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陶美玲 《文教资料》2013,(32):121-123
俗字即区别于正字的一种不规范字体,汉字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俗字。作为人们的交际工具,汉字在简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繁化,以便能够更好地为人们的交际服务。本文选取《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敦煌文献》繁化俗字为研究对象,对其类型进行举例分析,同时对繁化俗字保持正字理据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干禄字书》是唐代的一部重要的正字学著作,收录了汉唐以来的一批珍贵的俗字材料,对研究汉字由隶变楷以及楷书定形过程中汉字的发展状况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俗字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日常使用的与正字规范写法不同的字,一般是在正字基础上通过繁化、简化、变异、替换四种方式构成的。声符替换的俗字是为了反映变化了的字音、简化字形等原因,也可能是由于形近误书、方音影响。声符替换的俗字有一部分是符合六书原则的,这就否定了把是否符合六书原则作为判定俗字标准的做法,但也应看到,不规范的书写方式仍是俗字产生的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大连大学学报》2020,(2):16-20
敦煌写本先秦文献中的"俗字"俯拾皆是,其中许多俗字并非是同时期"正字"的简化、繁化或讹化,而往往具有其独自的古文字来源,其中不乏先秦古文字隶定形体的手写型。该文择取敦煌写本《诗经》中10例俗字,逐一分析其构形特征,溯源探流,以明其构形及演变有据可依,有理可循,从而为"俗字"的深入研究做一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4.
汉语俗字随正字一同传入日本,为日本吸收。日本上代金石文包含了大量汉语俗字,其类型与汉魏六朝以及隋唐碑刻的俗字具有一致性。其中部分俗字业已进入日本现代规范用字。考察上代金石文中的俗字,对于中日汉字的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汉语俗字随正字一同传入日本,为日本吸收。日本上代金石文包含了大量汉语俗字,其类型与汉魏六朝以及隋唐碑刻的俗字具有一致性。其中部分俗字业已进入日本现代规范用字。考察上代金石文中的俗字,对于中日汉字的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佩觽》是宋人郭忠恕编著的一部正字著作,其贡献有三点:(一)详细列举了汉字形体变化的类型及致讹的原因。(二)对随意改字及违反汉字结构规律而乱造僻字的做法进行了批评。(三)列举了大量通俗字释的例子,给现代汉字规范工作以积极启示。其不足在于一味主张复古,对符合汉字优化简化规律的一些造字或类化方法加以否定。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饶宗颐编的《法藏敦煌书苑精华》中的十七篇唐代卷子为材料,精选一千个俗字,以《干禄字书》等三部唐代正字书为正字标准,分析出唐代俗字的八种类型,进而指出八类俗字中,保持正字理据的仅一类,弱化正字理据的三类,破坏正字理据的占四类,从而得出俗字的理据性比正字要弱得多的结论,因此唐代俗字多为后代正字书所排斥。此外,还有两种外部因素影响了俗字转化为正字。  相似文献   

8.
假借是六书造字法之一,在早期文字,如甲骨卜辞中就大量使用;它又是古代文献语言中常见的用字方法之一,在先秦两汉的古代文献中大量出现。前者习惯上被称为假借,后者习惯上被称为通假。清人朱骏声曾分假借为三:(1)“后有正字,先无正字之假借。”(2)“本有正字,偶书它字之假借。”(3)“承用已久,习讹不改,废其正字,专用别字之假借。”晚近的国学大师章太炎,则承清人王引之之说,把假借  相似文献   

9.
蔡元培先生的《图画》一文(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二十九课)中,有这么一句:“近三世纪则学校大备,画人夥颐,而标新领异之才亦时出于其问焉。”“夥颐”,课本误作“伙颐”。查字典和词典“夥颐”的“夥”都不简化作“伙”。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的《简化字总表·说明》,有“作多解的夥不简化”一  相似文献   

10.
龚元华 《天中学刊》2014,(3):104-105
楼橹,据《汉语大词典》指用以瞭望和守御的高台,从语源角度对“楼橹”之“橹”进行考索,可知“橹”的语源是“竲”字,讹变缘由是“竲”俗体作“橧”,因曾、鲁俗写混同,致使“橧”讹作“橹”。后世习非成是,正字“竲”隐而难晓。  相似文献   

11.
楚简《老子》甲组简十释文为: 孰能庀以(辶主)(动)者,将徐生。“庀”,整理者疑为“安”字误写,未作详解。今按,“庀”,简文写作(?),笔者疑为“厇”字之讹,读为“橐”。楚简《老子》三篇中,除残缺不明的文例外,“安”字凡八见,作两种形体。一种写作“食”,出现一次,见于甲组简二五“其安也,易持也”;一种写作  相似文献   

12.
释冥(力女)     
卜辞有“(?)”字,余释为冥。有“(?)”字,余谓《说文·丸部》有(?)字,即“(?)”之讹。卜辞言冥、言(?),恒连文而不单见,其上文必言妇某。其首见于经典中者,字作黾勉。《诗·邶风·谷风》:“黾勉同心”;又“黾勉求之”;《小雅·十月》:“黾勉从事”;《云汉》:“勉黾畏去”。在《诗》三百篇中凡四见,而毛《传》郑《笺》俱匮确释。而黾勉语转字变为(?)俛:《文选·陆士衡文赋》:  相似文献   

13.
论《说文》俗字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说》最早提出“俗某字”这一概念,但由于重正轻俗传统观念的影响。历来对《说》中俗字这种珍贵的汉字化石重视不够,《说》俗字的类型体现其时空性,通俗性,简易性和表音性的特点,加强《说》俗字研究,对了解古今字形体嬗变的轨迹,正确认识汉字简化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琐辨 陆锡兴在《通假字管见》一文中指出:与通假字相对的字是正字。那么,什么是正字呢?我们可根据《说文解字》确立的以形定义、汉字分工的体制,用“专字专用”为准绳来衡量,符合一千八百年来约定俗成的宇词合一用字规范的、是正字;否则,是通假字。 而古今字,则是先后出现的,记载同一个词义的,在形体上有差异的一组文字。古今字中有一部是区别字。在区别字中,后起的今字,常常是正字;古字往往是与此字相对的通假字。陆文在论及通假字、古今字关系时,也正是持这种观点的。他说:  相似文献   

15.
《说文》中之“省声”约近三百字,字数不多,但较复杂,一方面有一部分省声字确是反映了古汉字在形体结构方面的某些简省情况,为后世研究汉字的简化规律,以及某些谐声偏旁自先秦至汉代的音读变化情况提供了宝贵资料;另方面由于当时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许慎所析之“省声”,问题确实也不少,所以历来多遭非议,或斥之为臆断,或疑之为后人妄改,或因材料不足,疑团难解而不予置评。愚以为对待“省声”应持审慎态度,迷信《说文》固然不对,但过于贬斥也欠公允。判断“省声”之正确与否,一要有证据,二要作具体分析,笼统地褒贬评说,难以解决问题。为此,不揣浅陋,作如下之申述:  相似文献   

16.
“恒”字的甲骨文形体为月亮位天空之中状,篆书“恒”的形体已有讹变,故《说文》对“恒”的形体分析不确。不过,《说文》“恒,常也”的解释作为“恒”一词的本义是可信的。“恒”一词本义的发生背景和月亮有关,所谓“恒”的“恒常”本义是指月亮在天空中运动与有其规律性。“如月之恒”,即象月亮那样恒常(运动),比喻生命有常,而不是其相反的变化不定的无常状态。  相似文献   

17.
简字正误     
(木日)这是个什么字呢?象“相”字,可是缺一短画。原来有些人把这个字当作“杨”字的简体使用。这是错误地把“阳”字的半边类推的结果。同样,也有人把“揚、場、腸”简化作“抇、(土日)、(月曰)”。这些简化字都是错误的。根据《方案》中简化偏旁表,“易”旁简化为“(?)”,因此“楊揚場腸”照此类推作:杨扬场肠。偏旁类推必须根据《方案》中的简化偏旁表,不能任意拿一个简化字的半边来类推,例如“確”虽已简化为“确”但是不能把“榷鶴”援例类推简化为“桷鵤”。至于“陽”简化作“阳”,元明以来就这样写的,已  相似文献   

18.
“搽”字,宋以前字书鲜见其迹,其用例多见于宋及以后禅籍、元曲、明清小说等口语性较强的文献。从语源的角度对“搽”字来龙去脉作出考释,指出“搽”实际上是“塗”的讹俗字,“塗”是其语源。  相似文献   

19.
为“著”字疏浚源流。“艹至 著”的“著”是从草头者声的形声字 ,是“著”字的本字 ,是“著”字之“源”。“显著”之“著”与结构草头无关 ,是借声表义的假借字 ,是“著”字之“流”。“着”字是“著”字的讹化字 ,已约定俗成 ,也是著字的“流”。  相似文献   

20.
《语文世界》今年第3期的《说文正字》说到“找”字时的开头一句是:“找,是个后起字,最晚出现于明代洪武年间,是流行于民间的所谓‘俗字’。”其中“最晚出现’上说令人费解。“找”是个后起字,出现较晚,这是事实,但说它“最晚出现于明代洪武年间”,据此怎能判定它是后起字呢?如果说它“最早”出现于明代洪武年间,才可判定它是后起宇。不然,假如它“最早”于汉代以前就已出现了,恐怕不能说它是后起字吧。另p么,这个“晚”字很可能是“早”字之误。但如果说“找”字最早出现于明代则又不太完全符合实际。笔者手头资料有限,无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