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文“无”和“毋”,课本解作“不要”不妥。按“毋”作表禁戒之词(《说文》:“止之词。”),意义和现在的“别、不要”差不多。“无”用作表禁止之词,通“毋”。又“勿”字也有此用法。这种意义的“毋”  相似文献   

2.
说“何有”     
《论语》里记载了孔子说过的两句结构极为相似的话: (A)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B)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 哉?”(《子罕》)这两句话中都有“何有于我哉?”。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译为“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译文之后还有注解,大意是:如果把“何有”看作“不难之词”,那么,“何有于我哉”便应该译成“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全文由自谦之词变为自述之词了。  相似文献   

3.
唐圭璋先生所纂《全金元词》,为当代治词学者案头必备之要籍。惜乎此书于八十年代前夕出版时,唐先生年事已高,无力再任校订之役,遂使全书留下了诸多遗憾。2000年10月,中华书局第4次印刷了《全金元词》,书后附有唐棣棣、卢德宏二先生的“订补附记”。它汇集了近20年来众学者的研究成果,分八项对原书进行了全面的补茸,实有功于词学。“订补附记”中最后一项是“补词”,新增补词作96首。作者就此96首新补之词,先覆核其所引原书,而后又做了初步的校订。现分标点和校勘、误辑和漏辑、词人小传考辨三个部分略作梳理。  相似文献   

4.
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教授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陈邦炎先生合撰的《清词名家论集》(下简称《论集》)于1996年在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出版了。《论集》是叶教授1993年接受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关于词学主题研究计划中的“清名家词研究”的委托,邀请陈先生合作完成的。全书由8篇文稿和冠之于书首的“叶序”、书尾的“陈叙”构成。文稿大体依时间先后为次第:《评女词人徐灿及其拙政园词》(陈邦炎)、《评介陈维崧及其词论词作》(陈)、《谈淅西派创始人朱彝尊之词与词论及其影响》(叶嘉莹)、《从艳词发展之历史看朱彝尊爱情词…  相似文献   

5.
江顺诒在《词学集成》中通过对万树《词律》“未探词皆可歌之源”等进行批驳,透出江氏词学研究的用心,他的词学音律思想集中体现在《词学集成》前四卷,其中心旨意就是通过“审律考音”、“旁通曲证”,“以曲悟词”、“以五音配宫商”和“由工尺求旋宫之法”等方式,“寻源竞委”,探寻词可歌之源,以期还原词体原貌,实现其“存前人之正轨,示后进之准则”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阅读文言文,有时遇到这样的词,在语法上作单个词来用,在意义上解释的时候,往往要分析做两个词来讲。具有这样特点的词.文言语法中称之为“兼词”。中学文言课文中为数不多,常见的有以下几个。“诸”有时要分析成“之于”或“之乎”两个词来讲。如: 例(1):投诸勃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将它投到勃海的边上,隐士的北面去。例(2):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相似文献   

7.
元旦贺岁诗     
“元旦”一词来源于古代,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的春节。宋朝吴自牧《梦梁录》中《正月》的开篇说道:“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元旦”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颛帝以孟春三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以及南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四气新元旦,万寿初  相似文献   

8.
豪放词说略     
宋人王灼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今则繁声淫奏,殆不可数。”(《碧鸡漫志》)其言“曲子”就是“曲子词”,主要是用来配合当时西北民族刚健风格的新乐。这种新乐称之为“燕乐”(即“宴乐”),不同于《诗经》、《楚辞》的“雅乐”,也不同地乐府诗的“清乐”。刘熙载《艺概》说:“词曲本不相离,惟词以文言,曲以声言耳。”所谓“曲子”和“词”都是“曲子词”的简称,只是后来“词”的称说占了优势,成为通称。  相似文献   

9.
《孔雀东南飞》小序末尾一句“时人伤之,为诗云尔”中之“云尔”,课本注释为“句末语气助词”。我认为这样解释虽能讲通,但太笼统,不如把“云尔”分开讲,作动宾词组,“云”可作动词“说”讲。《经传释词》有注:“云,言也,曰也。”“尔”,可作指代词。这(件事)”讲。(《词诠》注:“尔,指示代名词,此也。”因而  相似文献   

10.
一、诗中形容词、副词以有字作词头者,相当于该词之重叠词诗中形容词、副词以有字作词头者,有几十处,前人解诗,多数不专为有字作训。《经传释词》:“有,状物之词也。若《诗·桃夭》:‘有(艹贲)其实,’是也。他皆仿此”。这是王氏总结旧训的看法,大抵近是。但是旧训中解诗,多有误释诗义者;后人讲诗,也不能发挥王氏,纠正旧注。今以为诗中凡形容词、副词以有字作词头者,莫不相当于该词之重叠词,用以状事状物。现在详举诗中此等处,加以阐述,并略举诗中旧注误释,加以拨别。(一)从诗中同一章的对文,可知形容词、副词以有字作词头者,相当于该词之重叠词: 《邶·新台》:“新台有泚,河水弥弥。”又:“新台有洒,河水浼浼。”有泚,泚泚  相似文献   

11.
对于黄庭坚的词,历代评价颇不一致,褒之者如陈师道云:“今代词手,唯秦七、黄九耳,唐诸人不逮也。”(《后山诗话》又如李清照云:“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词论》)贬之者则如陈廷焯云:“黄九于词,直是门外汉,匪独不  相似文献   

12.
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三十七岁在荆州。《风流子》(“枫林凋晚叶”)词,为将去荆南之作。《虞美人》(“帘纤小雨”)词,为去荆别欢之什。《玉楼春》(“大堤花艳”)词,为别荆留别之篇。三词均作于深秋。是年,陕西、甘肃兰州等地发生地震。十月,夏人入寇环州。是年,苏轼在颍州,与赵令畤同治西湖;九月召为兵部尚书兼侍读,寻迁礼部尚书、端明殿侍读学士。  相似文献   

13.
读了郑文先生的《杜甫爱国爱民与忠君思想是否必须分开》(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5期)一文,感谢他对拙文《<杜甫研究>得失探》(载《学术月刊》1986年第1期)的关注,并将拙文视为“关于对杜甫的评论近来有一种新观点”(见郑文原文,以下凡引目该文,皆不注明)的代表。但是,对其驳难之词,却多有困惑且难以赞同。在此试约略析之 以作答谢并答辩之词。  相似文献   

14.
《花外集》之花外含“竹边花外之意”,从词集名称来看,似与词之始祖《花间集》反向相关,本篇通过比较两部集子题材及思想内容方面呈现的差别,讨论“花外”是否真的挣脱了“花间”词的模式与风格。  相似文献   

15.
屈原在诗篇中多次提到“法度”一词以及它的喻词“规矩”、“绳墨”,例如“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惜往日》)、“偭规矩而改错”、“循绳墨面不颇”(《离骚》)等。一般解释为指法家的“法制”或是具有改革性质的“新法”。但仔细考察作品的内容和史实,这样理解似不妥当。  相似文献   

16.
选入高中语文第六册教材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下简称《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下简称《京》)这两首词都堪称宋朝豪放派词创始人和代表作家的代表作 ,它们既有异曲同工之妙 ,又各有千秋 :1 都表现了重大题材和主题。《赤》叙史事 ,绘江山 ,写英雄 ,谈人生 ;《京》思明君 ,议北伐 ,抒黍离之悲和报国之志。两词均突破了婉约派的狭隘内容 ,而是“无意不可入 ,无事不可言” ,“以诗文为词” ,拓宽和加深了词的境界。2 都是写景、怀古、抒情、言志相结合 ,咏史、咏怀相交织的佳作 ,且体现了宋人“以理入诗词”…  相似文献   

17.
柳永是宋代的填词大家,后世词评家对其关注的热度一直不减,特别是对柳永的生平尤为津津乐道,形成了一种较为重要的诠释法——“本事”法。所谓“本事”,是指文学作品创作的人物掌故或故事背景。宋人杨湜《古今词话》中记载了柳永词的四则本事:《醉蓬莱》词之“本事”,柳永被描绘成一个潦倒的应制词臣;《击梧桐》词之“本事”,柳永被诠释为一个“私枕官妓”的不合格官吏形象;《望海潮》词之“本事”,柳永被诠释为谀奉当道、粉饰太平的词人;《倾杯》词之“本事”,柳永被诠释成“鬼”才般的词家形象。从词学批评方法来看,“本事”法利弊参半,一方面生动还原了柳永蹭蹬科场的坎坷人生,对于其“史书阙载”的生平是一种有效补充;另一方面,由于取材于稗官野史、小说笔记,其事多不足取信,特别是对柳永的人格污化方面有踵事增华之效,应持慎重态度。  相似文献   

18.
在宋人著作中,本已认定《菩萨蛮》、《忆秦娥》二词为李白所作。但自从明代胡应麟提出异议,二词的著作权之争,数百年来一直没有休止。近年又重新提出了这一问题。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北宋前期的产物。”有的选本将二词的作者以“无名氏”目之。为了澄清这一问题,本文试作一点新证。  相似文献   

19.
在翻检新《辞源》的过程中,发现它的注释尚有不妥和可议之处,兹再提出若干条辨析于下: 一、[于](128.1)解“超过,《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按“于’”解“超过”(《词海》解“过”)这是以文意代词义,不妥。此处“于”(於)不是动词而是介词,以“于”字为介词的介词结构置於形容词后,表形容词之比较,此”于”(於)字宜译为“比”。“于”字所表示的有所不同,应据之分别译为  相似文献   

20.
读清词札记     
一、《近代词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出版的严迪昌先生编著的三册《近代词钞》,是一部很有质量、很有特色的词钞。首先,他有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近代词史札论——代前言》。文中说“清词自乾隆中期以后即呈转衰之势。……几无堪称白构面貌的大家名家出现,词学观上也无卓识新见的提出,尽管词人群涌,词籍汗牛充栋。”“乾隆末年到嘉庆前期,词界的反思未曾间断。其中张惠言和郭麟是异地同时反思自救的两位有深度的词学家,从某种程度讲,他们堪称新一轮词林启衰振颓的启蒙人物。”“鸦片战争爆发前至少有十年的时间,从词史历程审视,不应视为清代中期词坛衰颓的后续,而该是近代词史的启端。”“从道光到宣统五朝,……向被视为以柔婉绮丽为主基调的词,在这血与火交进的时代大动变中令人欣慰地并不显得滞后。”“近代词史的整体把握和个案研究,均有大量的空缺有待补苴和深究。”“词是心灵或情思的运载体之一,而其固有的特性又每能相当沉微地托起心底的涟漪或者狂澜。判断一个历史阶段词创作的整体成就,最重要的当是检视心态表现的力度和广深度。”等等都是言人之未言,发人深省之言。其次,他的作者介绍有的很有深度。例如介绍陶樑时,在叙述其生平、经历、著作之后说“陶樑洵为继王昶之后一大风雅盟主。至若身际有清一代由盛转衰,历乾、嘉、道、咸四朝,既见证文化隆盛之史,复历经吏治朽腐之程,允称承前续后之耆宿,则其所具认识意义实胜过王述庵,为晚近词史转捩人物之一要员。”在历述王昶、王柏心评论陶樑词后又说“诚然,陶樑词境未必尽得开拓,词艺亦不见得超诣同侪,唯‘变’之因素确见存在。能见‘变’,即可贵,能于门派陈见中解缚自出,则尤难得。审查词人之历史地位,当持此等尺度和眼光。”又如介绍蒋春霖时最后说的“综之谭(献)、陈(廷焯)、朱(孝臧)三家按‘常派’词观法眼视蒋氏词,不外不沉郁、不古厚、不纯,如此而已。近三数十年来,鹿谭词后罹文字之祸,缘其有诋太平军事也。至于新编选名家词之类亦摒弃《水云词》以为激进。宗派门户、路线偏见、投机取媚,不一而足,是蒋鹿潭之不幸,亦词学之不幸。蒋氏词为特定时空之产物,可以褒亦可以贬,唯求公允客观耳。回避不可,抹杀尤不可!是乃绝非唯物史观之治学态度也。”再如介绍陶然时最后说的“陶然人格力量泽被吴中人文甚深,诚为探索近代学术以至词风渊源所应注视。尤可辨味者乃陶然与‘南社’初始诸巨擘如陈去病、柳亚子之渊自承续消息,可憾者似久未为论家道及。”等都是很有见地的,是众多词选作者介绍中很少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