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0篇
教育   79篇
综合类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邦彦,字美成,晚自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著名的词人和音乐家。有《片玉集》传世。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一岁据《宋史》卷十二《仁宗本纪》:是年四月,“江河决溢,河北尤甚”。七月,“赐河北流民米”,“出内藏银,绢三十万,振贷河北”。  相似文献   
2.
汤显祖在遂昌任上,作品数量可观,题材相当广泛,体裁也较为多样。其书信多真情实感的流露,最真实而直接地反映汤公的生活和思想;章长于议论,思想深刻,见解新颖,章法上较为讲究;诗作有感事咏怀、寄赠酬答、山水记游等。古体诗作内容较有社会意义,而提炼似嫌不足。律诗绝句稍显功力,时有清新隽美的意境;重写并改写《紫钗记》,构思并写作了《牡丹亭》。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由于封建宗法制度的逐渐强化和儒家正统地位的日趋牢固,封建伦理纲常对于正常人性的压抑和扼杀,“言志”、“载道”的传统“诗教”的深刻影响,别说天真烂漫、热烈奔放的爱情诗在主情的中国文人诗歌里少有留存,就是以男女关系为题材的一般爱情诗,在我国古代文人诗歌发展史上,亦如昙花,稍现即逝。而晚唐诗人李商隐写的爱情诗,却是相当多,有近百首,几乎占了他全部诗作的五分之一。这些诗情真事实,含蕴繁富,意绪深长,缠绵往复,深细婉曲,凄艳迷离,极富艺术魅力。尽管它们不是李商隐诗歌创作的主流,作品的社会意义也及不上他那些触及时事的政治讽刺诗和自伤生平的咏怀抒情诗。但是,诗歌的作用并不仅仅局限于其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而还有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阮籍与陶渊明,同中有异:经历相近,而入仕动机和陷入官场程度有异;阮成为意识形态的突出代表,陶仅是个善觉之“达人”;两人都是“魏晋风度的最高优秀代表”,阮“忧愤无端,慷慨任气”,陶则“超然事外,平淡冲和”;创作上,阮多写忧生之叹,多比兴寄托,陶对阮有传承更有突破,多抒情写志,平淡朴素。  相似文献   
5.
从赏析的齐、梁与初唐3首诗作中,可窥见南朝至唐初山水诗的发展轨迹:谢眺广泛描写“真切实在”的自然,创造清远绵渺的意境;王籍着意刻画幽寂的山水,创造高阔静美的境界;宋之问过寺而寻幽探胜,借山水林泉来涤荡郁结。诗作从齐代的“玄意求新”,画景入意境,清新流畅,到梁代刻画精致,情景并茂,再到宋初虽留有南朝山水诗痕迹,又有新朝气象—_开始重视形神结合、审美性与社会性结合,意境更阔大深远,写法更工巧自然,音律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6.
海内"恶溪"知名者有三:浙南处州的恶溪,为恶最甚,时间又长,最早出恶名。后经治理,变成好溪;浙东台州的恶溪,为害较小,时间亦短,故恶名不大。后经治理,变恶为善;岭南潮州的恶溪,因有鳄鱼而畜产尽、民以穷。中唐驱鳄后,遂无祸患,改名意溪。史志与诗赋多涉及恶溪,所指各异,解读时须加甄别。  相似文献   
7.
近日翻阅《全唐诗》,发现晚唐诗人方干的诗作竟收有六卷之多,而在处州纪游和投赠的篇什也有七首;再查看清雍正修的《处州府志》,也收录了方干诗作五首,其中一首《石门山》为《全唐诗》所未收录。这样,方干处州之行就给我们留下八首诗作,以寄托诗人对处州山水与吏民一片深情,也抒写诗人当时的心灵轨迹。 方干虽是晚唐著名的诗人,而《旧唐书》、《新唐书》中均无传。元代辛文房“游目简编,宅心史集。或求详累帙,因备先传”[1],编撰了《唐才子传》。其卷七有云: 方干,字雄飞,桐庐人。幼有清才,散拙无营务。 大中(847—…  相似文献   
8.
阮籍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时人服其远识”,又“多谓其痴”;后人有誉其为“真正是魏晋风度的最高优秀代表”,或贬之为“生活和思想本来就是堕落的”,分歧之大,几乎是到了截然不同的程度.而其争论的焦点,则集中于阮籍的政治态度和处世方式上.有人曾武断地说:“阮籍鄙晋是不应该的,魏朝既然丧失朝气,魏统治者既然已经腐败,没有统一的能力,那么还死死抱住一具僵尸有什么用?历史是发展的,知识分子应该是历史发展的敏感者,不应该是历史的哀鸣者;应该以国家、民族的大业为重,顺应历史的潮流,积极推动历史前进,不应该留恋于庸俗的私人感情.阮籍的悲剧就在于感情常常代替理智,使他不能勇敢地告别过去,大步向前迈进,以致走上了一条‘背时’的道路,在苦闷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格,也作践了自己的一生.”并得出结论:“他的处世方式和政治态度是应该否定的.”另有论者则提出:阮籍“真的到了‘魏晋之际’他是站在司马氏一边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处处为司马氏着想,为国家着想”,“站到新政权一边”“对司马昭的支持是一贯的”,而司马昭则“处处尊重际籍”,“敢于不拘一格地放手使用,加意保护”.并断言“置阮籍与司马氏长期合作的大量史实于不顾……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察”.一个是否定,一个在肯定,  相似文献   
9.
对于《乞食》诗,一直流行着这样的观点:它是首托言诗,表面写的是陶渊明入仕之前,挨门行乞丐食之窘状,抒发感恩思谢之情,寄寓故国旧君之思。本文认为:《乞食》纯属记事诗,所记的是诗人晚年向人借贷、感人留饮之事。对于诗题的诠释,须求本义原意,切忌以今类古。分析作品,要透彻解剖其本身,既看到显义层面,又看到隐义层面,并将两者结合起来批评,才能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闻一多先生提出孟浩然“人就是诗”,隐居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事实”;“真正孟浩然的诗”是“整体的”,“谈到看不见诗”;孟浩然“在生活和诗品两方面足以与魏晋人抗衡”,是“盛唐初期诗坛的清道者”等论点,新颖翔实,精辟独到,给人多方面启发。而某些观点,限于时代与个人视野,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