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三册第72、73页 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学会用直尺画定长(整厘米)线段.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学生的表述与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P1—2,练习一第1—7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建立起长度单位“厘米”、“毫米”的概念.2、要求学生掌握进率:1厘米=10毫米.3、使学生学会用尺子去量较小的物体长度的方法.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认真细致观察的良好学习态度.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三册第72、73页。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学会用直尺画定长(整厘米)线段。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学生的表述与交流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教学难点:量、画定长线段。教具准备:米尺、学生用直尺、液晶投影仪、大屏幕、卡片(课前发给小组长)。学具准备:每人一根学生用直尺、白纸若干张。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旧知识小组长拿出卡片…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页及练习一第1~3题。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窖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页及练习一第1、2、3题.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在初步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0~51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测量,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3.会用计量单位厘米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0~51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测量,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3.会用计量单位厘米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  相似文献   

8.
<正>"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九年义务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第9-10页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探究等活动,学会看米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了解厘米的实际长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探索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开放学生学习的空间、内容和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9.
"厘米的认识"是小学阶段"量与计量"的起始课,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厘米?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环节。一、观察判断1.观察:逐一观察下面四幅图中的线段(图1),比较哪条线段更长。2.判断:用手势"1""2""="反馈判断结果。3思考:当对后面三幅图有争议时,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如果要准确作出判断,需要做什么?  相似文献   

10.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九年义务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第9-10页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探究等活动,学会看米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了解厘米的实际长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探索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建立l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开放学生学习的空间、内容和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厘米和米的认识》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厘米的实际长度,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教材先说明尺的用处以后,让学生看着自己的小尺子,认识1厘米、2厘米……的长度。例1是用尺量图钉的长度,使学生初步感知1厘米的大致长度。例2还安排了让学生量一段线和量自己手指宽度的实际动手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以加深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例3是量纸条的长度,使学生知道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通过例题和综合应用练习,使学生初步学…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厘米的含义,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测熟悉物品的长度.  相似文献   

13.
"认识厘米"是学生学习度量的起始,对于浙教版教材,学生在认识厘米之前,学习了长、短的概念,并学习了把物体放在方格纸上用数格子的方法刻画物体的长度.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度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认识1厘米并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能估计物体的长度(5厘米以内).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教学目标: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体会厘米的含义,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测熟悉物品的长度。3.感受与同学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材料准备:比铅笔短的信封一个,铅笔、蜡笔及其它笔各一支,直尺、同样长的小棒一包、新橡皮等。教学过程:一、问题情景1.猜谜游戏。师生进行猜信封中装着一根什么笔的游戏。学生可能会猜出各种笔,教师不急于作出评价。在学生充分说、猜、想的基础上,揭示谜底。2.估测铅笔的长…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义务教材小学数学第五册第66—67页例1、例2.教学要求: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2.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3.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相似文献   

16.
“单位的换算”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67—68页例3,练习下十七的第3、4题.教学目的:1.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毫米、分米的认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2.会进行长度单位厘米、分米、毫米间的简单换算.教学过程:一、预习.1.提问:1厘米=(  )毫米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师:米和分米是相邻的长度单位,分米和厘米,厘米和毫米也是相邻的长度单位,你们想一想每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2.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教师注意检查学生表示的是否准确,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50-52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国际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操作等学习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8.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2页。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3.建立估测的意识。教学片断:一、引入新课课始,教师提供回形针、固体胶、积木、铅笔等物品,让学生每人任选一样,量一量自己数学书的长边。教师根据学生得到的不同数据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白需要统一测量工具,从而引出尺子。(师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社版)第二册第12—14页例7例8和例9。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线和线段,学会量整厘米长的线段。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相似文献   

20.
首先,帮助学生建立厘米的概念.(1)要学生拿出事前准备好的小米尺平放在课桌面上(照课本中的插图放).(2)指导认米尺:米尺上从左往右划了一些(长短相等的)较长的刻度线,分别标有0、1、2、……,开始的一根线是"0厘米"刻度线,一般作为度量的起点.(0厘米刻度线左边多出的部分是用来保护0厘米刻度线不受损坏的).从0厘米刻度线到1(1厘米)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长叫做1厘米.(板书:厘米).从O厘米到1厘米中间有1O个小格,每一小格的长是1毫米.(板书: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