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命,一种永远的诱惑与秘密。语言,一个熟稔又陌生、古老而常新的问题。诗(艺术),一座难进更难出的曲径深宫。而“语言、生命、诗原本是三位一体的东西。真正的语言是诗的语言,真正的诗性是人的本性,人类将在语言的虹桥上走进诗意的生命”。──《超越语言─—文学言语学刍议》中如是说。富于新意和深度的化合。一种经过多维多向的追问、梳理、探寻、阐解的确认与指实、概括与抽象,一种充满热情和信念的设立与构筑,理想与建议。由此,语言与生命显象出原有、能有、应有的力量和光辉,创生出了一种文学言语的新图景,全书既涵含有语言本体论的色…  相似文献   

2.
一我总有这样一种想法,能与文学结缘,是我人生的幸运。也可以这样说,是文学养育了我,让我的灵魂不断地攀缘着众多文字上升,在诗意中沉迷,在被自我幻化着的境界中陶醉。诗与文学,是我生命中永远的情结,我从文学中获得了尊严和自信,因为选择了这样一条路,我心中有了一个远方的圣地,我不停步地朝着那个方向奔去。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启蒙主体论让百年中国新文学获得了生命根基,也因此延续着自己的精神血脉.<摩罗诗力说>是鲁迅决意从事文学的奠基之作,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诗学眼光.在鲁迅的主体论思想中,"心声"是一个独具慧心的核心语词."心"(主体)与"声"(文学)的交合,使得鲁迅由文学而主体、由"心声"而"立人"的启蒙思路得以成为可能.尽管鲁迅的文学创作获得了普遍的文学史意义,其后的诗学原理并没有形成一种相对稳固的诗学传统与理论谱系.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以自己的形式演绎着生命活动,注入生命活力的作品才是优秀作品,优秀作品则是作者生命的延续,写作就是一种精神体验,一种生命活动.学生的作文也是一种生命活动,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生命主体积极参与写作.作文就是一种生命活动的体验、记录和诠释.  相似文献   

5.
任丽 《甘肃教育》2006,(3A):36-36
我国的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含英咀华中我们常常陶醉于文字筑成的山水,流边忘返。一词一句无不诠释着自然之韵、生命之美、世界之妙。人常说,一滴水中看一个世界,从一滴水中我们可以观望大千世界,同样,品读一首诗、一阕词也可以让我们体味丰富而悠远的文学之美,感觉和触摸世界的辽远无边。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文学中,诗与酒的交融表现为一种心灵的自远的状态。这种心灵自远也是诗人的精神生命在天地境界中的远游和放飞。在诗与酒中沉醉的诗人们在心灵的自远中走向生命的本真。  相似文献   

7.
诗歌是文学的精华,是人类生命最高的艺术。诗歌通过精炼的语言、和谐的韵律、鲜明的节奏、丰富的想象和优美的意境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悟、理想和愿望。何其芳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包含着丰富的想象……”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文学中诗与酒交融现象具有一定的美学内涵,酒主要呈现出生命表现形态,诗属于其中的内核,诗与酒的交融审美特征就是醉,而醉又和西方酒的精神存在一定差异,主要是一种心灵状态,向往着生命的真谛.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中诗与酒交融现象的美学,提出相关见解,旨在为中国古代文学中诗与酒交融文化的传承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鸟”这一原型意象在非马的诗中显然占据着特殊重要的地位,诗人不仅对“鸟”做诗化的形象描绘,还对“鸟”做哲学的理性冥思;既熔入丰沛的生命感受,又浇铸其精深的哲学思想。可以说,这只自由飞出飞入的“乌”,是本真的生命、自由的心灵、通达的哲思、自然的艺术的象征。通过深入分析诗中这一原型意象,可以把握与诠释非马的诗魂。  相似文献   

10.
性灵论文学思想传统开始于魏晋,成熟于晚明,复兴于清代的袁枚。性灵论文学思想的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把真实、个性和趣味立为文学生命之本,反对复古、格调与诗教,代表着中国"诗言志"传统发展的另一种方向。在与性情论文学思想传统的对立与争执中,性灵论把文学从压抑的语境和复古的空间中解放出来,赋予文学以新的发展机遇。由此,中国古代表现性文学才有了真正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死亡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它似乎成为文学创作者始终都无法割舍的情结.一向以温情写作的迟子建也在她的创作中执著于对死亡的抒写,在一种深沉的基调中她以独树一帜的特有视角进行温暖的人性言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着这一主题.在这种言说中她实现了对生命的超越以及反观,完成了一次向死而生的完美旅程.  相似文献   

12.
或许可以用"两栖"、"三擅"、"四维度"来概括丁芒迄今为止的诗学与文学事业.所谓"两栖"即丁芒自己"自嘲"和总结过的"两栖诗人"兼写新诗和旧诗两种诗体.他发蒙于旧诗,成就于新诗,复又回归于旧诗,同时以非凡的胆识和魄力倡导着新诗与旧诗的融合.所谓"三擅",盖指丁芒分别在文学创作、理论批评和书法艺术三方面的擅长及其佳绩.所谓"四维度"是指他的诗歌及文学活动体现着四个维度探幽古典,面向未来,身体力行,关注青少年.丁芒还是一位始终洋溢着生命热情的诗人,生命的感兴及其诗性表现常使得他的诗情超越时代的限削而通向久远,他早期战争年代写的诗及1983年写出《生命钟》后的诗大都体现了这个特点,特别是80年代末至90年代写的怨刺之诗说明丁芒回复自我生命感兴以后才使得他的诗词重新获得了个我的灵魂.  相似文献   

13.
一首诗是一个宇宙,一首诗是一片风景,一首诗是一种形式,一首诗是一座宝藏。斯德曼(Stedman)说:“诗是一种富有韵律而且充满想象的语言。它表现着人类灵魂的创造、趣味、思想、情感与洞察。”我们要欣赏新诗,首先必须了解新诗的含义和特质。新诗相对于旧诗。就如同现代相对于传统,所以新诗也叫现代诗,是现代人用现代的语言,表现现代人的情感、思想、生活的诗。一切文学的发展,都像长江的后浪推动前浪,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从诗歌的发展历史来看,新诗的萌芽、茁壮、兴盛。是必然的现象。它是以最精炼而富于音乐性的语言,藉诗人自我内在的体验与感觉。创造新的意象与境界,来表现生命的真理。它是一种精炼的语言,它具有音乐性,它是诗人对生命的观察和体验,它是一种创造,它富有想象力,它表现生命的真理。  相似文献   

14.
“《关雎》,后妃之德也.”这是《毛诗序》对《关雎》一诗的评价,伴随着《毛诗序》作者与成书年代的学术公案,“后妃之德”一语也颇受争议.历代《诗经》研究者对于“后妃之德”的阐释,均与《关雎》一诗的文学解读相乖违.从文字学角度考证,“后妃”应释为“司配”,“后妃之德”应理解为“执行婚配过程中的准则与规范”.这就合理地诠释了《毛诗序》的说解,使传统经学阐释与现代文学解读达到了一致.  相似文献   

15.
一唐弢一生出版了二十多本杂文、散文,然而,他最喜爱、最重视的文学形式却是诗。这一现象能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唐弢后来写下过一段很有影响的文字:“一个诗人也许不会写小说、散文、剧本或者文艺批评,但一个文艺批评家、剧作家、散文家或者小说家,却应该写诗,至少是懂得诗.否则的话,那将是一个悲剧,一个抱憾无涯的悲剧。因为他毕生孜孜矻矻地去从事的,多半会是一件徒劳无益的工作,白白地将自己的生命浪费掉。”唐弢终生都重视诗,热爱诗。在他看来,“诗是艺术的同义语,它是文学中的文学。”而且,他最初与文学发生关系也是诗——写旧体诗。那么,在他走上文学道  相似文献   

16.
诗是心灵的艺术。黑格尔早就指出:“诗的出发点就是诗人的内心和灵魂。”对诗歌本质的这一表述,已为中外诗歌的广泛实践所验证与认同。新时期以来,中国诗歌也走着由外而内的深入与转型。广大青年诗人更是把诗看作一种生命本能的冲动,把诗当作生命的存在方式,提出“诗的生命的瞬间展开”、“人类心灵的深处呈现”、“一种莫名的震颤”。  相似文献   

17.
生命超越是人的生命的本质特征,当人与外在世界发生关系时,希望摆脱外在自然规律的限制,超越动物那样的自然奴隶的身份,实现人与外在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人更渴望摆脱自身内在的限制,实现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达到神那样的无限性和神圣性.生命超越一开始就是一种精神超越,它是一种信仰、态度、理想、希望,本质上是人面对一个异化的世界既无能为力而又心有不甘的产物,表达着人不满足于不完美的生存状态而渴求完美、升华的追求."生命超越"存在于各种话语中,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对其解释各有不同.但就人的生命本身而言,则积淀着人类代代相袭又生生不息的内在诉求,是人类永恒不灭的情结.当这一情结诉诸于文学世界时,就构成了文学的最深层的永恒主题:"生命超越".正是"生命超越"主题的存在,人们可以俯瞰人类生命的过去,把握人类生命的未来,生命在文学显现中得以永恒.生命超越主题研究不同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等生命超越研究,它立足于非概念的形象性、非逻辑的想象性、非信仰的情感性,来探讨不同民族文学经典中超越主题的价值及其差异,追寻一种超时空的文化意义,具有跨越国别和民族界限的共通意义.这不仅是一种超越意象的外在把握,也是一种超越意义的内在探求;不仅是一种超越形态的历史整理,也是一种超越心理的文化剖析;不仅是一种超越意蕴的显意识描述,也是一种超越逻辑的潜意识的揭示.  相似文献   

18.
贬谪文学是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现象与文化现象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的文学。贬谪文人基于贬谪的背景,将内心的精神世界与外在的生命世界,进行重新定位与构建,将个人的精神生命融入文学作品,折射出特殊的生命境况下,一个人的政治品质和人格精神。初中语文教材中选择了很多贬谪文学,其中最具特点是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几篇文章。这些先贤大儒努力以"乐"诠释人生,直面政治生活的挫折,在各自的贬谪路上走出了不一样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柳宗元在柳州的诗歌创作,一本其骚人本色,汲摄佛学苦空无常之旨与悲天悯人的救世情怀,开导出在道--自性的神韵中人、事、诗合一的主体生命性向,并以诗彰显其生命状态,充实并发展了中国古代"诗可以怨"的美学风旨,具有较高的文学审美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孙晓玲 《文教资料》2014,(30):88-90
孤独作为人的一种生命存在状态,是文学永恒的话题。贾平凹在其小说中塑造了一批末路英雄的孤独形象。根据人物的身份差异分为传奇英雄、平民英雄、当代活雷锋三种类型。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贾平凹独特的生命体验以及对孤独的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