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民国乡建运动的两大模式“教育—乡村社会改造”和“民生—乡村现代化” ,作为社会转型期的改良主义 ,尽管它们不能把中国农村以及整个中国社会引向现代化 ,但它们所提出的某些主张 ,及其在乡村建设中所揭示的一些问题诸如对中国问题的认识、对教育的重视、对经济的强调等 ,对我们今天的农村现代化建设都极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转型期的乡村治理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中国乡村文化惯习的多样性造就了乡村治理的复杂性,也为中国乡村治理研究提供了独特的样本。 L村的民间香会活动以民间信仰为心理契约,建构起“会首制”为载体的关系网络和资源获取渠道,形成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资本。在公共交往活动中社会资本得以加强和重构,并借助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实现基于社会记忆的传承演进,由此产生的社会动员能力对正式制度理性下的农村现代化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农村社会的变革与调整影响着每一位农村居民.乡村医生作为农村社会有机的一员,他们身上亦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传统的乡土社会中,他们是农村差序格局中的精英,居于农村社会分层的中高层.当前农村社会转型期,农村居民的异质性凸显,农村社会分层不断调整.这一时期乡村医生的社会地位已不若传统乡土社会中的社会地位,这深刻影响着乡村医生的行为方式;同时,他们肩负着农村的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和新时期农村医改密切相关.把握他们的角色变迁,对于推进新时期农村医改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界围绕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史和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等一系列问题发生了激烈论战.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是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欲求认清中国社会性质,确定革命路线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在讨论中,马克思主义者从学理角度第一次比较充分地阐明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科学概念,维护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通过论战,人们对中国社会性质以及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有了进一步认识,并为后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家庭和婚姻一向是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家庭与婚姻发生了诸多变化。通过关注和记录这些变化,我们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农村社会结构和社会观念的变化趋势,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回应和预测。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最近数年在全国二十余省农村作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关注面从之前纯粹的村庄治理拓展到视野更为广阔的社会领域,其中对农村家庭和婚姻的涉入也有其独特的视角和观点。为此,本刊特邀该中心研究人员围绕"变迁中的农村家庭与婚姻"撰文讨论,并欢迎学界同仁热情赐稿。  相似文献   

6.
农村革命与乡村建设是毛泽东和梁漱溟在新民主革命时期,在中国农村进行的不同性质的社会实践。两在立场、观点、解决矛盾的方法和途径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但他们并不互相排斥,两对中国农村和历史的发展都起着推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相似文献   

7.
人类学对乡村的研究形成了一门分支学科——乡村人类学。乡村人类学基于中国广袤的农村社会土壤,涵盖了诸多的研究主题。以《乡村人类学》一书为中心,结合学术界相关的研究成果,对人类学乡村研究的发展历史与关键性主题比如农村社区、乡村社会结构、农民文化等加以分析。认为乡村人类学基于当前中国农村的现实问题更具有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道德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指标,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代,中国已经进入到社会的转型期,各种非道德事件屡屡发生,体现了这些主体人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之间脱节,而道德敏感性作为影响个体道德认同和道德情感发展的重要因素,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位从乡村中走出的、自称是农民的作家,贾平凹眼中的都市有着乡村的风景,他描写的都市人也大都是从农村中走到都市中的谋生者。从这些人身上,体现着作者对都市文明的、独特的审视与批判,也体现了作者对转型期中国城乡文明发展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0.
近20年来,中国农村社区已经从传统的“全耕社会”演进为“半耕社会”。乡村社区的转型导致乡村教育也面临一些新的困惑:学校管理以县为主还是以乡村为主?中小学布局调整是“就近入学”还是“集中办学”?学校对社区是开放教育资源还是实行封闭式管理?乡村学校如何开展素质教育?面对这些困惑,笔者建议:一要根据乡村社区发展的需要重新界定乡村教育的性质与功能;二要重现审视教育管理体制,避免乡村学校管理中出现的权力真空;三是在多元文化理论背景中重新构建农村教育的课程模式。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进程加速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分化,导致了农村社会类型的多样化。乡土社会结构的变化必然带来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转型。传统的政府为主体的乡村治理模式无法与变化中的乡土社会结构相适应,纯粹的社会组织自治又因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而无法实现,乡土社会出现了治理的衰微。因此,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不仅是乡村社会的建设,更是政府主导与社会协同式的乡村治理模式的试运行。  相似文献   

12.
这些论文都是我在山东邹平工作的时期写的。为了人生,为了中国,我不能不工作;也不能不奋勉自己和朋友们一同来工作。我们认为中国问题的重心在乡村,在农民。乡村社会没办法,农民生活没办法,中国问题是不得解决的。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近十年来大部分工作的时间也都是在农村。我是从事教育的,当然,我不能不注意乡村农民大众的教育。乡农教育,在我看,就是乡村农民大众的生活指导。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中国乡村社会人们之间的活动只局限在村级范围内。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的发展和农村社会制度体系的变化使得农村社会结构迅速分化,引发了乡村传统社会交换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简单地表现为由一种交换模式向另一种交换模式的转换,而是表现为两种交换模式并存。  相似文献   

14.
在某种程度上而言,理解农民日常生活逻辑本身就是对乡村社会有创见的研究,从“常识”中把握乡村社会的性质,从解析农民的行动逻辑中建构理论,是一些著名研究(如费孝通对乡土中国的认识)的一贯路线——而不是依据某个流行的理论范式甚至某种意识形态(或者“政治正确”的话语)来推  相似文献   

15.
金佩庆 《生活教育》2011,(11):44-46
这些论文都是我在山东邹平工作的时期写的。为了人生,为了中国,我不能不工作;也不能不奋勉自己和朋友们一同来工作。我们认为中国问题的重心在乡村,在农民。乡村社会没办法,农民生活没办法,中国问题是不得解决的。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近十年来大部分工作的时间也都是在农村。我是从事教育的,当然,我不能不注意乡村农民大众的教育。乡农教育,在我看,就是乡村农民大众的生活指导。  相似文献   

16.
农村社会管理从传统社会到转型期社会,其管理主体、性质和功能都发生了变化;农村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后,村民自治使村级组织不再是政权组织,而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以霍山县落儿岭村为例分析得出,农村社会管理有两方面途径:一个是切实贯彻村民自治制度,强化农村正式组织即村党委和村委会的管理;另一个是发展农村社会组织,发挥农村社会组织即村民自治对农村社会管理的作用。一个强有力的农村正式组织需要从几个方面建立,即发展村级经济重塑农村正式组织的权威,村级社会管理需要精英治理,村级社会管理需要制度化。  相似文献   

17.
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身处社会转型期,他敏锐地观察到资本主义扩张使英国农村在社会政治、经济、道德、风俗等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以及给农民带来的无法回避的苦难。哈代对于社会转型期的英国"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有着敏锐认识。他开创了农村题材的作品领域,为当代中国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进行了严肃思考和理论创造。随着中国革命实践的发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从而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作出了正确分析和科学判断。并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共识,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对认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中国乡村社会结构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逐渐进入重大转型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工的出现、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农村城镇建设等新事物、新现象的出现,为乡村社会从封闭到开放、从同质单一性社会到异质多样性社会的过渡和转变带来了动力和契机,乡村社会结构开始从传统向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20.
社会转型期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隔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改变了乡村社会的社会结构以及乡村人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乡村学校教育在组织管理、课程与教学方面与乡村社会形成隔离;乡村人口流动以及社会环境变化导致乡村家庭文化传递功能削弱;现代电视媒体在乡村社会普及阻碍儿童对乡村生活的体验,这些因素导致乡村儿童与乡村社会逐渐呈现出一种隔离状态。这将不利于乡村儿童的健康成长与乡村社会的良性发展。因此,需要人们对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的关系进行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