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燕侠 《新闻爱好者》2011,(22):115-116
网络热词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既是社会现实的投影,代表了某一事件或现象,也映射出当代人的集体心理和精神特征。网络热词的走红,是一种时代的集体倾诉,是当代人情感归属需要的体现。而个性张扬与从众心理在网络热词的创造过程中既是一对矛盾,又是重要的心理基础和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2.
柳力丽 《新闻世界》2013,(6):186-187
新媒体时代,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生产者。网络热词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网络传播现象,在反映社会问题的同时在网络迅速走红。本文将视点切入到“糕富帅”一词在网络的迅速走红,探讨网络热词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创造与传播路径,及其走红原因,辩证认知其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3.
网络热词指的是热门网络词汇,以当前人们热衷的话题和民生问题为主,属于一种网络文化现象,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和欢迎。笔者根据自身工作经验,首先概述了网络热词的内涵,其次陈述了网络热词的传播特征,最后分析了网络热词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网络流行语是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大范围普及的时代背景下,深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与"网络吐槽"、"网络人肉"等现象互动并存的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本文以符号学理论、"文化工业"理论和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为基础,剖析网络流行语的生发机制,认为网络流行语既是语言能指、所指及其关系的进化,又是消费主义社会成熟的产物;同时也是公民权力强化的体现。社会普遍用语常常表现了社会心理,隐藏着集体无意识,网络流行语中过于粗俗和暴力的部分应该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流通变得十分便捷,网民的互动性增强,网络热词出现并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现象。由于网络热词多以符号化的方式或简短的词语来概括某一抽象的事件,其的广泛传播会对大众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笔者以网络热词"duang"为例,对其生成和传播路径进行解析,探讨其文化意义,并对该词流行现象加以反思。  相似文献   

6.
吴丹 《新闻世界》2011,(5):115-117
随着"给力"一词登上《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网络热词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国各大媒体。"我爸是李刚"也成为继"躲猫猫"、"欺实马"之后又一个年度网络热词。作为一种兴起的文化现象,每一个网络热词的背后都有着庞大的网民基础,他们通过对抗性解码和创造性编码,将官方话语解构,形成自己的话语,并集结成强大的网络舆论,进而对社会公共事件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都成 《新闻世界》2012,(3):70-71
网络热词的大量涌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网络热词的高频率传播,已经成为当下的一种文化现象,由此也引出了一种以网络热词为传播内容的全新载体,即"词媒体"。网络造词的语言特性使"词媒体"有其相应的使用方式和传播领域,本文试从网络传播的视角,结合语域的相关概念,分析"词媒体"产生的原因以及它的传播方式和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8.
曹华 《新闻爱好者》2011,(21):30-31
网络热词是当今人们社会意识和心理的直接反映。网络热词传播的背后,体现了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与勃兴。对于网络热词的迅速传播要理性对待,正确引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9.
网络热词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以及新时期人们用来交流的工具,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使用者的价值观.在对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正确对待网络热词,同时将网络热词灵活运用于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中去,以此拉近与学生距离,增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袁月 《青年记者》2017,(20):14-15
2016年10月,网络上流传的一段失恋视频中,主人公的“难受想哭”口音被大家听成了“蓝瘦香菇”,爆红网络,“蓝瘦香菇”成为网络热词.网络热词,是指由网民创造或发掘的、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盛行的词汇或句子,它反映了网民对某一公共事件和某种社会现象的看法、态度和评价,传达了民情民声,记录了社会进程,是网民公民意识勃兴的结果,也是网民积极融入社会、关注社会进程的体现.① 本文选取网络热词的传播效果中的“知沟扩大”角度来进行研究,分析网络热词传播中知沟的新发展、驱动知沟扩大的因素,得出应将网络热词的传播作为弥合知沟、沟通代际的策略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宋巍 《东南传播》2011,(6):99-101
网络热词的大量出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对网络热词的传播,产生了一种专门以网络热词为传播内容的载体即"词媒体",尽管"词媒体"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受到了来自专家、学者等的质疑,但是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存在即是合理,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数据论证了词媒体概念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网络热词是草根文化在网络平台上自我展示的产物。热词是由网络草根民众创造或发掘的、在网络上迅速传播且流行的词汇或句子,大多来源于官方对某一新闻事件的公开声明,其中关键性语句为网民关注,通过反讽、戏拟、谐音等手法,借助网络互动渠道形成有别于原意的新词,强调或暗含质疑、批判等含义,带有很强的娱乐大众和黑色幽默性质。热词集中反映了网民对某一公共事件、某种社会现象或者特定的思潮观念的看法、态度和评价,传达了最广泛的草根民意,真  相似文献   

13.
杨妍 《新闻世界》2011,(10):119-120
网络新闻中泛滥的网络热词以及随波逐流的审美趋势、粘贴新闻的盛行、网络新闻紧密跟随受众的反应倾向都是网络新闻中的从众现象,这些现象体现出网络新闻编辑具有从众心理。广泛的信息性社会影响以及大众媒介环境的催化性是这种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该心理会造成的效应有:新闻语言词汇的准确性下降及单一化倾向、社会偏见、新闻娱乐化、新闻缺乏深度等。  相似文献   

14.
胡宇杰 《新闻世界》2011,(8):104-105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流行语不再仅仅是为了交流而产生,而是成为了一种反映某些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的工具。本文通过对网络流行热词"被"进行个案分析,剖析了网络流行语背后的符号建构过程和话语对抗体系,认为网民正在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特殊的话语体系,以争取自己的话语权力。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网络热词关注度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总计30个互动百科2010-2012年年度十大热词作为研究样本,运用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所提供的百度指数功能作为研究工具,以相应热词在百度指数中的用户关注度数据作为数据来源,探讨了网络热词关注度的可行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和引入网络事件传播阶段理论,以时间为轴线,分析了2010年至2012年间网络热词关注度的多项数据,提出了网络热词关注度的两种基本类型——突发型和累积型,并分别结合具体事例和相关新闻背景对每种类型呈现出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归纳;同时,就三年中网络热词关注度呈现出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具体分析,探寻网络热词关注度趋势分析所包含的多方面价值和其所带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兴起、发展与成熟,越来越多的网红被人们所熟知,网红现象是近些年来网络媒体涌现出来的热词,网红现象的出现导致了网红行业的火爆.网红现象的出现是由网络新媒体的"去权威性、去中心化、碎片化、交互性、个性化"特点和社会心理机制所致.同时,网红的名人效应也会导致网民不同价值观的判断和观念形成.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如何将网络热词作为一种教学工具融入高校思政课,将思政课讲新讲活,以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和期待。本文分析了将网络热词融入思政课的意义,探究其在思政课中的三种运用方法:词汇替换法、事件概括法和时空交错法,并指出思政课要合理运用网络热词以避免走入误区。  相似文献   

18.
陈万怀 《新闻界》2013,(17):47-50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传播,也是一种特定的社会传播现象。网络流行语汇集了某个社会时期或阶段公众的集体记忆,获得了集体的认同,并借助网媒进行话语的扩张,从而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象征符号。本文基于网络流行语的社会传播语境,对网络流行语的流行范式与社会传播意义进行解读,为认知与把握当代社会流行文化、网络文化的发展和变迁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傅毅飞 《新闻通讯》2010,(10):49-50
近年来,像“躲猫猫”、“打酱油”、“俯卧撑”、“范跑跑”、“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很傻很天真”、“被幸福”、“犀利哥”……这样极富特色的网络热词不断涌现,影响并丰富我们的生活。所谓网络热词,又称网络流行语,指的是由网民创造或发掘的、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盛行的词汇或句子。它反映了网民对某一公共事件和某种社会现象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周玫 《传媒》2019,(6):91-93
"词媒体"是一种全新的概念,它包含着各种网络热词、网络新词、网络流行语及网络文体,便于记忆,具有口口相传的特性,能够加快传播的速度,在目前的媒介文化中逐渐占据了优势地位。对于"词媒体"的研究,有助于洞察中国当代社会的媒介文化现状,还能够准确地把握国民的文化心理和生存处境,从而为媒体的发展树立正确的方向,提供正确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