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艺术传播就是指借助于一定的传播介质,以艺术符号、语言等传播形式,将艺术信息或作品传递给受众的过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等)主要以表象符号为载体,物化在具体的媒介(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上,激发和满足艺术传播受众对艺术信息的需求。①就需求本身而言,既  相似文献   

2.
文章论证了艺术传播和新闻传播在形式、内容、目的、传播动力及与受众关系等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论现代档案信息传播中媒介运用的三大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是“直接为接收者传递或运载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构件,档案信息要向受众传播,必然要运用到媒介。目前,档案部门运用的媒介可划分为四个类型,即语言媒介、文字媒介(包括档案原件和印刷媒介)、声像媒介(照片、广播和电视)和新媒介(互联网、手机等),这四类媒介各有其信息传播的特点,档案部门只有遵循媒介运用的三...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的发展为艺术传播带来了新的传播模式.基于此,本文就艺术传播网络化新形势展开探究,由科技发展、文化传播、艺术传播的产业化等现阶段我国的艺术传播网络化为基础进行分析,并以此在艺术生产、计算机的应用、新兴符号的产生、实时互联模式、虚拟媒介的诞生、网络化的艺术消费等方面讨论了在网络化视角下的艺术传播新形势,以期为相关的从业人员提供参考,推动艺术传播网络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郑艺 《新闻爱好者》2011,(22):94-95
电视传播与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电视是信息时代的主流媒介,是推进全球化的主要推手,在电视媒介传播信息的所有符号系统中,语言是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基本载体,可以说,信息传播和语言传播是电视媒体承担的双重使命。反过来看,"语言传播正是由于大众传播媒体特别是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体的出现和发展,而由  相似文献   

6.
多媒体组合传播,指的是在一种媒体同时使用多种传播符号,以多通道的方式同时刺激受众的多个感官,引起受众的多感官反应,从而使受众对信息的感知和记忆效果愈加明显。但是,使用多少通道能使受众感知效果最佳,目前传播学界存在着争论。“信息过剩”和“双通道编码”是其中的两种主要理论。  相似文献   

7.
张红  刘媛 《新闻爱好者》2012,(23):75-76
中央苏区设计艺术的传播采取了全方位的组织结构,广泛的传播受众,大众化的传播内容,多样传播渠道,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为革命的胜利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本课题以"5W"模式为理论框架,从传播者、受众、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效果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馒头血案”的传播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则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入(接受者)行为的过程”。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下简称《馒头》)在运用多种信息符号刺激影响另一些入的过程,无疑是网络传播史上一次引入关注的网络传播现象。  相似文献   

9.
陈芊芊 《新闻界》2006,(6):95-95,105
国际传播在广义上包括各种形式、各种信息的跨国、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狭义上只指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支柱,以国际范围内的受众为对象的国际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播。本文所提到的国际传播主要指狭义上的国际传播。在我国,新闻传播按使用的语言和针对的受众对象这一标准分为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对内传播是指用中文并针对国内受众而展开的新闻传播活动,对外传播就是用外语(主要是英语)开展的新闻传播活动,针对的受众是国际受众。  相似文献   

10.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媒介环境,而媒介环境决定人们的文化消费方式。我们可能已经明显地感受到,随着电子媒介特别是电视的普及,影视媒介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影视媒介消费占据了人们大部分业余时间,成为消遣娱乐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人们的文化素质也决定其文化消费的方式。受众的文化素质不同,其选择文化消费的方式也不同。受众素质直接决定着影视艺术传播的效果。受众素质是构成影视艺术传播环境的特殊要素。传播效果取决于传播的内容、传播的方式、传播的范围、传播的场景等,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众的素质,尤其是影视艺术传播,受众素质是决定影视艺术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针对特定的受众与艺术信息采用了不匹配的设计方式与媒介选择导致低效甚至失效的艺术传播实务并不少见,为了在跨文化传播中达到预见性的设计效果与设计反馈,需要对已有的设计方法进行系统的理解和应用,在艺术设计中运用系统论等多种方法、立足多个角度、综合多向维,看清艺术设计的本质差异和演化规律,力求让设计在不同地域、宗教文化、时空背景下达到最优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2.
视觉符号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明  罗忆 《当代传播》2007,(6):22-24
符号是自然和文化联结的桥梁,在跨文化传播中,以视觉符号为载体的传播模式显得尤其重要.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由于视觉符号的感知具有直观形象化的特征,受众对所承载信息的视觉符号进行同构联想,对符号意义产生更为直接的解读,达到跨文化传播的最终目的.视觉符号成为当今文化中最为流行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表征,其物化的表现已经遍及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强调着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同一性.本文旨在研究视觉符号在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报纸是利用图文符号传播信息的大众媒介,文字符号一向作为平面媒体向受众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发挥作用,而对图片符号的作用发挥不够。所谓图片符号。包括照片、漫画、图示及装饰等。进入网络时代,报纸上文字符号的功能正日趋弱化,应更好地发挥图片符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闫斐 《记者摇篮》2007,(7):55-55
新闻传播过程从其形式上看,是一个借助新闻语言或图像进行的符号传播活动。不同媒介借助不同的符号作用于受众,产生传播效果。受众在接受不同媒体的传播时,不  相似文献   

15.
公交移动电视受众的缺失型信息接受行为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月 《东南传播》2010,(1):94-96
公交移动电视的的兴起和发展被业界和学界普遍看好。但是,公交移动电视实际的传播效果在复杂的传播环境(尤其是拥挤嘈杂的客流高峰期)下不容乐观,许多受众不能正常地视听公交移动电视节目,而是被动或主动地选择视觉或听觉单一通道进行接收甚至不接收任何信息,普遍存在视觉或听觉单通道缺失型信息接受行为。这种非正常视听行为的存在具有特殊环境下视听符号传播特性以及受众心理牲等方面的原因。本文针对这种特殊的接受行为提出提高传播效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盛玮  史果 《新闻前哨》2006,(7):54-55
现代传播学认为:信息传播过程是信息传播(包括传播信息的人及其所依存的媒体组织)通过一定的媒介将信息传给受众,受众对信息接收、评价、整理后,再通过一定的方式将自己对信息的反映反馈给信息传播,从而与传播形成交流、互动。  相似文献   

17.
近十年来,中国通过大规模地建设孔子学院,积极向海外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孔子学院传播中国传统艺术的现状调研得知,目前的文化艺术传播活动缺乏系统规划,受众反馈机制缺失,组织者与受众的互动不够积极,对各类传播媒介尤其是新媒体的开发与利用存在巨大提升空间。因此,应该从传播活动的组织者、传播对象、活动形式与传播媒介等方面做出重大改进,全力提高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作为大众传播符号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非语言符号,在传播信息时所起的作用并不亚于语言符号甚至大于语言符号,传播学者研究认为:在人际传播活动中,人们所得到的信息总量,只有35%是语言符号传播的,而其余65%的信息由诸如服饰外貌、表情行为等非语言符号传播。其中服饰这种非语言符号所负载的信息尤其丰富。但以往研究较多的是其所负载的文化信息,服饰负载政治信息,在政治事务中的传播作用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将以个案分析展开研究,以寻求政治人物完善媒介形象、最有效地传播政治信息的某些规律。政治领导人个性化服饰中的政治信息作为非语言符号的…  相似文献   

19.
多媒体组合传播,指的是在一种媒体同时使用多种传播符号,以多通道的方式同时刺激受众的多个感官,引起受众的多感官反应,从而使受众对信息的感知和记忆效果愈加明显.但是,使用多少通道能使受众感知效果最佳,目前传播学界存在着争论."信息过剩"和"双通道编码"是其中的两种主要理论.  相似文献   

20.
图书的信息传播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以文字、符号、图形、图像为基本要素,记录和描述了人类的知识及信息,并以纸张等物质为媒体将这些信息进行大批量复制,在广泛范围发行和传播,起到了保存和传播知识和信息的作用。因此,从传播学的观点来看,图书也是一种传播媒体,它和报纸、杂志一起构成现代传播的重要媒体——印刷媒体。然而,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媒体,图书从其信息的产生、信息的内容特征、载体特征、传播主体、受众到传播接受过程都有其特殊性。研究图书这一出版物的信息传播特征有助于人们对它的信息传播特点、功能的认识。一、图书的传播类型归属从人类传播体系来看,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