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010,微博元年",在宜黄拆迁自焚事件中,新闻事件主角利用微博,把事实真相以最快的速度上传到网上,普通公众近乎零距离接近事实真相,了解到事件的来龙去脉,吸引了公众的"眼球",加速了事件解决的进度,最终促使宜黄拆迁自焚事件得到相对完美的解决,成为2010年普通公民利用“微博”维权的经典案例。  相似文献   

2.
一个账号,一段140字以内的文字.一个提交发言的按钮,2010年,我们见证了中国"全民记者"从萌芽到爆发的全进程.见证了微博使得整个社会公民意识的提升.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储建国说,微博不是为推进民主而专门设计的工具,但这并不能掩盖它所具备的光芒.随着微博在公共事件中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例如宜黄事件中的微博直播、河北大学事件中的滚动播报、上海献花事件中的集体呼应等等,微博已经显现出它在推动新闻传播和群体性表达上所能体现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从2009年作为一种网络"时尚"出现在公共领域开始,3年来,微博从网民的狂欢逐渐变成公众介入公共事务最强大的工具.①从Web2.0到Web3.0,技术革新使得这一工具的使用者在一定程度上绕开了"把关人"的监控,从而填补了传统媒体在舆论监督上的相对缺失.回顾今年的重大微博事件,越来越多的公众敏感议题被微博平台推上风口浪尖,从"宜黄拆迁自焚"、"360和QQ大战"、"我爸是李刚"到"唐骏学历门"等,几乎涉及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4.
近两年,最吸引眼球的传媒热词要属"微博",微博走进媒介生活,成为一种时尚。截至2011年底,中国微博用户已达到3亿,是中国网民数量(4.85亿)的61%,微博在我国呈现盛行之势。有一组数据,一种传播媒体普及到5000万人,电视机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微博只用了14个月。回顾近两年的公共事件中,微博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从玉树地震到上海火灾,从宜黄拆迁案到李刚门,从备受关注的"七.二三"动车事故到佛山小悦悦事件,从  相似文献   

5.
公民社会视角下中国微博舆情的发展与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微博在中国的发展仅仅是这两年的事,但其产生的影响却不可忽视。公民以微博为渠道参与的公共事件成为中国公民社会崛起的重要因素,促进了中国公民自身话语方式和与官方对话方式的形成,让"草根"的声音被更多人听见,也更有价值。本文从分析微博在公民社会中的角色入手,引出对微博舆论情况的讨论,并以"江西宜黄拆迁自焚事件"引发的博友的关注为例,说明微博上舆论的基本概念、特点和生成机制等。最后论述微博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和启发。  相似文献   

6.
袁燕 《新闻窗》2012,(3):15-17
一、“钻石模型”取代“倒金字塔” 过去的两年,中国网民在微博上第一时间围观了大学生王凯对舟曲泥石流灾难的报道、江西宜黄拆迁自焚案当事人钟如九的微博以及学者于建嵘发起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等活动,让公众充分意识到微博的自媒体和社会动员功能。但是真正让公众清清楚楚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的,还是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财经这样的传统媒体。  相似文献   

7.
2010年被称为中国新媒体发展中的"微博元年"。这年中,微博用户规模达到6311万,占网民的13.8%。①一系列事件由于微博的介入改变了原有的轨迹,如宜黄事件、李刚事件等,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事件可被称为"微博事件"。"微博事件"作为中国"新媒体事件"②的新类型,不仅意味着事件平台的新转换(从论坛、博客等转移到微博),而且可能带来对舆论生态、新闻生产常规的新冲击。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仍然拥有更大规模受众的"主流"传统媒体如何处理和对待新出现的"微博事件"?是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将"微博  相似文献   

8.
赵倩雯 《今传媒》2014,(7):57-59
"微博是地球的脉搏",美国《时代周刊》如此评价微博在信息传播上的强大功能。微博因其准入门槛低、操作简单的特点,与精英化的博客相比,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了草根阶层的话语权,同时也成为公众参与的主要渠道,而许多公共事件率先通过微博引爆,标志着微博俨然成为我国网络舆论的主阵地。本文以雾霾事件为例,对微博用户的行为进行了深入挖掘,探讨微博如何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从而转移公众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9.
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正处在一个媒体事件时代。翻开报纸,转发微博,评论新闻……公众对社会、对政府的关切,大多以媒介为平台。华南虎、躲猫猫、钓鱼执法、宜黄强拆,这些借助媒介迅速蹿  相似文献   

10.
傅洋 《传媒》2011,(7):64-65
"唐骏学历门事件"、"宜黄强拆事件"、"网络打拐解救儿童"……不数不知道,近一年内很多热门新闻事件最先是由微博爆出的。面对微博这种新的传播方式的兴起,有人表示,传统媒体已经大限将至。其实,早在互联网、博客风头正劲之时,也有人提出这种论断,而事实却证明不同传播媒介其实并不相悖,只是运用不同传播方式吸引不同的受众。同样,微博对于纸媒来说并不是"狼"来了。应用微博寻找发现  相似文献   

11.
孙晓云 《新闻世界》2011,(12):94-95
本文旨在探讨微博作为新闻来源的优势与弊端,以及如何舍弊取利,既保证公众享有使用微博的权利和表达自由,又避免微博滋生虚假信息和谣言,影响公众对于事实真相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新闻窗》2010,(5):1-1
相信大多数人对江西宜黄拆迁事件的详细了解,是通过微博,因为相当多的媒体都是通过微博来了解这一事件的进程,并予以报道。一家著名的电视台在对这一事件进行深度剖析时,所有的新闻切入点都来自于事发当天的微博。  相似文献   

13.
李东  高雪新 《新闻世界》2013,(5):181-182
从"宜黄拆迁事件"到"表叔事件"等,微博成为舆论监督的阵地,一时间围观就是力量成为一句激励人心的口号。本文对微博监督的功能做简要的分析,以期微博能成为一种有效的监督工具。  相似文献   

14.
朱祖熠 《今传媒》2014,(12):118-119
微博作为一种社会化媒体,凭借其信息简短、传播迅速、交互性强、操作便捷、用户规模庞大等优势,已经成为了传播公共事件,引起公众讨论和参与,甚至影响政府决策和行动的一支重要力量。广义的参与概念,不仅增大了它的范围包括公共形式的接触,甚至延伸至公众所有的特权,因而以微博等网络交流平台的政治参与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不同于国外集中于选举的讨论,中国的微博用户的公众参与政治参与范围得到了极大的延伸。  相似文献   

15.
《2010中国微博年度报告》指出舆情热度靠前的50起重大舆情案例中,微博首发的有11起,占22%."日常生活媒介化,媒介生活日常化",新媒体已经深深嵌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时,人们对舆情事件的报道要求更苛刻,当报道滞后甚至出现偏差时,有可能会被无限放大,在社会上形成广泛负面舆论.如何引导"围观",成为微博时代党报面临的重要课题.突破口——浅阅读、深报道舆情事件舆情事件中党报要进入"围观",同时要引导公众对"围观事件"形成的观念.这就要从受众"浅阅读"习惯人手强化报道的深度.进入"围观"党报才能了解舆情事件所在,引导"围观"才能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6.
在对于宜黄拆迁事件的微博传播分析中,研究者们强调了"意见领袖"在网络传播中的主导作用。但是在浙江湖州"织里抗税"事件的微博传播中,并没有出现主导传播的"意见领袖"。该事件的传播沿用了人际扩散的模式,在这种基于人际传播圈子的传播中,信息采用无中心的平等链式扩散,在信息扩散中容易产生群体极化现象,并受到人际传播中认知强调和归因错误的影响。因此,政府对于该模式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应该谨慎应对,找准网民怨恨目标和动员框架,并在微博直播向传统媒体转移的过程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17.
王璐 《东南传播》2012,(12):81-82
近年来,公共事件中所表现出的"塔西佗陷阱"越来越引发关注。但陷入"塔西佗"陷阱中的,向来不是政府部门一方。由"总参一姐"微博谣言所表带来的"塔西佗陷阱",更侧重反映的是"公众总不信",而不是"政府总不被相信"。"谣言"是信息与态度的共同载体。但在公共事件中,政府部门侧重证伪谣言,却忽略了"谣言"背后的民意。因此,解决"公众总不信"的"塔西佗陷阱",除做好正面宣传外,还需关注事件背后的网民问责心态。  相似文献   

18.
2009年被称为我国微博元年。短短两年时间,微博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微博事件层出不穷:从我爸是李刚事件到江西宜黄强拆自焚事件,从上海高层住宅大火事件到腾讯与360大战事件,从唐骏学历门事件到周立波与网民对骂事件,从后宫优雅事件到郭美美事件,从四川会理县领导悬浮照事件到江苏溧阳卫生局长微博开房事件,微博已经从单纯的网络社交工具,成为社会舆论的集散地和民主政治的多棱镜。当政府官员令人腆赧的媒介素养和微博的巨  相似文献   

19.
网络媒体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媒介环境,媒介环境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交互性、快捷性、开放性等特征,网络媒体下的议程设置功能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近些年兴起的微博,很多事件例如"药家鑫事件"、"小悦悦碾压事件"、"赵文卓、甄子丹骂战"等都是通过微博向公众公布进而引起公众注意的。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微博直播事件——"宜黄强拆"事件、"南京拯救梧桐树"事件,研究发现,博友征用微博主动体验了事件过程,借助虚拟在场、交谈,完成集体意识的凝聚和裂变,形成具有倾向特征的团结力量。在这其中,博友招募、加工、创造了多种象征群体团结的符号(视觉传达符号、文字语言符号)以定位事件信息形成共鸣,而作为符号本身——钟如九姐妹、南京梧桐树们,在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同时搭建起或短暂、或强大的团结意义,以"围观改变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