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从事小学教师工作60年,我从来没有对学生发过一次火,从来没有惩罚过一个学生,从来没有向一个学生家长告过状,从来没有让一个学生掉过队。”这是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霍懋征老师在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中说的一段话“。从来没有让一个学生掉过队”,这句话就像一根鞭子在我心中狠狠地抽了一下。就在临开学的前几天,我接到了一个电话,是我们班A学生的妈妈打来的。提起A,我的眼前就会出现她整天愁眉苦脸的样子。那是一个被学业困扰,很少有欢笑声的小女孩。由于她年纪小,基础不好,记忆力和理解能力差,再加上性格内向,平时不太愿意和老师、同学交…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名教师,每个人都使用过"惩罚"这种教育方式,但惩罚完之后,是否每个人都反思过,这样的教育方式是真正起到了教育学生的作用,还是宣泄自己当时的不良情绪?是否关注过受惩罚的学生的内心情况,是"口服"还是"心服"?教师自己在教育学生上有没有责任? 我们都知道,惩罚学生的目的是让受惩罚的学生引以为戒,留下深刻的记忆,以控制、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对有些屡教不改的学生,惩罚又有强制作用;惩罚的手段对于未受惩罚的其他学生又有警戒和防止发生错误行为的作用,使学生多少能从受惩罚者身上,认识到不良行为的严重后果,以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3.
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惩罚不是体罚,我们可以让惩罚变得美丽。具体做法是:惩罚的前提是要对学生充满爱心,没有爱心的惩罚就是对学生的报复;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投其所好,因势利导,因材施罚;惩罚要及时,要有度;惩罚更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犯错的学生也是人,我们要学会尊重每一个人;要做好惩罚"善后"工作,及时与受惩罚学生进行心里沟通,反馈惩罚效果。  相似文献   

4.
30多年前,美国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曾在过一次让整个世界为之感动的著名演讲:Ihavethedream……人们说,金短短的讲话中充盈着让人间布满爱心的渴望。从那以后,这个激动人心的呼唤就成为整个人类的共同愿望。人类不能没有梦,有了梦想才会有希望;有了梦想,才会有将梦境变为现实的努力和信心。前不久,在中国北方的“钢都”,我听过一位职业中专毕业生以十年人生经历装点,演绎的别一个梦境。──作者题记本刊记者和辽宁省鞍山市铁西区职业中专的领导们说明来意:希望能采访一位从本校毕业,已经“走向社会”的学生……对!没有…  相似文献   

5.
石太明 《陕西教育》2005,(10):61-61
在英国的家庭中.绝对看不到对儿童没有理由的娇宠.犯了错误的孩子会受到纠正甚至惩罚.从而让他们明白.他们的行为不是没有边际的.不可以为所欲为一英国的法律明确规定允许父母体罚孩子.至今许多学校仍保留着俸罚学生的规矩.  相似文献   

6.
学校实施新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的心情也经历了几次变化。首先是向往、渴望——渴望自己也能这么给学生上课;渴望自己教出来的学生不光是学会了知识,同时也锻炼培养了各种能力,如交际能力、表达能力;渴望自己的课堂真正能实现和达到以学生为真正意义的主体,改变以前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记得有这样一句教育箴言:"我听到过,过眼烟云;我看到过,历历在目;我做到了,铭记在心;我体验过,沦肌浃髓。"如果孩子们问我"鸡蛋里面是什么样的?"要是以前,我会马上回答":里面有蛋白、蛋黄等等。"  相似文献   

7.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巧设训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爆学生渴望知识的“火药”。  相似文献   

8.
蔡凌燕 《辽宁教育》2008,(10):42-43
在一次省级数学研讨活动中,曾听一位名师讲到他在教学过程中碰到过的一个问题:在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放入一个白球,一个黄球,指名学生摸,第一次学生摸到的是白球。让学生继续摸,第二次摸到的还是白球,当第三次摸的时候仍然是白球,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居然没有一个学生摸到黄球,教学无法继续,位  相似文献   

9.
雒宏军 《江苏教育》2007,(13):83-84
前几年,关于教育要不要惩罚的问题讨论的火热。以情动人、赏识教育等等。很长一段时间让我们对教育惩罚讳莫如深,但是学校的现实不容乐观.一是打骂之声不绝于耳,甚至纹脸刺字、致人伤残;二是一些学生肆意妄为、胆大包天.教师却慑于“体罚”的恶名不敢管理,不愿管理。后来,总算搞明白了,教育不能没有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是残缺的教育,尊重学生人格和赏识教育。并不否认对学生的批评与合理的惩罚.  相似文献   

10.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人说过:“热爱一个学生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则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个教师的座右铭。教育首先是爱的教育,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爱学生是老师的天职。作为学生,他们时刻承受着来自父母、同学甚至社会的压力,所以他们更希望得到教师的信任和爱。然而由于现实中存在着太多的功利因素,教师对学生的爱也随之变了“味”。一位高中学生曾这样抱怨:“数学老师经常要求数学不好的同学课后到他家里补课,按‘约定俗成’,一节课收费80元”。这样的举动让人心寒。谁能相信这样的老师对学生会有爱心…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社会,一切都以学生为本,提倡"尊重学生,善待学生",教师和家长都不敢惩罚学生,致使学生对犯错不以为然。我认为,爱护学生固然是应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中就不能有惩罚,相反,恰当的惩罚是赏识教育的有益补充。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一次刻骨铭心的惩罚比多次说教效果更好,实施惩罚要心存爱意,坚持到底,让学生心服口服。  相似文献   

12.
让老师记忆犹深的学生不外乎两种:一是出类拔萃的,二是调皮捣蛋的。至于那些沉默的学生,往往容易被忽视,是最容易让教师遗忘的一群,于是由默默无言真正成为默默无闻。其实,这些孩子同样也渴望教师的关心和理解,也渴望教师看见他们的进步。因为性格不够开朗,他们感情更脆弱,也更需要教师的帮助。我做班主任,向来都不忘关注沉默的学生。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我有过成功的经验,也有过失败的教训。现撷取其中几例,和大家分享。■成功篇——她,成了一个开朗的女孩——在我的抽屉里,还保留着两封没有署名的信,当我  相似文献   

13.
父亲的脚步     
六岁。 操场上。一个小男孩学骑车,旁边站着他的父亲。没有一句指导,没有一丝安慰,小男孩自然是摔了又摔。双腿早已红肿。终于。孩子坐在地上,哭了。父亲依旧是那么笔挺地站着,眼中满是不屑。孩子多么渴望父亲的鼓励,没有;孩子多么渴望父亲的拥抱,还是没有。只有那双淡定的眼睛,让孩子感到冷酷与无情。  相似文献   

14.
裴雪松 《成才之路》2010,(30):100-100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引燃学习积极性的"火药"。我让学生思维活跃的轨迹是:  相似文献   

1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魏书生说过:“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成功的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要素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亮起来,调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去挖掘,  相似文献   

16.
程文君 《师道》2007,(9):31-32
教师节到了,不由想起那些曾经教过我们的教师,尤其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我初中的英语老师"惩罚"学生最有高招,总能让学生在笑声中心服口服地接受他的"惩罚"。记得有一次快要上课了,但是同学们还在说话,老师带着一副灿烂的笑容问第一排的一个正在大声说话的同学:"l∶58怎么说?"那位同学知道自己撞在枪口上了,  相似文献   

17.
<正>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着收获、肯定和赞誉。教师应珍惜学生心灵深处的渴望,积极创造机会,不断让学生获得"我能行"的成功体验,教师要做到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每一个学生。孩子们犯错误时,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如果教师具备了一定的人格魅力,就可以让学生在感动中学习。一、有魅力的教师必须善于克制,要有耐心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描述 教师在改作业的时候经常会发现学生做过并且教师讲过的题目又做错了,这时教师只是一味地责怪学生并不能起到任何积极的作用.是的,我们的学生在练习或考试做题时常常出现错误,而我们总是简单地归结为学生学习不认真,轻者给学生一点批评,埋怨学生;重者给学生一顿狠狠地惩罚,严厉地也许就是“体罚”,以让学生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再犯类似的错误.然而我们教师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思考,为什么学生会出现错误.  相似文献   

19.
最近,读到这样一段文字:我渴望力量,上帝却给我困难,让我克服;我渴望智慧.上帝却给我问题,让我解决:我渴望勇气,上帝却给我危险,让我排除;我渴望财富,上帝却给我体力和头脑,让我劳动;我渴望爱,上帝却给我一个遇到麻烦的人.让我去帮助……  相似文献   

20.
孙云晓先生曾经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其实,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接受适当的惩罚和磨难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我们与其回避惩罚,不如正面探讨,让教育中的惩罚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和明确,让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1.惩罚要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实施惩罚的前提。对学生实施惩罚,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对”与“错”,以及惩罚的依据。要先有规矩,后有惩罚,千万不可随意而为。为此,班级要制定自己的班规。而班级“立法”的过程本身就是教育其实施惩罚和实施什么样的惩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