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读宋词札记     
一、“词”的名称确定于北宋元间起源于唐五代而大盛于宋代的“词” ,他的名称起于何时 ?固定于何代 ?历来有不同意见。当代任半塘先生认为“唐代歌辞名称只有‘曲’或‘曲子’、‘大曲’ ,‘唐词’是由宋人喊出来的。”[1] 施蛰存先生认为“从晚唐五代到北宋 ,这个‘词’字还没有成为一种文学形式的固有名词。……南宋初期之后……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的固有名称 ,‘词’这个名词才确定下来 ,于是有了‘诗词’这个语词。”[2 ]我认为“词”的名称的形成、固定 ,是经过一个漫长时期的 ,就现存有关资料来看 ,如 :开元中……上曰 :赏名花…  相似文献   

2.
陶富同志:六月廿五日手书敬悉我以为南宋人定义“词”为这个文学形式的名称,实在是误人不浅,词乃辞之简化字,凡一切配合乐曲的韵语都是词,饮马长城窟是汉魏词,白词是晋宋词,凉州词,达摩支曲是唐词,都是词,南宋人把一个普通名词拢断为一种特定形式的文体结构,于是弄得讲词的人往往讲错,任中敏先生坚持词起源于隋代,也是由于他不肯把一般意义的词乐与特定意义的词乐分别看待。王力的那个定义“一种律化的长短句,固定字数的诗”几乎全不妥当,他把“诗”字也讲糊涂了。试为分析如下:(1)一种律化的诗,也是律诗(2)一种长短句的诗,这应该是中晚唐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南宋时,女真族、蒙古族先后在北方地区建立金、元政权。但是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汉族文化对金、元的影响是很深的,其中独领风骚的宋词浸淫金、元两朝上百年。然而“词”这一文学形式经过金元文人的创作加工,有的逐渐演变为另一些文学样式,即是“曲”和“杂剧”。词的兑变,使得后人研究金元时期的“词”往往感到莫名的困惑。搞不清楚那个时期的一些“词”是词还是曲。明代王恽所编的《秋涧乐府》,竟有39首曲混杂“词”间。直到后来的清初侯文灿收录的《十名家词》、  相似文献   

4.
三、词(一)词的分类词是上承唐诗,下启元曲,能够代表宋代文学的一种别具一格的诗歌形式。这种文学形式,在最初出现的时候,称为曲子词,是和音乐有密切联系的。当时先是有曲调,然后根据曲调的长短和节奏填上词句,供演唱用,所以写词叫“倚声填词”,也就是依据一定的声律填上歌词的意思,简称“填词”。到了后来,又把曲子词的曲子两字省掉,简称词。以后词逐渐和音乐分离,不再供演唱用,这才形成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  相似文献   

5.
南戏体制从宋元到明中叶,逐渐发生变化并趋于整饬,今人依据常见的元明南戏(传奇)剧本,以为从元代开始,南戏开场形式已经十分简练扼要,一概由末念诵一至二首词,这 一个误解,是到万历时期,文人创作讲求文采格律,才固定为简要的一词或二词形式,从南戏到传奇剧本,逐步走向分“出”,开始时“折”“出”“节”“套”皆用,宣德年间正式分“出”,嘉靖年间开始列“出”“目”,万历以后趋于规整。  相似文献   

6.
一、“乐府”专署的由来1977年之前,学者们在论述“乐府”这一音乐专署的由来时,都说是起源于汉代。是汉武帝立了乐府,历史上才出现了“乐府”这个概念。1977年,在秦始皇陵墓附近出土的编钟上,发现了用秦篆刻记的“乐府”二字。这就打破了“乐府”这一音乐专署出在汉代的说法。于是论者又把“乐府”的出现提前到了秦朝。当然,这样做的好处,首先就在于稳妥。但是,我们总觉得这样  相似文献   

7.
沈义父的《乐府指迷》是南宋末期词发展到新阶段的理论总结,具有鲜明的词学价值取向和时代精神,包含了深刻的词学批评理论。《乐府指迷》正视词体发展至南宋中后期的现实,在词体的音乐性和书面化的关系、词体风格如何面对俚俗和古奥两种偏向等问题提出了深刻的见解,主张既要正视词体已经基本上成为书面文学形式的现实状况,又要尽可能地保持词体的传统的音律特性;对于词体风格,既反对俚俗,又批评古奥,提出了"文雅"、"含蓄"、"柔婉"的标准。更为重要的是,《乐府指迷》树立了以周邦彦词为理想的标准,对词体的发展以及后世词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说“套词”     
本文中的“套词”是指词的作者在形式上使用同一词牌,用相同韵字或句尾字,内容上同时为同一题材而作,并相互并列、补充的词。该词类兴起于北宋,南宋后有渐多之势。其创作者往往才情一发不可收,字斟句酌中有逞才应景之态,也存在作品内容各取一端、感情相互映衬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宋人文集有的是在作家的生前编定,大多数是在作家的身后编成。编排体例,主要有分体、系年和分地编排等三种形式,从文体的分类可透视宋人的文体和文学观念。文集收录的范围,相当广泛.北宋时唯有词作不入文集,南宋时编印的文集开始收词,从文集与词集的分合可考察宋人词体文学观念的变迁。文集的印刷出版,比较自由。宋代文集的自由印卖,表明宋代文学开始走向“商品化”,宋代文学的商品化,对文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一“老”、“道”、“脑”这三个字都是多义的。但在用作词尾,粘附在一个词的后面,表示人体的某一部分或其属性时,则用法相同,在古典戏曲中这种现象较普遍,表现为一种特殊的构词形式。兹举例证如下:(一)用“老”字作词尾者,例如:当提到人的眼睛,则曰“渌老”,如《西厢记》一本二折《小梁州》:“胡伶渌老不寻常,偷睛望,眼挫里抹张郎。”或作“绿老”,如《太平乐府》卷九高安道散套《淡行院》:“矁粘的绿老更昏花。”或作“六老”,如《雍熙乐府》卷四散套《村里  相似文献   

11.
在汉语里,字和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字可能是一个词,也可能不是一个词。由于字和词的区别,于是也就有字典和词典的区别。然而中国古代讲形、音、义的辞书,其中不少既解释单字、也解释复词,实际上“字”与“词”的概念没有确分。直到清代《康熙字典》始采用“字典”之名,到了近代又出现了“词典”这一名词,“字典”和“词典”才相对地有了界限。我国现代的字典,有时也兼收语词;词典一般也以单字的词头,“字”、“词”之间,仍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只是各自的  相似文献   

12.
冯延己,马、陆两家《南唐书》皆有传,近来又有夏承焘先生所作《冯正中年谱》,其生平政治、艺文行事,班班可考,无俟缕述。史称其“工诗,虽贵且老不废。尤喜为乐府词。能书,似虞世南。”今其诗竟无传本,墨迹亦未闻有收藏者,惟乐府词则有《阳春》一集,与李璟、李煜俱为南唐文学之代表。冯延己词集之最早记录,为南宋时陈振孙之《直斋书录解题》,其言云:“《阳春录》一卷,  相似文献   

13.
《乐府雅词》成书于南宋初年,是现存最早的宋词选集。通过对这部词集的择词标准以及思想内容和审美追求等方面的分析,可见其集中体现了宋词发展到南宋时出现的新变,形成一种时代的词风--南宋词风,因此颇具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词非诗余辨     
词非诗馀。词不应当称为诗馀。词称为诗馀包含着对词这种诗歌体裁的轻视,尤其是包含着词的产生所受外来影响的否定,给词的创作带来不好的影响,不可不辨。 词在南宋前称曲子词,长短句、乐府、乐章等。词称诗馀,大约始于南宋,南宋初,林淳的词集已定名为《定斋诗馀》。词称为诗馀,有三种解释:一认为词是诗文的馀事。罗泌跋欧阳修《近体乐府》说:“公吟咏之馀,溢为歌词,有《平山集》盛传于世。”吴注题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前,汉语“文学”一词的基本含义是学问和学术。近代以后,西方现代文学观念进入中国,但汉语中表示此概念的“文学”一词可能并非直接来自英语,而是来自日语,准确地说,是“来自西洋,路过日本”,日语用汉字“文学”翻译英语literature,汉语由日语直接借用。但日语只是借用了古汉语“文学”一词的语言形式,其意义与该词固有含义无关,故现代汉语“文学”一词实为外来词。汉语中接近西方现代文学观念的词语是“文章”或“文”而非“文学”,因此,现代汉语“文学”一词实乃一错位译名。  相似文献   

16.
乐府本指古代音乐官署。“乐府”一名始于西汉,汉惠帝时已有“乐府令”。汉武帝时建立乐府,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乐府作为一种诗体,初指乐府官署所采集或创作的诗歌,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南宋中叶以后的诗坛上曾产生过一个所谓“四灵”派。他们的代表人物是生活在浙江永嘉(今温州)的四位诗人: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他们的字或号中均有一个“灵”字,因此得名。他们反对以黄庭坚等人为代表的“江西诗派”“资书以为诗”的主张,而宗法晚唐诗人贾岛、姚合,要求以清新刻露之词,写野逸清瘦之趣。  相似文献   

18.
乐府,是专管音乐的机关,后来演为诗体名称,给这个词以双重含义了。汉代乐府诗歌大发硬,乐府的规模也大,这是事实。但乐府的产生是否就在汉代呢?先看看我国最有影响的几部文学史的论述吧。北大游国恩文学史:“乐府一名,最早见于汉初,惠帝时有‘乐府令’,但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则始于武帝。”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史:“汉代从武帝时开始设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朝鲜族文学,是用现代朝鲜族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来表达现代朝鲜族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所以,我们的作家们应老老实实地站在这块土地上,认认真真地写出朝鲜族人的思想、感情、心理,才是我们朝鲜族文学的出路。“靠拢”、“跟随”或“嫁接”韩国文学,那只能是葬送我们自己的文学。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长河中,民歌一直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为各个时代、各个时期的文学注入鲜活的生命源流,而其中的“乐府民歌”更是在这中间始终闪耀着璀灿的光辉。从汉乐府民歌到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再到唐代新乐府民歌,以至于到现代形成的李季为代表的“新时代乐府民歌”,在它们之间形成了一个继承、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