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物理课本[人教版(必修加选修)]中叙述晶体导热各向异性,是举这样一个实验来说明的:在云母片上涂上很薄一层石蜡,然后用烧热的钢针的针尖接触云母片,接触点周围的石蜡就熔化了,而熔化了的石蜡成椭圆形,这表明云母晶体在不同方向导热性是不同的.首先.必须指出,作为热源的钢针一定要接触云母片不涂蜡的一面.课本上此处没有加以说明,这是一个疏忽.而大学教材[如<热学>]都写明钢针接触云母片涂蜡层的反面.  相似文献   

2.
高中物理课本中叙述晶体导热各向异性,是举这样一个实验来说明的:在云母片上涂上很薄一层石蜡,然后用烧热的钢针的针尖接触云母片,接触点周围的石蜡就熔化了,而熔化了的石蜡成椭圆形,这表明云母晶体在不同方向上的导热性是不同的(见甲种本第二册73页)。首先,必须指出,作为热源的钢针一定要接触云母片不涂蜡的一面,熔化了的石蜡是成圆形的。甲种本上没有写明钢针接触云母片涂蜡层的反面,这是一个疏忽。而乙种本、大学教材上[如《热学》(李椿等编)]都写明钢针接触云母片的反面。  相似文献   

3.
一、在研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物理性质时,书上有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在云母片和玻璃板上均匀涂上石蜡,用烧红的针尖去接触带有蜡一面的云母片和玻璃板,从而得到云母片上熔化的蜡形状为椭圆形,玻璃板上为圆形,但是椭圆和圆都非常小,学生看不到,演示效果差,我在教学中作了改进。用小钢珠代替针尖,具体做法如下:在云母片和玻璃板上均匀涂上石蜡,用烧红的小钢珠(直径3~5毫米左右)去接触云母片和玻璃板没有涂蜡的一面,等蜡凝固后,放在幻灯机上打到屏上,全班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云母片上熔化的蜡为椭圆形,玻璃板上熔化的蜡为圆形,从而得到晶体表现为各向异性,非晶体表现为各向同性。  相似文献   

4.
在高一物理第七章《固体和液体的性质》的教学中,有一个演示晶体和非晶体物理性质不同的实验,按课本的要求是:用烘热的钢针去接触涂有一薄层石蜡的云母片或玻璃片,但在教师指导学生去观察现象时,石蜡却早已凝固成不透明的状态了,所以实验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现在我们把烘热的钢针,改为把钢针用细铜丝(电线上取)固定在25W的电烙铁上,由电烙铁加热钢针,使实验显示时间加长,直至学生观察清楚为止。  相似文献   

5.
在高一物理“晶体和非晶体”这一节中,需要做云母片和玻璃片的导热性能实验。课本上的方法存在以下缺陷:(1)在云母片和玻璃片上涂一层薄而匀的石蜡,操作麻烦,很难做到“薄而匀”:(2)用烧热的钢针做热源,由于散热和接触面小、形成的蜡斑很小,几乎看不出明显的蜡斑:(3)用手操作演示,得到的蜡斑形状极不规则(不是椭圆形和圆形);(4)石蜡、云母片和玻璃片三者的颜色差不多,形成的蜡斑和背景间的对比度小,蜡斑不明显。针对以上缺陷,笔者作了如下的改进。  相似文献   

6.
在初中物理第四章熔化和凝固一节教学中,是通过海波和石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和状态随温度变化的探究,来说明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教材中采用酒精灯作为热源,用大烧杯作为水浴来给试管中的海波和石蜡加热,观察海波和石蜡温度状态随时间变化,并从40℃开始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数据,最后描绘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曲线,比较他们的特点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7.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有关晶体的要求中明确给出例子,利用熔化的石蜡显示云母片的各向异性和玻璃片的各向同性。但是教学中发现,这个实验的操作难度大,现象不够明显。介绍了一种利用红外线热成像传感器将温度可视化的方法,可直接观察热能在云母片和玻璃片中传导的过程,引导学生认识晶体和非晶体导热性能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相似文献   

8.
在初中物理第四章熔化和凝固一节教学中,是通过海波和石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和状态随温度变化的探究,来说明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现行高一物理(必修)教材第七章“晶体和非晶体”一节,安排了云母与玻璃片导热性的实验。介绍用钢针接触涂有石蜡的云母和玻璃片,在教学中该实验很难取得成功。我经多次实验和分析发现是材料有问题:一是玻璃片太厚(一般常用的2~3mm);其次是“钢针”太细。我针  相似文献   

10.
在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熔化与凝固"这节教学内容中,为了让学生理解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同的温度变化规律,笔者对海波和石蜡两个熔化实验进行了改进。一、原实验的不足、产生原因及改进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利用原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得到的实验结果是: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换用冰或萘做实验,结果亦然。这样的实验结果不但无法让学生信服教材中关于"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但温度却保持不变"这一结论,而  相似文献   

11.
现行物理教材“熔化和凝固”一节的演示实验设计存在以下不足:一、实验现象不明显教材中考虑到萘有毒,对身体有害,改用海波代替萘来做晶体熔化实验,用以说明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并且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但是用海波做晶体熔化实验现象很不明显。因为海波温度升到40℃时就开始变潮湿,温度继续升高,海波由粉末状变为粘稠状,此时温度计示数会在某一点停止2-3分钟(很多参考书都说明海波的熔点不是一个确定值,而是一个范围;  相似文献   

12.
张之麒 《物理教师》2002,23(2):29-29
由于用冰做晶体熔化和凝固实验具有取材方便、熔点 (凝固点 )明显、成功率高、易于控制等优点 ,因而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 ,并提出了各种实验方案[1] [2 ] .但这些方案仍存在缺陷 :①冰块受热不均匀 ,致使测温泡处温度尚未达到熔点 ,管壁处已开始熔化 ;熔化过程尚未完全结束 ,温度计的读数已超过熔点 .②在熔化过程中 ,用手握住试管底部加热[2 ] ,挡住了学生视线 ,不便于观察物质状态 ;用 5 0℃左右的温水加热[1] ,试管内外温差太大 ,不但增加了温度不均匀程度 ,且使液体升温过快 .为了使这些方案更加完美 ,使实验结果能正确反映晶体熔化…  相似文献   

13.
蔡启仙 《物理教师》2007,28(10):31-32
在浙教版《科学》教材7年级上册的第4章第1节“熔化和凝固”中,编者试图通过探究海波熔化特点的实验,让学生发现晶体熔化时,继续吸收热量而温度保持不变的规律.为了取得理想的实验效果,总结出晶体熔化的规律,教材中的实验采用“水浴”加热,如图1所示.采用水浴加热海波,其目的是为了使海波受热均匀.但是用该实验装置测定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时,却难以观察到熔化过程中海波的温度保持不变的规律.下面我从实验的异常现象入手,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两点改进措施,供同行们参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初中教材[实验812]对于“浓硫酸稀释放热”是用手去触摸烧杯外壁来感知温度变化的,而在课堂上能触摸感知的学生面是有限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用下列装置来显示“浓硫酸稀释放热”的实验效果。1 用熔化的石蜡将盛水烧杯的底部粘在小木板上,再沿烧杯壁缓缓倒入浓硫酸并不断图1 用玻璃棒搅拌(见图1)。因浓硫酸稀释放热使石蜡又熔化,再拿起烧杯时,则可见烧杯与木板分离。因为石蜡受热熔化是生活常识,因此也培养了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事物变化本质的思维能力。图2 2 如图2所示。未加入浓硫酸时,小试管内澄清石灰水无变化。当缓慢…  相似文献   

15.
在探究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特点的教学过程中,以实验的方式进行验证说明往往是最直观也最有说服力的.本文将具体探究晶体与非晶体熔化特点的实验改进.  相似文献   

16.
物理现象或过程以及物理规律。多可用图像来描述.图像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相关象限内相关的点连成的一直线或曲线。例如,图1(甲)、(乙)是海波(晶体)的熔化与凝固的图像;图2(甲)、(乙),是松香(非晶体)熔化与凝固的图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铝面蚀刻     
[实验用品]硫酸铜晶体、氯化铁晶体、稀盐酸(1:2)、油漆、汽油、石蜡、去污粉、细砂纸等。 [操作步骤] ①清洁铝面在铝器待刻处用去污粉、细砂的混合物除去油污,擦洗干净。再用细砂纸打磨,  相似文献   

18.
1问题提出对水各版本介绍的实验效果的不够理想。另外,教材实际上并没有安排“水的凝固实验”,同学对晶体熔化和凝固会缺乏完整的认识。针对以上情况,本提出用“冷库”和“均温”两种技术改进水的凝固和熔化的实验,在一节课的教学时问内把水的凝固和熔化两个过程的实验都做好。[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王永民 《考试周刊》2015,(16):141-142
探究式教学作为现代教育理念重点之一,正逐步得到提倡与推广。物理实验是学生感受物理思想、领悟物理科学精髓最主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晶体熔化实验是初中物理实验的重点,更是难点,要通过这个实验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晶体的熔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吸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晶体的温度始终保持在熔点"这一物理规律。而多年来传统晶体熔化实验很难成功,作者通过实验研究的创新:用冰替代五水硫代硫酸钠;用块状晶体替代粉麽状或颗粒状晶体;用气球替代试管;用体温加热替代酒精灯加热,从而实现简约的装置取得显著的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20.
海波与蜡的熔化对比实验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2节的一个重点实验,也是整个初中热学的一个重点实验,该实验采用水浴加热法,实验图如图 1所示.该实验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晶体、非晶体概念的建立,对晶体与非晶体熔化过程的不同特点、规律的认识,是这节课的关键所在.这个实验容易出现的问题首先是熔化时间太短,如果不注意实验的细节,海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