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民丛报》学人深受穆勒、波伦哈克、李般等人的影响,认为国民性要与政体相适应。西方激进的革命自由主义的理念甚多,但是《新民丛报》学人对其视而不见,只是有选择性地吸收适合自己的自由理念。当《新民丛报》学人认为中国国民性较低的时候,便改变了策略,由批判国家和政府的专制转而批判国民的素质,自由也就被无限期地放到未来的中国梦中。  相似文献   

2.
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在近十多二十年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研究成果出现大面积的丰收,有原创性的著作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陆续涌现,表明中文学术界关于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的整体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其中余三乐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一书所叙述的北京教堂见证的近200年的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就是标志新进展的一项成果。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的报人观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推崇报人的社会地位,赋予其救国救民的重大责任;竭力倡导报人的职业道德,要求报人要立论以公,杜绝党争;十分看重报人的业务才能,要求报人应具备向导国民,匡扶政治之能力;政治家的特殊身份非常明显地表现在他的新闻思想中,强调报人与政治家、新闻与政治的通约性、交互性,对于报人的要求,不唯从报人职业的角度考虑,而是始终徘徊于报人与政治家之间。  相似文献   

4.
《大北新报》由日本著名报人中岛真雄于1922年10月1日创办于哈尔滨,1932年伪满洲国建立后,《大北新报》在日本殖民者大力扶植下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与此同时,《大北新报》也为伪满洲国的殖民宣传立下了汗马功劳,该报积极迎合日本殖民者奴化宣传内容,刻意地歪曲、亵渎中国传统儒学的思想文化内涵,成为日本殖民者毒害东北民众的重要舆论工具。  相似文献   

5.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新教传教士马礼逊担当起了外汉和汉外双向翻译的重任,首次将基督教经典《圣经》完整地译成中文,编纂了中国第一部汉英字典《华英字典》。他还是比较系统地将中华文化经典译成英文的第一位西人传教士。他的中西文化经典翻译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张菊霞 《海外英语》2013,(21):205-206
作为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对中国古典文化及东方文明具有深刻影响力。自明清以来,由于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国许多经典著作传至西方。苏格兰著名汉学家理雅各的《孟子》英译本长期以来备受推崇,被奉为标准译本。《孟子》的其他一些译本也广受赞誉,比如赖发洛及刘殿爵译本。研究《孟子》英译本对中西文化交流具有深刻的实际意义。通过与赖译本与刘译本的比较,该文试图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出发研究《孟子》英译本,并阐述理雅各英译本如何在词汇,句法及风格三方面实现与源文本的对等。  相似文献   

7.
《顺天时报》在二十年代极为力日本侵华辩,污蔑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正义行动。对它的恶劣表现中国学者进行了揭露。由于民族主义的高涨和人民的觉醒,1928年9月北平人民因该报对山东问题的歪曲报道而自动起来抵制。在中国学者和报人的揭露及中国人民的坚决抵制下,《顺天时报》到1930年被迫自动停刊。  相似文献   

8.
近代进化论思潮是在科学旗帜下形成的思想运动,这一思潮在当时的老庄学中也有鲜明的映射。无论是援引社会进化学说解《老》,抑或用生物进化论释《庄》,还是比较"天择"与"天钧"之优劣,都说明近代老庄学具备了全新的思想内容与时代特色。对于老庄与进化论的互证互释,其思想学术价值需要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互动的角度进行认识。一方面,随着西学在近代大量传入中国,中西文化之间势必产生激烈的交锋,老庄学不仅以其开阔弘大的学术品格,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学术平台,而且为应对与消化西学提供了深刻的哲学基础;另一方面,在回应西方各种学说的过程中,老庄道家显示出了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就与进化论的关联来说,老庄不仅能与进化论相通,还能补进化论之失,由此说明了老庄哲学的普遍性、深刻性和超前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丛报》(1832—1851)是在华传教士在广州创办的一份英文月刊,它是早期传播中国经典及西方了解中国的重要媒介。通过对《中国丛报》"经史子集"的译介动机、译介内容以及所存在问题的描述与探讨,可以为把握早期中国经典外译的特征提供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论语译注》一书是杨伯峻先生研究《论语》的经典之作,对于文中的词语,前贤已做了大量的考释工作,但白玉微瑕,仍然有部分词语的考释值得商榷。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撮其三篇,《八佾篇》"郁郁乎文哉"、《里仁篇》"观过,斯知仁矣"与《公冶长篇》"夫子之文章"、"不可得而闻也",等进行辩证考释,以求证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王树娟 《海外英语》2011,(9):314-315
花木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传奇女性形象,南北朝民歌《木兰辞》记录了中国最早的木兰故事,宣扬了中国的忠与孝的传统思想。1998年,根据木兰故事改编的迪斯尼动画片《木兰》,重新塑造了具有女性主义精神的花木兰形象,引起了一些中国学者对迪斯尼花木兰的解读。该文从美国迪斯尼动画片《木兰》入手,主要从女性主义的研究角度来考察花木兰的新形象和其寻求自我的女性主义意识,并通过中西文化背景下对花木兰新形象的解读,探讨了中西文化的冲撞与融合。  相似文献   

12.
从“中国知网”数据库就“篇名”栏检索“赛珍珠”并含“大地”出现了116条(篇)论文。中国大陆学界对赛珍珠《大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创作主体的研究,主要从赛珍珠的特殊西方身份、与中国的特殊关系、多元文化身份、思想倾向、在东西方协会的工作等方面展开分析;二是对《大地》主题的研究,主要从“史诗”意义、土地乡土情结、女性主义视角、政治文化视角、生态学视角、中西文化交流视角、宗教视角、儒家思想视角、东方主义视角、后殖民主义视角、神话原型视角、文化相对主义视角、文学人类学视角、婚姻视角等不同角度展开分析;三是对《大地》人物形象的研究,主要从方法论角度、性格塑造角度、具体形象、群体形象展开分析。相对来说,对《大地》艺术特色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3.
旅居海外的华人,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和丰富海外华人的文化生活,相继创办了许多华侨报纸。那么,到底何为历史上最早的华侨报呢?中国报学史的开拓人戈公振曾在《英京读书记》及《英京读书记补遗》等著文中称:《旧金山唐人新闻纸》报为“华侨报之鼻祖”。后来的《新闻研究资料》等不少史文中也称该报为:历史上最早的华侨报与海外最早的华文报。但据笔者收藏的1994年4月12日的《家庭与生活报》和同年8月1日增钟长鸣侧的《通讯员之反》上的载文等史料,经研究考证后表明:华侨报的鼻祖应为使姆报人《莱姆报》是于明代的天顺元年(即145…  相似文献   

14.
13—18世纪,有相当一部分中国文献开始传入欧洲,对欧洲最初接触中国思想文化起了奠基作用。这既是历史文献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西文化研究的内容之一。本文试从中西文献交流的角度对中国文献传入欧洲的早期活动与发展作一宏观上的论述。 (一) 十三世纪的元朝,欧洲商人和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中国。根据他们在中国的见闻和了解到的情况,在欧洲出版了《马可·波罗游记》和《鄂多立克游记》,使欧洲人最早知道了东方  相似文献   

15.
《新民丛报》学人在宣传自由思想时,往往用带有感情色彩的文字来征服读者,取得很大成功。但是,人的感情一旦被调动起来,就容易失去理性。当《民报》学人用感情来调动中国人进行革命时,《新民丛报》学人看到了感情用事的危害,主张国民一定要理性思考,并试图与《民报》学人和解,但是没能成功。  相似文献   

16.
马礼逊是第一位新教来华传教士,他在华24年,编纂《华英字典》和中文文法书《通用汉言之法》,首次把《圣经》全文译介到中国,同时又把中国典籍译介到西方,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摆渡者"。马礼逊在华期间,费尽心血收藏近万册中文古籍,并冲破重重阻碍运回英国,希望能有更多人来关注和研究中国文化,其中就包括大量珍贵的中国古典小说。马礼逊藏书有力地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传播了中国文化,并保存许多珍贵的中国典籍,同时也突出反映了马礼逊在中西文化交流发展史上的杰出贡献,以及他内心和灵魂深处的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17.
虽然许多学者认为自由实现程度的高低与国民性有密切的联系,但是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起初,《新民丛报》学人广泛而深入地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立宪,主张解放个人的奴性,自由正好成了他们最有力的批判武器。然而,当他们看到中国人行使自由不能中规中矩时,反而用国民性取消了自由。也就是说,他们本来想证明自由适合于中国,最后却得出自由不适合于中国的结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新民丛报》学人都用国民性去否定自由。  相似文献   

18.
创刊于1915年的《观象丛报》是我国最早的气象学期刊.《观象丛报》刊发与西方气象学有关论文一百余篇,内容涉及气象学史、虹、晕、光环、大气、风、云、雷、电、雨、雪、雹以及气象教育等各个方面.《观象丛报》对传播和普及气象学知识,促进我国近代气象学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利玛窦的《利玛窦中国札记》对明朝末年中国的物质、制度和精神层面的文化进行了较为真实客观的记述和评价,认为当时的中国人具有和平知足、尊师敬老、愚昧虚骄、封闭多疑等特点。他的独到见解和真知灼见对于当今的中西文化交流,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塑造良好的国家民族形象都具有积极的启发、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逐步深入,关于以英文写作为主的优秀双语作家,林语堂的研究正方兴未艾。但是在林语堂文化价值日益得到肯定的今天,关于林语堂英文著作汉译的研究成果却寥寥无几。尤其是《生活的艺术》的相关研究,更是鲜见。文章试图尝试从研究的必要性与研究的角度剖析林氏《生活的艺术》的汉译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