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日教育是古今中外道德教育的最重要形态。在各种各样的德目表中,勇敢都是最重要的德目之一。勇敢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勇敢的问题在于坏人也可以具有勇敢品质,勇敢行为施加的对象也可能是人民。因此,勇敢需要道德理想、道德信仰、道德标准和道德价值观的指引。德目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初级阶段,道德理想、道德信仰、道德标准和道德价值观等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德目教学法”是以政治教材中提炼出的中心德目把握教学内容,展开教学环节,培养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的教学方法。中心德目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统一的目标和内容,同时,“德目教学法”的释义、点拨、拓展、运用四个环节,可以规范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使之有序有效。“德目教学法”有利于解决中学政治学科内容庞杂、课堂教学结构松散、不得要领等突出问题,是一种容易掌握、容易推广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一条重要德目。它的本来涵义就是诚实不欺,真实无妄。作为一种道德活动,诚信之德在原始社会中就已经存在了。作为一种道德概念,它是在殷周之际出现的。“诚”、“信”二者相互依存,它们既可以互释,又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4.
基础德目是在整个道德教育内容结构中居于基础地位、又能影响其它道德价值的美德,是人道德的根本,是崇高道德的生长点.当前整个社会道德环境的变化迫切要求我们在继承历史、观察现实基础上,重新思考已有德育理论研究的取向,积极构建以尊重、责任与珍爱生命为核心的基础德目理论,注重对基础德目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谈义德     
肖群忠 《中国德育》2014,(17):39-43
正"义"在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是一个重要的德目,有"仁义道德"之说。在中国人的口头言语中也把"仁义"当作道德的代名词,比如,"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那么,义德究竟是什么含义?它在儒家道德中的地位与作用特点是什么?在中国古代,义德的实质道德义务都有哪些内容?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正确对待与弘扬传统义德思想?这是我们这一讲要说明的问题。一、"义"德的含义与特点要了解义德,首先需要从字面  相似文献   

6.
对德目的理解有三种:一指德育内容的条目,二指道德条目,三指德育目的具体化而形成的条目。德目在教材和教学中具有多种具体的形式。笼统、简单地把德目模式称之为德目主义并加以批评是片面、错误的。德目模式是古今中外实施德育的基本模式,不能一概否定与抛弃,只能改进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道德内容的绝对性内容包括普遍性和形式化的道德原则、广泛认可的核心价值观、道德规范与德目以及共同的道德理性;道德内容的相对性内容包括由个体道德判断的独特性、群体生活的差异性、道德事件本身的复杂性等决定的道德行为、判断和规范的相对性。道德内容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决定了道德教育中"对话"的基本内涵。对话不仅是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则,也是现代社会道德存在和延续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8.
11 关于"德目主义"H兄: 久违了。忽接来函,喜出望外……你看了我的《"德目主义"平议》一文后,提出质疑。主要是:关于"德目"的含义,我根据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育大辞书》"德育"词目中的解释:"明示德育之目的者,为德目。"你的看法是:如果把"德目"解为"德育目的(实为目标)的表述",那么,"德目主义"何错之有! 谢谢你,提醒了我。如你所说,如果把"德目"解为"德育目标"的罗列,"德目主义"确实不成为问题。正如泰勒的课程理论以课程目标为核心,通称课程的"目标模式"。称其为"课程目标主义"、"课目主义"亦未尝不可。他的这种课程理论,不失为一说,且影响甚大。看来对"德  相似文献   

9.
师德浅谈     
一道德这一概念,古已有之.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志于道,据于德"(孔子)和"尊德乐道"(孟子)等说法.那时的道和德是两个概念.后来荀卿开始把道德二字联用,提倡"道德纯备".明代学者焦竑对道德又作了进一步解释,他说:"道者,人之共由;德者,人之自得."意思是说,"道"是人们所共同遵循的规律和规则;"德"是人们对规律和规则认识修养后自己所得.在我国历史上,道德通常是指调整人  相似文献   

10.
先秦儒家在追求道德完美的道路上创立了完整而缜密的人格学说,期望以知仁勇统一的理想人格的完善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安定。"勇"是一种以仁义之心,配之浩然之气的道德品质,没有"勇"就不能为仁为义,就不能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勇"与儒家的诸多道德德目关联在一起,要对先秦儒家勇德特征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阐述,需要通过与出世的佛家、道本自然的道家和知识是美德的古希腊进行比较,只有这样才能使先秦儒家勇德的特征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11.
佛教是一个道德伦理色彩十分浓厚的宗教。佛教的伦理德目:五戒、十善、四摄和六度阐释了佛教的道德规范。四个德目所包含的道德规范具有的通俗含义,对协调完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陆金 《中国德育》2012,(18):31-34
过去,我国德育一贯采用“美德袋”的方式。“美德袋”一词是由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道德教育家科尔伯格提出来的,“美德袋”是指教育者把教育对象当成一个被动的、可以任意填塞的口袋,随意地往里填充各种道德条目(简称“德目”),它是一定社会对道德文化发展过程中道德经验的抽象和概括,如智、仁、勇、孝、公正、诚信、敬畏、宽恕、责任等。不...  相似文献   

13.
道德及其生活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具有三个方面的内涵,即德目、德性、德行,它们共同构成了道德在现实生活中的三种表现形态。道德是人们获得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德目通过调节人际关系,避免人际冲突,缓解人际矛盾,使人们在道德活动中获得自身幸福。德性通过节制个人欲望,帮助和配合他人,协调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幸福的关系,使人们在道德活动中不仅获得个人的自身幸福,而且获得社会的整体幸福。德行通过良好的行为习惯,正确处理好生活幸福与道德完善的关系,使人们在道德活动中不仅获得个人幸福、他人幸福和社会幸福,而且实现自我完善、他人完善和社会完善。  相似文献   

14.
刘次林 《河北教育》2007,(11):32-33
一、"美德袋":有待抛弃的"破旧口袋" "美德袋"是基于传统的以德目为内容的道德教育,美国德育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称之为"美德袋"教育,意即教育者代表社会把那些被社会认为是重要的德目装入一个"布袋",然后从中"摸"出特定的德目教给学生.  相似文献   

15.
秦地民俗是秦地文化的标识,《史记》中呈现的秦地民俗道德德目主要有孝悌、诚、信、礼、义、忠、廉等,它成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这些德目弥散在秦地人的生活中,对秦地人的性格、民风、人际关系等有双重影响。梳清其理,有益今人。  相似文献   

16.
作为道德家的道家老子,虽然没有提出"道德"的概念,但在中国道德哲学史上最早演绎了关于"道"、"德"关系的哲学图式,这一图式所包含的价值体系的坐标原点则是"自然",它表现在存在论上就是对万物自然本性的关注,在实践论上则是对自己而然、无为等操作方法的执着。认真研究老子"道"、"德"的思想,对在我们自己的哲学话语系统里推动道德哲学的发展,将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立德树人与道德成长是一体两面,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对应视角分别表征教育的本质功能、核心价值。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实施"立德树人"与受教育者实现"道德成长"相统一的过程。本文以受教育者道德成长为视角,从个性化、社会化、主体性三个层面,探讨道德成长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寻求"立德树人"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8.
谈礼德     
肖群忠 《中国德育》2014,(18):35-39
正在中国古代伦理文化中,"礼"是"四德""五常"之一,又是"四维"之首,后来中国的道德教化通称为"礼教"。《礼记·曲礼》篇说的"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正表明了礼在中国传统道德中的重要地位。这也表明礼是中国传统道德中最重要的德目。那么,礼有什么含义?有什么地位与作用?其伦理精神实质是什么?在现代生活中如何发扬光大?这是我们这一讲想说明的问题。一、礼的含义与作用礼源于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礼在甲骨文中是以繁体字"禮"的右边"豊"为原  相似文献   

19.
由于对道德教育本体认识的偏差,道德教育简约为道德行为规范的植入与接受及行为训练,遮蔽了道德规范所依赖的价值取向及其合理性论证,当前的道德教育没有实现其工具功能和本体功能,陷入无效的困境。其根源是本质主义思维方式。道德教育走出困境需改变思维方式,以实践思维方式思考道德教育。实践思维方式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的生存,因而要求道德教育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取代"德目"的灌输。培养道德选择、判断能力的策略是:教学生以公正作为道德判断的原则、用" 1示范法"引起学生的道德冲突、奉行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发展的原则、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公正团体"策略。  相似文献   

20.
<正>何谓核心素养?它有别于一般"素养"的概念,指的是学生必备的、适应自身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品行和能力,体现为自觉提高个人修养、培养家国情怀、开展创新合作。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加快构建核心素养体系。这意味着核心素养概念已经成为深化课程改革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