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 到今年第1期《新闻记者》发表的《2001年十大假新闻》 ,我不知该笑还是该哭。笑的是这些假新闻之荒谬绝伦 ,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哭的是这些假新闻大多出自专业新闻工作者之手 ,并且被一再转载。我们的新闻媒体居然制造了这么多的假新闻 ,这是新闻职业道德的悲哀 !《北京青年报》曾接连三次发表“换头术”的假新闻我想以《2001年十大假新闻》中一条假新闻为例 ,来谈谈假新闻不断出现的惯性和顽固性。如果不了解情况 ,人们或许以为《北京青年报》2001年7月22日发表的“美国医生怀特赴乌克兰操刀换人头”的消息 ,只不过…  相似文献   

2.
看完<新闻记者>2009年第1期刊登的<2008年十大假新闻>和<八年新闻打假,留下五大困惑>,颇有不吐不快之感,下面谈谈本人拙见,供各位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3.
美国<纽约时报>分别于3月13日和16日发表了<布什当政:一个预制新闻的新时代>和<现在播出假新闻>两篇文章.文章披露,布什政府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以及在众多领域内"制造新闻",从而达到为自己的政策包装、开道的目的.一系列内幕显示,美国政府在制作新闻方面投入之巨、渗透之广以及它的影响之深,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相似文献   

4.
2008年岁末,上海<新闻记者>杂志刊发了<2008年十大假新闻>一文,12月29日上海东方网公布了2008年度"十大假新闻".  相似文献   

5.
媒介运作常规对把关人的影响--误发假新闻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记者>2002年第1期推出<2001年10大假新闻>,在新闻界以及社会公众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笔者不幸也坠入假新闻"传播者"之列(笔者主持兰州大学主办的文摘性杂志<视野>的编务工作,2001年7月号上也刊登了被评为"最能满足国人虚荣心的假新闻"--<中国少女改写牛津大学800年校史>),在认真反思对假新闻把关失败的同时,笔者考察了媒介运作常规(Routines)对把关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上海<新闻记者>杂志主办的新闻打假历时7年,面对又一个年度里如此众多的假新闻,作为传媒人,他们有些疲惫:这样的"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何时是尽头?不过也有让他们感到些许兴奋的,因为评选2007年度假新闻有了三大历史性的突破:电视假新闻终于"落网":"正面"假新闻终于现形;造假记者终被绳之以法.  相似文献   

7.
《新闻与写作》2002,(9):47-47
8月1日,北京日报8版以<假新闻缘何屡屡不绝?>为题发表文章声讨假新闻,文章从今年7月22日华商报刊登一则<宋祖英要揭央视"老底">的假新闻的来龙去脉,及其恶劣性质、处理结果谈起,指出近年来假新闻有不断增多之势,似乎几个月不出假新闻倒成新闻了.  相似文献   

8.
假新闻现象愈演愈烈 近年来,新闻报道中假新闻层出不穷.<新闻记者>杂志评选出2008年十大假新闻分别是:<西安晚报>刊登的"巨蟒吞噬中国维和士兵"事件、<竞报>刊登的"上海方言‘嗲(dia)'字收入<牛津英语词典>"事件、<东方今报>刊登的"北京房地产商协会会长赞成炸掉故宫盖住宅"事件、<黑龙江晨报>刊登的"六旬老人考取清华研究生激励儿子"事件,环球网刊登的"郭晶晶怀上霍启刚骨肉欲离队"事件、四川在线刊登的"济南铁军探路映秀,两人牺牲"事件等所谓的"新闻".  相似文献   

9.
论网络虚假新闻与媒介公信力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年底,<新闻记者>杂志在连续新闻打假的第7个年头又一次评出了本年度十大假新闻.2007年4月16日,中新网一则"美国校园枪击案凶手初步认定为中国学生"的新闻名列榜首,作为国家级的通讯社竟然刊出这样的假新闻,实在不合乎情理、令人难以原谅.  相似文献   

10.
两年前曾经轰动一时的"纸馅包子"假新闻虽然远去,但类似的假新闻并未在网络消失,依然在误导受众. 2008年7月31日,<新快报>国际新闻版转载了"韩国历史教授有此研究成果:孙中山又成了韩国人".经核查,此文系责任编辑把关不严,未经核实从互联网转载刊发,是一种典型的假新闻.  相似文献   

11.
从2001年开始,<新闻记者>开始在每年底评选"十大假新闻",在全国新闻界产生了广泛的共鸣和较大的影响.尽管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众多读者的关心和支持,但在揭露和鞭挞假新闻的过程中,该刊同仁却是"有忧愁有苦涩",并"有不少困惑如影随形","难以排遣、释然"①为此,该刊在2009年第1期推出2008年"十大假新闻"之际,"坦陈心迹",以编辑部名义发表了<八年新闻打假留下五大困惑>一文,"吁请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新闻理论研究人员开展深入研讨,明辨是非,求同存异,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2.
<正>中宣部召开专题座谈会深入推进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中宣部2014年4月3日召开座谈会,就落实中宣部等九部门通知要求、深入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进行专题座谈、专项部署,推动各地各部门采取切实措施、加大整治力度,深入推进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会议指出,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严重损害新闻队伍形象,  相似文献   

13.
<正>在2013年记者节前夕,中国新闻界出现了两大假新闻,南方以《新快报》记者陈永洲虚假报道中联重科,而北方则以黑龙江省穆棱电视台韦洪基提供材料报道《老汉旅店见网友,一开门傻了——"跟我开房的咋是儿媳妇"》,两则假新闻的泡制者全是真记者。真记者做假新闻,对新闻从业者来说,是讽刺,更是教训。一、假新闻事件折射出编辑记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  相似文献   

14.
"客里空"是善于捕风捉影、弄虚作假、专门编造假新闻的代名词.从1947年6月山西<晋绥日报>提出要在新闻阵营里肃清"客里空"开始,整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却尚未见到新闻打假胜利的曙光.  相似文献   

15.
"金庸被去世事件"显然应该成为自媒体繁荣图景下所有媒体的必读案例.2010年底<中国新闻周刊>副总编辑和值班编辑因官方微博传播金庸去世假新闻而引咎辞职,这是近年来新闻媒体对传播虚假新闻追责最迅速、最严厉的一次,亦为微博假新闻问责第一案.  相似文献   

16.
自2001年起,<新闻记者>杂志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公开评选"十大假新闻"(以下简称"十假"),评选的结果公布在次年1月的杂志上.本文试图探索在网络日益崛起的同时,网络假新闻是不是也水涨船高,"十假"是否易主到网络门下.  相似文献   

17.
李韧 《新闻记者》2008,(1):26-29
真实和虚假是一对如影随形的孪生兄弟.虚假新闻的出现并不奇怪,也不可怕,它是古今中外职业新闻人随时都要警觉的一大问题.在新闻报道中,只有强烈职业荣誉感并严格遵循新闻采集规范的新闻从业者,才会竭尽全力寻找真相,尽最大可能避免报道失误.尽管中国新闻界做出了许多努力抵制虚假新闻,但虚假新闻却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从近年来<新闻记者>杂志年度十大假新闻的评选活动中可见一斑.国内研究者对于虚假新闻的成因和防范对策论述颇丰,但对虚假新闻处罚的讨论却存在缺乏可操作性、措施疲软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高方 《传媒》2014,(9):14-16
正中宣部等九部门联合下发《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关于深入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的通知》,从3月底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的专项行动,切实加大整治力度,坚决防止新闻敲诈和假新闻蔓延。此次专项行动,给新闻界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正气之风",中国记协作为参与此次专项行动的部门之一,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新闻敲诈和假新闻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特点?中国记协在专项行动中做了哪些部署?取得了哪些成效?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记协的相关负责人。  相似文献   

19.
《新闻记》杂志2004年第1期刊登了2003年全国十大假新闻,这些新闻的造假技巧之高着实令人大开眼界。假新闻屡禁不止,某些新闻媒体连年陷入涉假之列,媒体公信力受到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20.
判定一篇新闻是否假新闻,应看它所写的内容是否与客观事实相符,是否确有其事,是否准确无误.如果所写的内容客观上是不存在的,是作者凭空捏造的,那就是完全虚假的新闻,最典型的例子是"纸箱馅包子"新闻.如果新闻所写的内容,有点事实依据,但基本的主要事实是假的,那就是基本虚假的新闻.如<六旬老人考取清华研究生激励儿子>,有老滕这个人,但他不是研究生,而是中国画研修班学员.由此可见,判定假新闻的标准,主要看这篇新闻所写的内容与客观事实,包括五个W,是否准确无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