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尝试着“具象化”的词语教学方式,即在词语教学中,把词语化作眼前的“实物视像”,令人遇目可得、真实可感。学生借助眼睛或者心灵,去观察、玩赏词语所具之象,进而逐步深入到词语的情境中,积极地去探究、发现词语的意义和描绘的意境,从而增强学生对词语的自我构建意识和能力。请看一则案例——漫山遍野!绿树成阴《这儿真好》(苏教版第二册)课件出示:小熊明白了,它在岛上种呀种,种了许多小树苗。一年,两年,小树苗长大了,漫山遍野,绿树成阴。师:想和小熊一样,用你的双手在荒岛种上绿树吗?老师这儿准备了小树(图片…  相似文献   

2.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尝试着“具象化”的词语教学方式,即在词语教学中,把词语化作眼前的“实物视像”,令人遇目可得、真实可感。学生借助眼睛或者心灵,去观察、玩赏词语所具之象,进而逐步深入到词语的情境中,积极地去探究、发现词语的意义和描绘的意境,从而增强学生对词语的自我构建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3.
正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各种手段理解"孤零零""荒岛"等词语的含义。3.体验文中小熊的情感变化,知道创造美好生态环境,建设可爱的绿色家园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了解荒岛的变化过程并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文字。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漫山遍野,绿树成阴"的景象。  相似文献   

4.
种一千棵树     
清晨,小熊早早起床,带上树苗、水桶和小铲子,来到山脚下。小熊挖了一排坑,将树苗放进去,填上土,再踩实、踏平。太阳出来了,照在身上暖暖的,真舒服呀!“嘿,小熊,你在干吗?”花喜鹊飞过来跟它打招呼。“种树。”小熊甩了甩脚上的泥土,顾不得跟花喜鹊聊天,继续干活。“小熊,过来玩一会儿吧,看你累得都出汗了。”小兔子说。  相似文献   

5.
夸美纽斯曾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多给学生体验的时机和快乐。下面结合课堂教学略作说明。在词语中学习体验。我们可以让学生把一篇课文中的词语整合起来的词语去理解和应用,在合成运用中加深对词的体验和感知。如陈钟梁老师在教《背影》第一段时是这么做的:先讲“祸不单行”、“奔丧”、“变卖典质”、“惨淡”、“赋闲”等词语的意思,让学生根据意思默写词语,再让学生用有关词语复述课文。这样依托课文内容,不仅时间利用率比较高,积累了词语,而且让学生感知了课文内容,体验了作者的心境,语言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相似文献   

6.
读树     
整日运目于灰色的铅字段落章节间,内心和眼睛都有一种渴望,渴望用绿色来愉悦眼肌,渴望用绿色来消除心头的烦闷。于是,稍有闲隙,眼睛就不由自主地去眺望窗外的绿树。天长日久,便养成一种喜欢凝视绿树的习惯。我把这个习惯称作“读树”。  相似文献   

7.
一棵树     
春天到了,小熊在自己的花园旁种了棵小树苗。小树苗嫩嫩的,绿绿的。 一天,小猴路过这里看见了小树苗,心想:“多好的小树苗啊!一定是棵桃树,等结了果实,我就能吃到甜甜的桃子了,让我给它浇点水吧。”小猴浇完水,唱着歌,一蹦一跳地走  相似文献   

8.
每个孩子都是语言天才,我们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找到打开他们言语之门的钥匙,而模仿就是打开儿童言语之门的钥匙。一、词语积累——"模仿"的根基不论是阅读中还是生活中,如果不是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词语,词语运用就无从谈起。理解词语的意思必须结合课文语境,对接儿童的生活经验。在教学《这儿真好》中的成语"绿树成阴"时,我让学生想象:为什么小动物说小岛上"漫山遍野,绿叶成阴",小岛上到底什么样子呢?  相似文献   

9.
小熊捉迷藏     
早晨,小熊和伙伴们在山脚下玩捉迷藏。小熊用自己的花领带把眼睛蒙起来,小猴推着小熊左转三圈、右转三圈,然后自己跑开了。小熊有点晕乎乎,过了一会儿,他问:“躲好了吗?我来找了。”小熊扯下蒙住眼睛的花领带,开始找伙伴们。石头堆里瞧瞧,大树背  相似文献   

10.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现在一些教师在词语教学中却存在“就词解词”的现象,课堂上先让学生读一读、再写一写、最后说一说,这样就算完成词语教学的任务了.其实,这样的教学学生感受到的词语是枯燥的,是无味的.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运用多种方法,拓展词语教学的“三度空间”.  相似文献   

11.
晚饭过后,我和妈妈去散步。咦,好像有声音!原来,是一位老爷爷在锯小树苗的歪枝。小树苗不住地颤抖,好像在说:“好痛啊,好痛啊……”我不解地问妈妈:“老爷爷为什么锯小树苗的歪枝呢?”妈妈语重心长地说:“老爷爷把小树苗的歪枝锯掉,是对小树苗有好处的。”“那有多疼啊!”这时,妈妈严肃起来,说:“即使是痛,也要锯。小树苗的枝条长歪了,就必须锯掉,只有这样,小树苗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长大后,就会成为有用之材,给人类造福;如果小  相似文献   

12.
爱心花园     
墙角边开了一朵小白花,细长的茎,窄小的叶。太阳晒不到,小雨淋不着,他又冷又渴。 一只小鹿走了过来。“小鹿,小鹿,请把我种在太阳下,给我喝点水。行吗?”小鹿说:“我还要去玩耍,没时间来帮你。” 一只小熊走了过来。“小熊,小熊,请把我种在太阳下,给我喝点水。行吗?”小熊说:“我还要去做客,朋友等着我呢。”  相似文献   

13.
小熊历险记     
今天是小熊6岁的生日,熊妈妈给小熊买了红、橙、黄、绿、蓝五种颜色的氢气球。小熊高兴地找小伙伴们玩去了。不一会儿,熊妈妈听到小熊急切地喊道:“妈妈,救救我!救救我!”熊妈妈急忙跑出屋子,只见五只氢气球带着小熊飘起来了。长颈鹿闻讯赶来,它伸长脖子,想把小熊拽下来,可是,小熊已经飘到了树梢上,根本够不着。正当大家焦急万分的时候,机敏过人的小猴眨了眨眼睛说:“我会爬树,我爬到树梢上把小熊拉下来就是了。”说着,就快速地蹿上树梢。这时,小熊已经飞上云层了。小猴也没能救下小熊。大家一筹莫展。一只停在树上的小黄鹂把这一切看得清清…  相似文献   

14.
词语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于永正老师的《小稻秧脱险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8课)一课的词语教学读演结合,促进理解,妙趣横生,成为中年级阅读教学中词语理解与训练的典范.一、整组词语,“境”中理解初读阶段,于老师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然后,让他们把不懂的词语写在小黑板上.  相似文献   

15.
山羊老师生病了,小熊拿着三朵康乃馨去看望她。 山坡上,小熊遇到了小兔子。小兔子看到小熊手里的康乃馨,眼睛里闪烁着光芒,小兔子说:“你的花真漂亮,可以送给我一朵吗?”小兔子是他的好朋友,小熊不好意思拒绝,就给了她一朵。  相似文献   

16.
春天来了,小猪、小狗、小猫、小鸭和小鸡坐着小熊开的小木船去旅游。船开到河中央,小鸭子“嘎嘎嘎”地讲了一个大笑话,小狗乐得大喊大叫,小猪乐得又蹦又跳。大家吵吵闹闹,小船一歪,全都掉进了水里,小熊爬上小船,找出两个备用的救生圈。小猪在水中喊:“快把救生圈给我吧。”小熊说:“不,我不给你。”小狗和小鸭也喊着要救生圈,可小熊也不理它们。最后,小熊把救生圈扔给了小猫和小鸡,让它们安全地上了岸。(选自《幼儿智力世界》1999.2)  相似文献   

17.
一棵树     
李海霞 《早期教育》2001,(16):18-18
春天到了,小熊在自己的花园旁种了一棵小树苗。小树苗嫩嫩的,绿绿的。一天,小猴路过这里看见了小树苗,心想:“多好的小树苗啊”!一定是一棵桃树,等结了果实,我就能吃天甜甜的桃子了,让我给它浇点水吧。小猴浇完水,唱着歌,一蹦一跳地走了。  相似文献   

18.
一、故事 树阴 火辣辣的太阳,凉爽爽的树阴。小熊躺在树阴里,睡得又香又甜。突然他被火辣辣的东西烫醒了。小熊跳起来,揉揉眼睛一看:哟,树阴跑开了,谁在开玩笑?小熊很生气,他问小树,小树说:“我不知道!”他问小鸟,小鸟说:“我没看见!”一只小狗走来,小熊问小狗,小狗说:“自己想想!” 小熊抬头望望太阳,太阳嘻嘻笑;小熊低头望望树阴,树阴跑到另一边去了。小熊拍拍脑袋:“喔,我知道了,是太阳在开玩笑。”  相似文献   

19.
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 :“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探讨 ,自己去推论。”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的参与权、选择权和评价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三册“基础训练 6《小鸭子得救了》”这篇看图编故事说话练习时 ,有意把大部分时间给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说话 ,引导学生按小猴、小象、小熊所处位置的顺序说 ,我仅在观察画面内容思维方向、开拓思维、运用知识等方面作提示 ,激活了学生主体 ,培养说话能力。比如 :在引导学生看懂小鸭子掉进土坑出来的图意时 ,就着重引导学生说说救小鸭子的办法。师 :请同学们认真看图。小猴…  相似文献   

20.
好喝的鱼汤     
好久没吃鱼了,小熊、小猫和小狐狸相约着,来到小河里捉鱼。一条大鱼,领着一群小鱼游过来。小狐狸扑下去,一下抓住了大鱼:“哈,有鱼汤吃了!”“快,去小熊家煮鱼汤!”小猫高兴地说。“可是,”小熊说,“看起来这是一条鱼妈妈呢,要是我们把它吃了,那些小鱼儿就没有妈妈了,多可怜呀。要不我们把它放了?”“不,我们好久没喝鱼汤了呢!”小狐狸说。三个小伙伴提着鱼回到了小熊家。小熊说“:你们在客厅等着,我去厨房煮鱼汤。”小熊烧了半锅开水,放下油和盐,熬()呀熬,又放下虾油和牛奶,熬呀熬,又放下白糖和辣酱,熬呀熬,又放下姜丝和葱末,起锅了。一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