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革命与改良是近代中国长期面临的两大选择,不同的阶级从本阶级的利益出发纷纷做出自己的选择,提出自己的主张。无论是清末还是民国时期,革命还是改良二者之间的论战一直在继续。人们在回顾历史时也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寻如何在二者之间选择一条正确的能够使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1949年后,革命和改良依旧是中国近代史研究探讨的重点。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的推崇改良否定革命的思潮再次使革命与改良探讨成为学  相似文献   

2.
冯契认为中国近代哲学为解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一近代中心问题而展开的“古今中西”经历了一场革命 ,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最主要成果则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一般成果则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重大变革。本文对冯契近代哲学革命的主要成果的哲学意蕴及特点作了深入的探讨 ,对近代哲学革命的一般成果作了简明的考察  相似文献   

3.
改良与革命是人类社会变革的两种基本形式。在近代中国,改良事件主要有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革命事件主要指辛亥革命。这些事件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继发生的历史大事件,是不同的阶级、阶层出于本阶级、阶层的利益及认识而采取的行动,涉及近代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中国文学界的疲惫氛围中,面对“20世纪中国文学”这样宏伟的话题,我想起了鲁迅的一个说法“弄文学”。鲁迅所说“弄”并不单指研究,而以“弄”来形容文学研究这样一种工作,则是十分生动的。早有人指出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成就不宜作过高的估计,但这百年的文学特别适宜用来研究,它为我们“弄”来“弄”去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也是早有人指出,本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大体十年一变。有幸生活在世纪末的我们,则亲身感受到了文学形势的更为频繁的变化,从70年代末以来的十几年间,我们已经亲眼目睹了好几“变”。考察一个个特定…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百年历史化的发展过程及其现代性反思,可以黄遵宪等人在晚清的“诗界革命”作为切入点,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意识对中国学和中国学史,尤其是中国学的古今演变加以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由此即可对“20世纪中国学”等观点和主张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分析,从而把古代、近代、现代学视为一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历史前进运动。  相似文献   

6.
儿童文学经过数百年演变,已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谭旭东认为,儿童文学是文化的建构物,儿童文学也成为多元文化的镜子,儿童文学的文化属性决定了其研究必然要走向文化诗学。王泉认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童诗创作秉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体现出对“中和”之关的追求。谢毓洁认为,近代媒介与中国近代儿童文化关系密切。我们编发这组文章.以期引起更多的关注。[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近百年中国政治史,革命与改良构成了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传统上,人们在研究中一般是褒革命而贬改良,但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总进程来考察,我们不难发现,革命与改良实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从这个角度来考察清末革命派与立宪派的活动,无论从双方的目的或性质上看,都具有更多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形成了以“八大事件”、“三次革命高潮”为基本内容的结构体系,这一体系突出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突出了阶级斗争和进步势力的作用。但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忽视了历史的多样性。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一些新的理论范畴,如现代化理论、  相似文献   

9.
一、知识结构与学习价值 (一)知识范围与结构 19世纪以来世界与中国的文学艺术主题,主要涉及19世纪以来世界的文学、美术、音乐和戏剧,以及近代中国的“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和现代中国的“双百”方针等内容。  相似文献   

10.
“革命”是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事件,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关键词”。在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革命”的声音覆盖了一切,在“告别革命”的时代,对“革命”的质疑和否定也形成了一种值得警惕的文化遮蔽,在今天,中国文学中的“革命”意义需要我们加以认真的清理和说明。  相似文献   

11.
冯契的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理论还包括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制约因素,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阶段构成,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表现和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缺失。中国近代哲学革命既受到“中国向何处去”这个近代社会中心问题的影响,又受到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中国近代哲学革命包括前驱阶段,进化论阶段,新旧思潮之激战和哲学革命进入唯物辩证法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专业哲学家的贡献阶段。中国近代哲学革命表现为:一是传统的范畴获得了新的内容,二是西方传来的新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合,三是近代哲学的独特创造。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缺失表现为:一是忽视了哲学的理论思维的科学性质以及写具体科学的联系,二是在处理“古”与“今”、“中”与“西”的关系上的缺失,三是在方法论上的缺失,四是在人的自由问题上的缺失。  相似文献   

12.
新书架     
图片一:回首百年,奔向新世纪—20世纪百年百事纪实2001年1月1日,人类将跨入一个新的千年和新的世纪—21世纪。为了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中国档案出版社选编了“回首百年,奔向新世纪—20世纪百年百事纪实”大型展览图片,共110张,真实记录了20世纪的100年历史长河中世界各国在军事、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发生过的重大事件,精选了其中的百件大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按年顺序反映20世纪世界的战争灾难、革命潮流、科技发展以及和平与进步的历史进程。呼片也表了中国人民在本世纪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根本改…  相似文献   

13.
世纪的觉醒——上世纪之交中国人对20世纪的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使用的“世纪”一词,来自日文。“世纪”概念的引进,使国人对世界的认知在扩大空间范围的同时,又扩大了时间范围,人们认识历史,思考问题又多了一种视角,把改变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寄托在新的百年里,于是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许多中国人表现出对新世纪的热情关注,人们对人不同角度对今后世界和中国的历史走向进行了分析大体上揭示了后来成为20世纪历史潮流的三大问题,即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认为20世纪的中国,必将建成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国家,以崭新的姿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对20世纪认知的基础上,孙中山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中国人民产生了忧患意识,爱国学生产生了使命感,于是,在三民主义旗帜的号召下,具有忧患意识的中国人起而为实现自己的使命-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专制统治,为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  相似文献   

14.
山西票号是近代中国著名的金融组织,它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辉煌成就,然而仅百年时间便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它的衰败令人叹息,究其原因:是由它本身的弊端引起的,与此同时又遭受到来自国内外的各种不利因素的多重打击从而走向了衰落.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拥有发达的“百工”教育。但先秦儒家的理论体系中,儒家“士”的教育与“百工”教育不同,儒家轻自然、斥技艺;两大“显学”之一的墨家,到了汉初突然销声匿迹。近代职业教育则是伴随着西方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产生的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潮。18世纪60年代,晚清洋务派引进了技术、实业教育,开始了历时50年的艰难探索。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克思关于殖民侵略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使命”理论被史学界广泛应用。马克思本人是否认为“双重使命”具有普遍意义?殖民统治将在殖民地造成社会革命的预测是否被20世纪以来的历史所完全证实?马克思、恩格斯对印度和中国有不同看法,对这两个民族遭受殖民侵略后的发展前景也有不同的预期。不能机械地搬用“双重使命”论。在殖民统治下是不能完成社会变革的。  相似文献   

17.
物理教材内容体系改革的两种方式郑立亮20世纪初,以相对论、量子论的创立为标志建立了近代物理体系,世界进人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时期。而半个多世纪以来物理教学却一直是在经典物理“力、热、光、电”四大分支后面加挂一块“近代物理”。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8.
家族文化在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中国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家族文化的精神特质,两者的互映互动延续了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以文学母题为基点,将百年中国文学置于“家园皈依意识与追寻母题”、“男权制文明与审父母题”、“重返母体与失乐园母题”、“宗法血缘秩序与乱伦母题”和“家族至上观念与复仇母题”等五种文化母题之下进行审视,是《家族文化与20世纪中国家族文学的母题形态》对百年中国家族文学精神特征的精妙勾勒。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是犯“激进主义”错误吗李炳清在1996年4月6日《人民日报》撰文说: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朝统治,还是经过立宪改良,保持清朝统治.这是近代中国长期争论与斗争的一个焦点。要说清这个问题,应当回顾一下历史。19世纪60年代由奕诉、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发起...  相似文献   

20.
试论上一个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已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程。上一个世纪之交的中国形势可以用“国蹙患深”来概括,中国沦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1898年“戊戌六君子”的头颅成了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祭祀新世纪的牺牲,而稍后爆发的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则预示着中国在20世纪的沧桑变迁与苦难历程。就在这样一个特殊的世纪之交,一批警醒之士抱着“教育救国”的理念,次第创办了北洋、南洋、求是与京师第一批大学堂。像一缕缕迎接20世纪的曙光,高等教育的兴办使中华民族在无边暗黑的沉云中看到了新的希望。本文拟系统论述中国近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创办的历史背景、艰难起步的历程及其带给我们的启迪,旨在为我国高等教育即将踏上新的百年征程之际,提供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