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小学信息技术课将逐渐成为一门必修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这是信息技术课的重要责任。如何教好这门课,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课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诸方面得到一定的培养,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职业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得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陈亮 《科学中国人》2014,(2S):58-58
信息技术是近年新开设的一门课程,其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指明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基于这个目标,本文通过对信息素养含义的诠释,从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信息素养,立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加强信息技术实践操作等各种方式,使学生感知信息素养的重要性等方面,就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作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必修课程,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会正确地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感觉信息术语很抽象,难以理解。软件的操作步骤太多,过于复杂。如何才能使信息技术课堂通俗易懂、妙趣横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呢?  相似文献   

7.
聂明丽 《科教文汇》2011,(33):88-88,208
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性也得到体现。目前我国已经在不同年龄教育阶段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能力。本文旨在通过对不同教学方法的分析,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探索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实践,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独有特点,进行了较深的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9.
对信息技术课程教育价值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乐 《科教文汇》2009,(28):224-224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迅猛推进,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开设的计算机课程,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逐渐演化为以培养信息素养为目标的信息技术课程。其课程目标从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逐渐过渡到培养信息素养:从培养计算机的兴趣、意识,掌握计算机知识,提高计算机能力过渡到通过信息技术学习,使学生能有效地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树立利用信息工具解决问题的思想。本文对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育价值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几点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深入,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完善,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团队协作的意识,已成为我们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教学中急需探索解决的重要问题。有效教学模式的创设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首选方法,一节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应该是在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不仅需要完成教师给予的学习任务,更应掌握具体的方法和技能,从而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阐述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探究与改革,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综合实践操作及运用的能力得到提高,以达到信息技术教学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将信息技术教育的课堂变成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阵地,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相似文献   

12.
随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设计一些教学环节来激励学生,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争做学习的主人,充分展现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法,仅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实施多元化评价,有利于学生学习信息的多方位、多角度的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有利于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因材施教,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结合信息技术教育中的网站建设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及信息收集、加工、发布(表达)等信息处理的实践技能,并能主动地利用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应信息社会生活的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和法律观念,信息社会鉴赏美、感受美和创造美得能力。而信息技术教育中的网站建设基本体现了这些目的。一、网站建设中可以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运用多种计算机软件的能力。能熟练地、有效地使用各种获取信…  相似文献   

15.
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信息的流通和积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是对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中学信息技术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信息技术课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程已经被列入我国中学教育的必修课程,本文阐述了信息技术课中存在的若干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反思,提出建议,以期对开展教学活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真正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的评价,是检验教学目标达成与否的重要手段。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以激励和启发为手段,设置弹性任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不同层次的要求,通过评价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进行探讨,认为信息技术课要立足普及学生电脑知识,树立信息意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技能,能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的作用要从信息的提供者变为指导者,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信息技术教学关注的重点问题。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教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信息意识、具备良好的信息社会责任、培养灵敏的计算思维等核心素养是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的首要目标。本文将从信息技术的实际教学出发,充分挖掘信息技术涵盖的核心素养,制定有效的素养培养策略,以此来丰富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和网络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为学生创造性生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在使用多媒体设备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绪高涨,精力集中,这是学习的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20.
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影响是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实现资源共享;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课堂的容量,使各个等次的学生各有所获;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同时,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和熏陶,真正使师生"全面发展"等等;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诸如不同程度地摆花架子,缺乏实效性;对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仍然未引起足够重视;不少学校仍然受多种条件制约等问题不容忽视。教师必须真正理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义,善于把现代技术手段与传统方法相结合,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和完善,发挥教师的聪明与才智,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才能充分显现。学校必须在信息设施软硬件资源保障、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能力的培训;相关教育机构在政策配套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