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西方现代主义戏剧在中国剧坛的两次回响,对中国戏剧产生了深刻影响,不仅使带有浓郁现代主义色彩的戏剧在中国风靡一时,而且促进了中国戏剧观的更新,促进了中国戏剧的现代化和民族化进程。“五四”时期,西方现代主义戏剧既促使中国戏剧完成了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又促使艺术家们开始了对话剧“民族化”的思考与探索。新时期以来,西方现代主义戏剧彻底打破了中国话剧原有的美学体系,使话剧艺术从写实性的再现艺术向假定性的表现艺术转化,向中国戏剧传统回归,促进了中国话剧的“民族化”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2.
潘月樵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京剧艺术家,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以“伶人”身份担任政府“沪军调查部长”之要职,拥有“梨园少将”特殊身份的艺术家。他年少即跻身名角之列,声名远扬京沪;首创连台本戏《湘军平逆传》,开启了戏剧近代化的进程;在实践上首开改良戏曲之先河,把近代戏剧改良运动推向高潮,为我国戏剧的近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面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的“深刻矛盾”,曹禺通过对中西文化的吸收、融合和剥离,形成了他具有民族特性和时代特征的思想文化和戏剧美学观念,构成了他戏剧作品的独特的文化意蕴。这种影响明显地表现在他的富有个性特征的戏剧结构艺术上:一类是单线倾斜动态封闭式,如《日出》;一类是复线守衡静态开放式,如《雷雨》、《原野》、《北京人》等。从曹禺前期戏剧所表现的“深刻矛盾”和艺术结构特征来看,那种“动力的动力”正是构成他前期戏剧创作的诗化现实主义文化内涵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经历了67个春秋的老舍先生.以长篇小说和剧作称于世,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又因创作《茶馆》而奠定自己在中国学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老舍先生最开始是一位小说家.后来主要从事戏剧创作。他的剧作,一改中国传统戏剧的结构模式和创作方法,用写小说的构思和方法来创作戏剧,进行着新的尝试,他的这种尝试.开创了中国当代戏剧的先河——中国戏剧史上从此有了“小说式戏剧”。  相似文献   

5.
“华文戏剧”观念意蕴深厚,它使新世纪民族戏剧获得新内涵,也以华人戏剧一体化探索的独异性,显示出戏剧文化史观的突破。尽管它当年的命名是仓促的、带有某些权宜性,但是,它表明在90年代市场化带来的艺术乱象中,戏剧人最先预感到了全球化思潮涌动带来的文化变局,断然开始破茧而出,尝试区域的、跨界的联合、联制,逐步在确立一种真正国族戏剧的视角。“华文戏剧”以若水的流动性,冲破历史冻土层,撬开各中华文化遮蔽区的疆界,追求着戏剧观念、美学、艺术和方法的鲜活流动,多地分享,它所建构的是一种动态选择的有可能与“世界戏剧”重叠的全新的“文化戏剧”,其三个最具价值和最具有标识性的特征是:由多地性、多音性聚合的和声形态;华人故事的世界表达;呼唤和生成强烈的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6.
“停顿”,作为一个重要的戏剧术语,又有沉默、静场、冷场等多种称谓,系指人物没有台词,没有明显的形体动作。从戏剧行动的视角看,“停顿”乃戏剧动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若从戏剧内在情节发展之具体环节的微观视角而论,“停顿”不啻为剧作家们最惯常使用的表现戏剧节奏或曰戏剧节奏化的一种重要艺术手段。本文这里即拟就有关戏剧中运用“停顿”之问题,展开一番深入的思考与探究。  相似文献   

7.
确定戏剧的形成时间 ,既是戏剧史研究的基本课题 ,又是戏剧观念研究的历史起点。本文首先从理论确认和事实印证两个方面 ,论证“戏剧形成于唐代”说 ,即中国戏曲形成于唐代。其次分析唐代人们的戏剧意识。伴随戏剧的产生 ,戏剧观念开始萌芽。唐代人们产生了雏形的戏剧意识 :初步认识了戏剧文体并予以分类 ;体验戏剧的“悲感”与“乐感” ;用道德评价戏剧 ;借助诗文讽谏说构建戏剧讽谏说。唐代人的戏剧意识影响了后世的戏剧思想。  相似文献   

8.
戏要“出戏”,而又不能“太像戏”;要工巧,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而又要尽可能地“避免人为的气味”。老舍的戏剧创作,在生活与戏剧二之间找到一种自然和谐的平衡。他对戏剧独到的悟解与出色的创作实践,为中国戏剧的民族化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  相似文献   

9.
贾颖 《文教资料》2009,(7):73-76
“表现主义戏剧的先驱”是人们给予斯特林堡最为重要的桂冠,但到底是什么使他的戏剧能够展现出与同时代其作家的创作如此不同的面目,尤其是在艺术手法使用上所展现出的新奇感和独特性,甚至最终奠定了一个全新流派形成的基础。斯特林堡成为表现主义在戏剧创作上的开山之祖,这绝不仅仅是一次偶然,这与他所经历的现实生活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思想倾向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解析斯特林堡的戏剧创作之路,并就此探寻出他与表现主义戏剧流派形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英国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是个有现代意义的作家。他在最有成就的戏剧创作中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他对戏剧“前史”的变异和不依赖前史,与强调语言在戏剧中作用的后经典叙事理论不谋而合,由此也构建了一种与其艺术自主理论一致的新的现实,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周恩来的从政为民思想是丰富的,主要表现在:民为本,从政为民;勤为首,奉献于民;廉为准,用权于民;德为范,取信于民。研究、宣传周恩来的从政为民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周恩来富于哲理性的论辨和谈话,体现了中国传统化和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相结合的新外交理念,并折射出周恩来的思想品格和道德精神;他的论辨之辞言简意赅、事理通达、辞锋凌厉;从战略高度对语言的表述作严格的审视和细微的辨析;幽默的语言艺术是周恩来智慧的亮点,是外交辞令中最具华彩的乐章。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爱尔兰戏剧运动》的文本细读来分析叶芝的戏剧理念及其历史内涵。叶芝希望通过剧场艺术来呼唤和建构爱尔兰民族精神,并以此对抗英国帝国主义的戏剧文化;他把当时风行的现实主义客厅剧视为欧洲中产阶级堕落的文化表现,提倡回到民族主义的浪漫主义艺术。在语言上,他也坚持爱尔兰西部乡村农民所说英语具有的音乐性,而否定现代社会受教育阶层的新闻语体。这样一系列的对峙,使叶芝的戏剧理念呈现为“去殖民化的诗学”。  相似文献   

14.
该文概述了周恩来在建国后对毛泽东文艺思想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批评方面的理论建树,显示了他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重要补充和贡献。周恩来对文艺批评的有力论证,使毛泽东文艺思想更具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5.
被称为"剧坛诗人"的王仁杰是一个有着独特个性和艺术追求的剧作家,他的作品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女性形象的塑造。对于女性题材的关注,对于女性命运的人文关怀,成为王仁杰剧作的一大特色,也引来中国戏曲对于封建意识笼罩下女性问题的深刻思考。文章通过其代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对其女性题材戏剧作品的创作特色与艺术风格进行深入分析,以挖掘其戏曲艺术的思想内涵与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周邦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与道家道教的关系比较密切。周邦彦道家道教思想的产生与其父周原、叔父周邠的道教思想、行为影响有关;还与其太学读书时阅读的道典及其结交道友有关。潥水为官时茅山道教对其影响尤大,其作品中表现出明显的道家道教思想倾向,常常采撷《庄子》典故援入诗文。  相似文献   

17.
本雅明的"灵晕"(aura)是其美学思想中重要的概念,理解其深刻内涵至关重要,因为传统艺术作品的独一无二性以及权威性都会因为"灵晕"的消失而产生质的变化。在本雅明那里,艺术"灵晕"到了机械复制的时代就逐渐消失,展示价值取代崇拜价值,使艺术作品失去权威性,走向艺术的世俗化。虽然本雅明对带有"灵晕"的传统艺术恋恋不忘,然而也清晰地认识到这种现象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而且新兴的电影有着传统的戏剧、绘画所不具备的特点。电影是动态的,不需要凝神观照的细细品味,改变了观众和艺术作品之间的模式,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同时科技的进步使得电影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感官上的刺激与享受。  相似文献   

18.
周扬是中国共产党文艺战线长达50年的领导人,他文艺生涯的前期为时代“左”倾思潮所胁裹.难免带有历史和时代的烙印。晚年复出的周扬走出了“左”的思想樊篱,找回了自我,复归了个性.重领文坛风骚,在思想界和文艺界掀起了“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实现了人的重新发现和马克思主义的重新发现。晚年周扬是他人生的辉煌。  相似文献   

19.
元代河北真定是一个繁华富庶、文人艺人聚集之地,故而成为当时除大都外另一个"元曲"活动创作中心。钟嗣成在其《录鬼簿》中将真定籍的7位曲作家称之为"名誉昭然者"。作为其中之一的侯正卿,即是一位不以盲疾自弃、不以年高废学,刻苦治学,积极乐观进行创作的元曲作家。他不仅能诗也善作曲,90余岁仍有著作问世,其散曲和杂剧在当时颇负盛名。  相似文献   

20.
汤显祖是晚明戏剧宗师,也是一位杰出的戏剧理论家。他的戏剧观的核心是“唯情说”,强调创作要以情为主,高扬“唯情主义”的大旗。他非常注重作品的内容,强调作品的“意趣神色”,蔑视外在形式的束缚,从而确立了自己浪漫主义的戏剧创作原则,成为后世戏剧创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