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沈从文的创作中,湘西生命形式与都市生命形式具有对立与对照的性质,代表沈从文不同的生命理想与情感取向。沈从文对都市生命形式的审美观照包含着一种犀利的文化批判眼光,从中传达出沈从文独特的生命理想,并通过这种生命理想表现其独特的创作追求。因此,探讨沈从文创作中的都市生命形式,对于理解沈从文的全部创作,就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由此可以发现其创作独特性的一些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生命哲学是贯穿沈从文散文的一条红线,沈从文生命哲学的实质是着眼于人的解放以及民族文化的重造.沈从文散文表现出来的浓烈的生命意识,使他的散文也具有了独特的艺术个性.而他的散文的生命意识与艺术个性又是牢牢地扎根于湘西文化土壤之上的.  相似文献   

3.
汪勇 《天中学刊》2015,(2):92-96
沈从文小说创作最初追求生存困境中的个体生命意识,将精神触角伸向温馨美好的故乡记忆空间;随后在对社会现实感性批判和理性审视的同时构建理想的精神家园,追求人性的美和人生形式的善;最终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交织中,忧虑和思索着民族国家未来,并深入民族历史探寻文化精神宝藏。沈从文将文学作为改良社会的武器,用它来开启生命的心智和灵魂,期望以之改变历史和重造民族品德。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的全部创作,可以看作是他出走故乡湘西后给早期的全部生命体验以一种完整的文学归宿。作为一个有独特创作个性的作家,沈从文创作的基本情感取向、艺术风格与其独特的家世、湘西独特的自然风貌及历史文化传统,尤其是与其早年的人生经历都具有直接而深刻的联系,沈从文的创作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这些综合性因素的潜在影响。探寻沈从文的早期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可以发现沈从文创作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5.
应用比较文学形象学方法,研究沈从文小说中的苗族形象,便可了解,苗族文化是沈从文作为湘西代言人与外界对话的依据和支撑,“湘西的真正特色是苗族文化;在处于优势的汉文化与劣势苗文化冲突的历史背景中,沈从文在确定自己民族身份时反映出深刻矛盾:中期他说自己是苗族,后期又说自己是汉族。沈从文后期创作中,“隐瞒”民族身份是一个普遍现象,他采取的策略是用地域性消解民族性,用地域的存在瓦解民族的存在。在“五四”东西文化碰撞主潮中。沈从文所呈现的苗汉文化对话的极其复杂的形式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诗人的创作具有浓厚的乡土意识,诗人们以一种深沉的民族情感与博大的民族精神关注着故土与人民,并以一种不断走向成熟的自审意识,审视着民族的精神文化与生命形态。诗人们无论是以家园式意象的捕捉还是对民族文化记忆的传达,都是一种深刻的灵魂洗礼与一种强烈的精神寄托。  相似文献   

7.
人性是沈从文创作的出发点和旨趣所归。在“美丽的忧愁”中,沈从文状绘着湘西少女自然的生命形态,挖掘着她们身上至美至善的人性,从而反观备受传统文化和商业文明毒害的所谓现代都市人的人性异化、人格萎缩和道德滑坡,为拯救我们这个日益堕落的民族精神、重适民族品德,进行着智性的思考和诗性的诉求。  相似文献   

8.
如水柔弱,似水强韧——试谈沈从文小说创作中的水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是具有特殊意蕴的事物.在现当代文学史中,对于水的阐发和认识尤为深刻的作家以沈从文为甚.沈从文小说中的水意象随处可觅,这与其少时的经历和成长是有紧密联系的.从其作品中,读者可以清晰地把握到作家意识的流动和思维的脉络,体会到水情结对其创作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从创作之初,就把探索生命真谛、揭示民族生存之路作为自己的创作基点,因此其创作基调虽在都市和乡村两种生命世界的对照中呈现出复杂的态势,但总体而言,其基调是在悲悯中隐含着希望的诞生。而贯穿于他整个创作中的意旨则是提倡放大的人格、健全的人格。沈从文之所以有“文体作家”之美誉,首先得益于其叙事视角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其次表现为叙事结构的多样化。本文试通过沈从文小说文体内容层面的叙事基点、基调意旨及形式的视点、结构等要素的考察,力图对其小说文体结构作出整体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的文化选择是“小乡城文化”,它为沈从文提供了最佳的切入角度——把握住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再造问题,从这个角度来反映现实,增强其作品的深刻性。它使沈从文抛开政治的纷扰和人世的污浊,保持着人格的独立和澄澈晶莹的创作心态。同时,它还产生了多种文学效应:首先,它促使沈从文营造起对立的两个文学世界——小乡城和大都市世界;其次,它促使沈从文表现了小乡城人与大自然的认同感;再次,它使沈从文的创作达到了内在的真实性;最后,它促成了沈从文1935年以后艺术风格的嬗变  相似文献   

11.
“希腊神庙”是沈从文理想的栖息之所,在“边缘身份”意识的导向下,沈从文完成了对“湘西生命”的展现和对“希腊神庙”建构的思考。在现代文明的渗透和自身缺陷的“共谋”下,诗化的湘西生命由“常”到“变”,沈从文开启了现代之思:重造经典,对理想的民族人格进行冥想。他把目光投向了湘西自然的生命形态。这种寻找生命之根的意识是对“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一种想像方式。  相似文献   

12.
白先勇与西方人道主义有着深刻的精神关联,其中朴素的人本主义观念直接形成了他以人为核心构筑自己艺术世界的文学观,存在主义具有的人道主义精神内涵使其在创作中执著于对人的生存形态的关注和思考,并由此体现出浓厚的生命关怀意识,基督教的博爱精神使其创作始终流注着一股悲天悯人的情怀。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影响也使其小说创作中的人道主义具有民族的传统色质。  相似文献   

13.
在沈从文的全部创作中,存在着一个生命诗学的基本构架,从中可以发现沈从文对于生命问题的独特思考及其独特的艺术掌握方式。沈从文从自我的生命体验出发,通过艺术世界的建构,指向生命的终极意义与终极存在,由此构成其独特的生命诗学,其创作独特性根源于此。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的生命意识不仅丰赡深刻,而且鲜明地呈现出丰异多样的形态表征.它或者外现于散文化的言谈论说之中,或者深隐在诸多的文学形象内.只有运用艺术理论予以审美观照,深入剖析其生命意识的具体形态表征,努力探寻其表现形态的广阔性、丰富性和深刻性,才能全面深入地把握其生命意识,以最终揭示其生命意识的超越性意义和终极性旨归.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的时间意识与死亡意识相生相成,构成沈从文“生命哲学”的重要而又特殊的组成部分。他认为时间的魔力巨大,能消融生命,能治疗痛苦,还能造就创作;他的时间意识停留在“过去”,具有“过去式”、“静态化”与“突变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作家沈从文,根植泥土,拓掘生命本源。其创作过程中,始终以探索人生和命运为基本主题,崇尚“人性皆善”,在都市的边缘呼唤自然的生命力;在思乡中把握生命的跃动,重塑民族的品德。  相似文献   

17.
在沈从文的艺术世界中,湘西生命形式与都市生命形式构成对照与互见的关系,但在整体上往湘西生命形式偏移,这种整体性偏移固然显示出沈从文一定程度上的湘西地方主义立场与乡下人的观察视角与眼光,但更为重要的是传达出他独特的生命理想,并通过这种生命理想表现出他独特的创作追求。因此,探讨沈从文创作中的湘西生命形式,对于理解沈从文的全部创作,就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从中可以发现其创作独特性的一些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龙应台的创作表现出一种可贵的文化自觉。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民族文化的自觉,她的创作以国际化的视野,对民族文化进行了坦诚的批评与深刻的反思,表现了华夏儿女对传统文化的自尊自省意识;二是性别文化的自觉,她的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对女性的社会角色进行了冷静的思索与剖析,表达了现代女性的自尊自审意识,蕴含着丰富和深刻的人性内涵。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和路遥同属于乡土文学的作家,他们的创作都带着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但由于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审美追求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创作上的极大差异:沈从文在湘西风情的描绘中寄寓一种文化的理想;路遥在陕北风物的描写中,去深刻地表现当代特殊历史时期的时代生活和社会发展动向。沈从文的创作体现出向传统回归的倾向,路遥的创作则体现出蓬勃发展的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中西文化的广阔背景下阐述了对沈从文作品的个人见解:沈从文的创作在整体倾向上带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湘西世界的构建是为了进行国民性改造,作品的核心是生命意识,对美——生命自由的炽热追求与对人类远景的幻想情绪,几乎涵盖了作家全部的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