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选取1995~2012年重庆市人均GDP作为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以重庆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作为重庆市环境污染水平的衡量指标,建立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的VAR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解方法,对经济增长与衡量环境污染水平的各指标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根据选取的地区、指标类型、数据来源等因素的不同,重庆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间的脉冲响应曲线表现为倒“U”型、“U”型、“N”型、双“U”型以及波浪形;在不同时期对经济增长起主要抑制作用的污染指标不同;根据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间的响应曲线拐点,可及时制定有利于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基于BIA框架实证研究了农村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的受益归宿与福利效应,研究发现:农村义务教育的受益总体上具有累进性,因而缩小了农村收入差距,且随着时间推移,受益的累进性仍在不断增强。相对受益情况显示,农村最低收入、低收入以及中等收入阶层是农村义务教育公共支出中的相对受益方。但是从教育受益的绝对量来看,农村最低收入家庭仍然处于不利地位。基于广义洛伦兹曲线对支出受益前后的福利效应比较证实,农村义务教育公共支出改善了居民福利。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提升农村义务教育公共支出均等化水平,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3.
相对贫困视阈下,要更加注重农民持续增收并着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尽管实践表明农村电商在我国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学界对农村电商是否有利于农民增收和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争议较大。基于“动态特征—增收途径—增收效应—增收结果”的完整逻辑链条构建农村电商助农增收长效机制的理论框架,进而利用全国288个地级市相关统计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多重中介效应分析并验证农村电商对农民收入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发现,农村电商能够直接提升农民收入,同时间接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分析发现,农村电商主要通过路径A“农村电商→交易效率→创新赋能效应→城乡收入差距”及路径B“农村电商→生产组织效率→经济增长效应→城乡收入差距”两条中介路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为此,提出从政府调节、经济增长、边界拓展、人才培养与赋能等维度构建农村电商助农增收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4.
基于我国1998-201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就环境规制对就业的规模效应与要素替代效应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环境规制与就业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U型曲线关系。在实施环境规制的初期,企业倾向于减少劳动力需求,此时,环境规制与就业的关系处在U型曲线的拐点左侧;而当环境规制实施强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由于环保科技的创新会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进而催生大量的劳动力需求,此时,环境规制与就业的关系处在U型曲线的拐点右侧。因此,为了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优化产业结构,降低环境规制强度;而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则建议加强环境规制,鼓励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分析金融发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机理,利用1993—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西部地区和全国的金融发展奄平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西部地区金融发展规模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明显的库兹涅茨效应,即二者呈现倒U型关系。除此之外,本文还研究了地方财政支持、就业结构以及地区开放程度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就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迅速扩展。而与此同时,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开始逐年拉大。梳理经济增长、教育扩展与收入分配三者关系并讨论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变化规律,可以更好地制定收入分配政策。通过对两个"倒U"假说的实证检验发现: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存在着"倒U"关系,中国的收入差距总体上是逐年扩大的,但2002年以来出现了一些缓解的趋势;教育扩展与收入分配的"倒U"关系没有得到充分验证,尽管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平均受教育年限平方的估计系数是一正一负的,但在统计上不显著。相关分析发现,经济增长与教育扩展之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二者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也是相似的,这可以为两个"倒U"假设的一致性提供解释。目前我国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经处于"倒U"曲线的拐点附近,对政府而言,继续关注民生问题,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将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有效公共政策。  相似文献   

7.
运用熵权法构建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标,基于安徽省各地级市2008—2017年的面板数据,从空间计量经济学角度出发,结合空间溢出效应,构建空间杜宾模型,研究新型城镇化对雾霾污染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安徽省各地级市间雾霾污染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新型城镇化对雾霾污染具有正向影响且溢出效应显著;天然气覆盖率以及废气治理都有效缓解了雾霾污染,而产业结构加重了雾霾污染。对此需推动区域雾霾污染联合治理;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基于新型城镇化试点省份机遇,继续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创新,以发展促进雾霾治理。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政府如何通过制度改革与结构调整,避免在未来十年内陷入日本陷阱与拉美陷阱,成为非常重要的任务与挑战。作为三十年经济快速增长的结果,中国的人均GDP在2013年突破7000美元,中国已经正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然而,过去的高增长并不必然意味着未来的高增长。从世界经济史来看,二战以来,全球范围内有很多经济体都成功地由低收入国家转变为中等收入国家,但只有很少的经济体能够由中等收入国家转变为高收入国家。  相似文献   

9.
农业保险可以保障贫困农民的最低收入水平,并且增强农户信用水平,使其有机会获取更多的农村金融资源,扩大生产摆脱贫困。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发现,农业保险具有扶贫的福利溢出效应。通过分析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方程,得出农业保险对于多种收入来源具有福利溢出效应,同时还对农户的健康福利有着溢出效应。通过VAR模型实证,验证了这一点。基于此,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议,以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农业信贷"的扶贫效应。  相似文献   

10.
在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的大背景下,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从终身教育,特别是老年教育的视角,对积极老龄化进行研究,以期探索积极老龄化的有效路径。通过对于国内外积极老龄化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提出积极老龄化的理念基于人的毕生发展观,其实现路径涉及政策方面的保障、老年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老龄再就业观念的改变、养老模式的创新等,只有全方位地关注积极老龄化,才能将积极老龄化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实现和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现已成为一个中等收入国家。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失衡、投资消费失衡、分配结构失衡等矛盾或问题,就有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文章通过对我国目前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的诱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跨越陷阱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取了中国1999-2010年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为分析样本,构建面板数据联立方程模型,分别从全国层面和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层面,实证研究了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结果发现,产业集聚有利于降低环境污染程度,产业集聚并不是近年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原因;对外开放程度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显著为负,从整体上来看,“污染避难所”假说在中国并不成立;产业集聚的正向环境外部性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对东部地区环境污染的改善作用大于中西部地区。在此基础上,运用两步系统广义矩估计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发现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具有正U形影响,且二者关系处于U形曲线的下降通道中,因此,产业集聚达到一定程度时将有助于改善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3.
旅游业对海南宏观经济影响如何?旅游业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影响海南经济增长的?运用VAR模型实证分析海南省旅游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动态关系。结果表明:海南旅游业与地区经济之间有长期均衡关系;旅游业的发展可以通过影响居民消费、房地产开发、产业结构、地方公共财政进而影响地区经济;旅游业的发展对地区经济产生正向效应。  相似文献   

14.
较为准确地对中国大陆地区29个省份(市、直辖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并将其分为高排放高收入、低排放高收入、高排放低收入和低排放低收入四个不同区域,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EKC曲线及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除高排放低收入地区外,其余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二氧化碳排放量都存在倒"U"型关系,EKC曲线假说成立.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城市化和国际贸易水平等对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收入是提升幸福感的关键要素,但“伊斯特林悖论”的提出引发了诸多莫衷一是的争论。教育作为提升收入的主要途径,其经济价值对幸福感的影响也日益凸显。基于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2018)数据分析发现,文化消费在教育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不同类别文化消费的中介效应存在异质性,而家庭收入在文化消费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具有负向调节作用,调节效应检验表明,文化消费对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均具有正向影响,但低收入群体在文化消费对主观幸福感的调节作用比高收入群体更加显著。因此,新时代教育应注重提升教育的消费性价值,强化教育“致幸福”实践路径;加强文化消费教育,提高全社会消费素养;构建差异化的文化消费模式,满足不同经济群体消费需求,避免“伊斯特林悖论”再次出现。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投资,环保投资不仅对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还对企业技术进步具有带动作用,而后者才是攸关治污减排的关键因素。因此,研究环保投资对生产技术的作用和影响,对政府明确环保投资的方向、规模和持续性有着至关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2005-2009年我国各地区环保投资和三种专利受理量数据所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政府主导的环保投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对企业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通过这种技术溢出效应,政府主导的环保投资能够推动企业生产工艺的改进,在生产全过程中降低了污染排放强度,实现了源头治理。因此,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环保投资,带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升级,促使环境保护从末端治理向生产全过程治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养老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对于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正常运行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全球范围内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各国家均面临不同程度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财政危机,纷纷采取改革措施。通过建立一个55期生命周期一般均衡模型进行模拟演算,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加以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以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现代化,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等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基于2005—2019年我国1929个县级样本数据,利用双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农业机械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机械化通过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富裕”,通过抑制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共享”,进而推动共同富裕。农业机械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农业机械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在东部地区明显,在中西部地区不明显;在产粮大县明显,在产粮小县不明显。农业机械化通过推动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生产率两条机制影响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9.
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0-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从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两个维度实证研究了城镇化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均加剧了长江经济带环境污染水平;(2)溢出效应中居民收入增长有利于提升环境质量水平,而经济增长、产业转移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3)考虑溢出效应后,土地城镇化会有利于提升环境质量水平,而人口城镇化对环境的影响不显著。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老龄化背景下,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经济形态深刻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领域,在此过程中,人工智能对人工成本的影响机制和效应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利用2010—2016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考察老龄化背景下人工智能与人工成本的实证关系,发现:第一,全国样本中,人工智能显著负向影响人工成本,老龄化抑制了人工智能对人工成本的影响,该影响主要来源于西部内陆省份,且在西北地区省份中,人工智能和老龄化的增长均能有效降低人工成本;第二,目前老龄化对人工智能影响人工成本的抑制作用最大的省市有辽宁省、重庆市、湖南省、江苏省、山东省、四川省和上海市;第三,当三大产业增加值低于平均值时,人工智能显著降低了人工成本,且当第三产业增加值低于平均值时,老龄化会抑制人工智能对人工成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