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贺是中国古代诗人中通感艺术运用得最具个人的特色的一位。为了表达自己激愤压抑与迷惘感伤相交错的愁苦心情,他往往通过描写个人的直觉和幻觉,将内心的体验进行综合、变形、转换和重线,并在视、听、触、味、嗅诸种感觉之外加入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以构造瑰奇冷艳、虚幻荒诞的诗境。在这个意象重组的过程中,通感艺术的运用起到了重大作用。本拟对李贺诗歌中通感艺术的广泛运用,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文章论述了四个词的词源义:讦、谒同源,共同的词源义是高举;让有推前与退后两义,且同出一源;诃的词源义是大.按照王力先生<同源字典>所定的上古音声韵标准,通过广泛系联同源词来推求每个词的词源义.  相似文献   

3.
10个言部字形声字所表达的词的词源义是:训的词源义是顺从;诲的词源义是昏暗;谆的词源义是厚重;谶的词源义是隐微;议的词源义是合适;诠的词源义是详备;谦的词源义是不足;谗、谮同源,词源义是尖刺。文章按照王力先生《同源字典》所定的上古音声韵标准,通过广泛地系联同源词来推求每个词的词源义。  相似文献   

4.
刘玮 《邢台学院学报》2013,28(1):73-74,80
汉语同源词是个古老的研究课题,历代学者为此付出了艰苦努力.前人研究词源、系联同源词,基本上是以“音近义通”作为判定标准的,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在“音近义通”尺度的把握上,遇到了难以回避的困难.文章从认知角度阐释同源词及其系联问题,主要围绕人类认识事物的心理机制、同源词产生的现实基础、传统词源研究的弊端、认知视角的合理切入等四个方面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5.
通感,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说,是指创作(或欣赏)过程中各种感觉(视、听、触、味、嗅等)彼此联系、沟通、互相感应的心理现象。我国历代文论家对于通感描写不乏十分精辟的论述,但他们大都只是捕捉到了通感的神韵,并没有明确指出什么叫通感,我觉得明朝的杨慎对此讲得比较清楚。《升庵诗话》卷七“香云香雨”条:  相似文献   

6.
名物词是对具体特定物的称谓。我们在对《庄子》进行名物词甄选、探源、系联等研究工作过程中,共收集到有关器物(具)类名物词71组,本文特以"椁"为例,通过对它进行释义、探源以及系联同源等工作,发掘出"椁"一词的词源义,同时系联出和"椁"相关的"郭""廓""霩""鞹"等一系列同源词。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广雅疏证》所系联的词源词进行分析、研究,整理出379组同源词,并从中探求汉语同源词的语音关系特点和音转规律。  相似文献   

8.
论审美通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通感是感觉的转移,审美通感可分为感觉通感、表象通感和多重通感。审美通感对于文学创作与文学鉴赏具有重要意义。审美通感的形成在于审美客体的相似相类和审美主体的各种感官的相通。  相似文献   

9.
通感漫说     
通感是一种审美心理现象和修辞格。它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能找到许多例证,不过前人只是有所感觉而没有概括出来。一九六二年一月,钱钟书先生在《文学评论》上发表了《通感》(见《旧文四篇》),在近年出版的《管锥编》中又进一步阐发了这个理论。什么是“通感”,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视、听、嗅、味、触等各种感官都能产生美感,每一个人的眼、耳、鼻、舌、身各个感官的领城  相似文献   

10.
王维诗中25个颜色词共出现306次,从宏观层面可将其概念义分为造字本义、色彩义、普通名词义和抽象引申义四类,从微观层面上可分为象征义、通感义、借代义、情感义、动态义等五种附加意义。王维诗中的颜色词中可系联出四组同义词,为表达修辞提供了灵活多样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词源意义与词汇意义论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汉语词源学的"意义"与词汇学的"意义"二者实质不同,属于完全不同的范畴;但长期以来不少同源词研究经常不能严格区别二者,导致确定同源词"义同"、"义通,,标准的混乱.在辨析词源意义与词汇意义之别的基础上,对词源意义的实质和内涵进行探讨,进而讨论词源意义的表述问题.  相似文献   

12.
说“唐”     
“唐”在古代文献中的最常用义为朝代名、国名、地名及姓氏。“唐”的词源义为“大”、“高”,与“堂”同源,其常用义还有道路、堤防、池塘等。因词义引申而孳生出“塘”、“溏”、“阝唐”等字,其中“塘”进一步引申出“驿道”、“驿站”、“报告”、“十里”等义。  相似文献   

13.
基本颜色词是具有专门性、代表性和确定性的词的聚合。基本颜色词自产生以来,词义一直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基本颜色词词义可以分为隐喻义和象征义。语义不断扩展并表现出不平衡性,由表示颜色义扩展到表示性状到象征义的产生,语义不断抽象化。基本颜色词词义的这种演变是隐喻思维的结果,而象征义是隐喻义进一步抽象的结果,它们的产生都有一定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4.
同族词个性意义系统研究包括研究每个词族各层级的词源意义、及其各层级词源意义的相互关系。它可以为归纳同族词派生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文始》卷一中""组同族词意义系统的研究全面展示了同族词个性意义系统研究的具体模式。  相似文献   

15.
论汉语通感的范围及其心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钱钟书先生指出通感修辞现象以来,学术界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廓清了通感的范围;认为通感只能严格限制在感觉相通的范围内,且表达感官感觉的词只能使用原义不能使用转义,本在确定的范围内,通过对古今大量语言材料的归纳整理,认为按心理机制分类,通感可分四类:一、由心理共感与形象夸张形成的通感。二、由直接相似联想产生的通感。三、由间接相似联想产生的通感。四、由对自身生理反应的内省产生的通感,本对四类通感的心理机制进行了细致,深入而系统地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淮南子》的重言词进行了调查统计,辨析了重言与重言词,分析了《淮南子》重言词的词性及修辞作用,并探究了其构造及意义。  相似文献   

17.
表示词义的单义义项在语言实际中的应用表现在各个方面。多义词在具体语境中一般只使用一个具体的义项,同义词、反义词一般是指一组词的某个义项之间的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词库词、词典词、应用词中的义项各不相同。义项在词汇量测量、词频统计及语言教学中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说解字》(以下简称《说》)的示部字在语义方面有五类:神祇类、祭祀类、祈祷类、人对神祇态度类、其他类,表现我国古代神化中人与神的相互关系。在语义上,示部字间的同义关系非常明显,反义关系亦有一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一词一义的形成过程是词的制造者为一个意义选配一个“词的语音形式”的过程。一词多义的形成过程是新的词义与旧的词音相结合的过程。多义词中本义之后的义项都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地“引进”到同一个“词的语音形式”之中的。词的本义不能“产生出”或“带出”词的新义, 故词义不可“引申”而出。“词义引申”说未能真实反映多义词中本义之后的义项进入同一词中的客观过程。古汉语中的多义词皆词义引进所致。词义引进表现为“一义一进”和“一义多进”。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对名词的空间义与其他意义类型进行区分这个立足点出发,分析了现代汉语名词在主宾语位置上表达属性义时的形式与语义上的特点。文章认为,此时指"个"接近指"类"用法的个体量词,正是实体名词不指称实体而指称实体的"属性"事物的形式标记。并认为现代汉名词对属性义的表达,存在一个从主宾语位置,再到定语位置、谓语位置、再到"‘很’类副词+N"格式、状语位置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与过渡阶段;这个阶段中的每一步,名词的指称功能在逐步消弱,名词的空间义在逐步消失,与形容词、区别词逐步接近,但名词表属性义时一定程度上还残留些空间义与弱指称功能,同时还具有主观性与模糊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