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当今国际音乐教育领域围绕音乐教育哲学讨论的四种观点中,强调多元文化、强调"文化中的音乐和音乐中的文化"的文化哲学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实施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的多元化是贯彻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举措;是弘扬民族文化的时代使命;是落实《音乐课程标准》的具体行动;是具有丰厚积淀与鲜活形态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对音乐教育的呼唤应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我们要积极实践,不断改进,努力做好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  相似文献   

2.
<正>金秋十月,叠翠流金。《中小学音乐教育》不断拼搏求索,深耕厚植,已在广大读者的陪伴中走过四十载。为回顾杂志四十年创刊历程,展望杂志未来发展,进一步服务广大音乐教师。2023年11月10日,《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在浙江音乐学院举行“创刊40周年座谈会”活动。研讨会特邀嘉宾浙江音乐家协会主席、原《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社长、主编翁持更,原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原《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社长、主编晓其,  相似文献   

3.
正金秋时节,丹桂飘香。在举国上下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之际,《中小学音乐教育》创刊30周年座谈会于2013年11月2日在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召开。参加此次座谈会的有杂志社上级主管部门领导、杂志社新老编辑、省市地区的音乐教研员、中小学及师范院校教师代表等。会议上大家欢聚一堂,畅谈杂志社的创业与发展、改革与创新,谋划《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的未来。会议由杂志社现任社长、主编翁持更先生主持。他  相似文献   

4.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为我们展示了中小学音乐教育一系列崭新的价值观念和教育理念。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母机,教育理念、课程结构、课程教学模式等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成败休戚相关。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正在发生重大变革的关键时刻,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应以中小学音乐教育为立足点,以《标准》为依据,在教育理念、课程结构、课程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调整,以适应新时期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英国教育部颁布《国家音乐教育计划》(A National Plan for Music Education),期望提高英国音乐教育的质量。为响应这一计划,每个地方当局都建立了校外音乐教育中心(Music Education Hub),为中小学生提供唱歌和学习乐器的机会。在我国,校外音乐教育缺乏实用的、具有指导性的政策,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且音乐资源分布不均,发展不如预期。通过对英国校外音乐教育模式的探索和评估分析,反思我国校外音乐教育的现状,并尝试将英国音乐教育中的优势引入我国,探索出适合我国校外音乐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2020年12月5日,全国基础教育音乐名师工作室联盟成立暨首届音乐名师工作室建设高端论坛在浙江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浙江音乐学院主办,浙江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浙江音乐学院高等音乐教育研究所承办,《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湖南文艺出版社协办。  相似文献   

7.
美国和德国是世界上音乐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是世界各国尽相学习的国家。不仅学习他们的体制、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的音乐教育思想,可见两国音乐教育思想的地位。而美国与德国由于国情不同,音乐教育思想也必然具有差异性。但通过对两国的音乐教育思想文献进行仔细的分析,两国在音乐教育思想上还是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都主张音乐教育强调音乐实践,而音乐实践应该以音乐要素的学习为起点,将音乐实践与社会生活相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注意传承音乐的文化性和民族性思想。可见,音乐教育的"体验性"、"实践性"、"要素性"、"生活性"、"文化性"、"民族性"是两国音乐教育界在音乐教育思想所达成的共识,是两国音乐教育思想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8.
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对高师音乐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音乐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经过重新修定,于2001年1月出台。与此同时,《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也于2001年7月问世。以上件的出台与实施,意味着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面对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高师音乐教育如何寻求一种符合基础音乐教育需求的发展道路,是应该关注的焦点和思考的问题。章在学习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大纲及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谈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对高师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9.
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国内研究者开始关注这一研究领域以来,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赵宋光主编的《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第1版)是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一部专著。该书由多名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共同完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全书由绪论以及学科构建与发展篇、音乐学习心理篇、音乐教师心理篇三大部分组成。绪论从总体上介绍了该学科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方法;学科构建与发展篇分析了中外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脉络;音乐学习心理篇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相应的课程设置、音乐听觉感知及其发展、音乐反应研究与音乐审美意识建构、音乐能力的培养等几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音乐教师心理篇则较全面地探讨了教师心理结构的塑造和发展。综观全书,笔者认为该书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史带论、理论阐释与实证个案相结合、注重本土化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读者信箱     
亲爱的读者朋友:自我们开设读者信箱后,编辑部收到了许多来信,从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你们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关心和支持,也希望您能一如既往地关注我们,贡献您的智慧,与我们在这真诚地交流。Q:湖南王佳妮《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编辑,你们好。我是一名小学音乐教师,也是你们的一位忠实读者。2006年的一次教研活动,我无意中看见了这本杂志,随手翻了一下,就被其中的内容给吸引了。当时这本杂志中的内容,我一遍又一遍地翻阅,甚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重要篇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界泰斗蔡元培将音乐教育视为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在他的领导和支持下,北京大学的一个学生社团组织-音乐团(1916年)。几经演变发展成为我国最早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音乐传习所(1922年),本文通过探讨北大早期音乐教育的演变过程,确立它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音乐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北大的早期音乐教育,创立了我国最早的管弦乐队,创办了我国最早的专业音乐刊物,开创了我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事业。为培养近代音乐专业人才、引进和传播西洋音乐、继承和改良民族音乐、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为近代专业和普及音乐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西方音乐理论为基础的中国高校音乐教育,没有注重从音乐本体方面培养音乐学子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实践基础,也忽视了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者提供必要的理论准备。中国传统音乐基本上在民间以自生自灭的方式存在,高校音乐教育的内容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实践形成脱节现象。半个多世纪以来,音乐学术界对中华母语音乐及音乐教育的关注和呼吁不断,很多音乐学家倾注了大量心血,凝聚成多部中国传统音乐基本理论专著陆续出版,为实行中华母语音乐教育打下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今,发展民族音乐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高校音乐教育应该尽快承担起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的重任,期待中国传统音乐早日成为高校音乐教育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中德育和美育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把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放在一个宏观文化教育和社会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和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音乐教育发育的自身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4.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ational Plan for Music Education there have been significant changes in music education within England. Whilst some celebrate figures that report increased access and engagement, many teachers and others continue to have legitimate concerns regarding the quality of the music education on offer in schools and Music Education Hubs. There are concerns that the provision of music education is incoherent and patchy across the country. Many would argue that the opportunity to access high-quality music education has become a ‘postcode lottery’. There is a sense that the fragmentation of music education as a result of curriculum reforms and the diversity of approaches taken by Music Education Hubs and other bodies ha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is incoherence. This article seeks to review the policy and practice of music education in England over the last 10 years. It draws on recent research from various sources and maintains a particular focus on government policy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this for the field as a whole. It reflects on how things could be improved in the future. It argues for a clearer focus on a practitioner-led approach to research and advocacy, in particular one led by the notion of ‘policy as practice’ rather than continuing with the current approach and its intrinsic failings.  相似文献   

15.
There is a general agreement about the important role that music can play in the education and daily lives of children with severe or profound and multiple learning difficulties. But what are the distinctions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music education, music therapy and music as a vehicle for other forms of learning, occupation, development or engagement? To what extent are professionals in schools aware of these issues and prepared to explore them from an informed perspective? In this article, Dr Adam Ockelford, Deputy Director of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for the Royal National Institute of the Blind (RNIB), Sally Zimmermann, Music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Advisor (RNIB); and Professor Graham Welch, Chair of Music Education and Head of the School of Arts and Humanities, Institute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London, present and expand on the key findings from their recent research project, 'PROMISE', which examined the Provision of Music in Special Education and specifically in schools for pupils with severe or profound and multiple difficulties. The authors conclude their paper with an acknowledgement that a great deal of significant work takes place in these contexts at present but that further research, leading to the provision of new resources for curriculum and staff development, is crucial to the realisation of music's full potential in the lives of pupils with severe and profound and multiple learning difficulties.  相似文献   

16.
廖家骅先生作为当代中国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为中国音乐教育学科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可称为“中国音乐教育学科的领路人”。基于对廖家骅学术成果的系统梳理,从其对音乐审美特性、音乐教育审美特性、音乐教育与审美心理和智力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总结其音乐教育美育观;从其对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职责、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等问题的关注概括其音乐教育通才观;从其对一线音乐教学、教育现状等现实问题与实践性问题的关注与评论提炼其音乐教育实践观,从而对他的音乐教育思想进行全面阐释。对廖家骅音乐教育思想的研究既是对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发展成就的总结与回顾,也是对我国当代音乐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素质养成来达到育人的目的。音乐素质的养成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形成健全的人格。新形势下,高校应通过音乐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利用网络音乐拓展德育空间,加强学校音乐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8.
受多元文化教育思想和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的影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经成为当代音乐教育改革的世界性思潮,而美国《音乐教育标准》的出台则领导了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潮流。主要论述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美国《音乐教育标准》中的深刻体现,希望对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