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谈到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时,人们总习惯于认同这样的观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意思是说,每个人因为各自的家庭环境、生活阅历、知识储备、审美修养、人生经验不一样,对同一文学形象的理解和感受就会大不相同。阅读教学,特别是阅读带有文学色彩的课文,虽然不能等同于文学欣赏,但同样也有学生对课文形象的感受问题,而且这种感受也应该是因人而异的。在这里,其实涉及到的是阅读教学中“多元解读”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文学鉴赏,是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时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读者对作品的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它明显地带有某些艺术再创造的性质.文学鉴赏虽然以对作品中的形象的具体感受作为开端,但它决不是纯感性的,而是读者通过阅读,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让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活动积极地活跃起来.我国晋代著名哲学家葛洪,在谈到鉴赏诗歌、传记文学作品时说过:“用思有限者,不能得其神也.”这就告诉我们,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要领会和把握作品的“神”,读者必须进行积极的思维和理性认识.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也曾说过:“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文学鉴赏中的感受、体验,就是通过形象思维在理性认识制约下对作品中艺术形象的深切体验和感受.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一个诗国,诗歌创作的历史源远流长,诗歌欣赏也由来已久。吴季札观乐,即结合赏诗,孔子、孟子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可以“知人论世”等,也与欣赏有关。魏晋以来,人们欣赏诗往往别有神会。梁代钟蝾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从文论的角度,探讨过诗歌欣赏问题。赏鉴诗歌已成为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但要正确、深入地欣赏诗歌,却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中西绘画的比较来探究中国画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意象表达,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中国画的意象表达进行全面剖析,梳理脉络,探究价值,进一步说明中国画的意象表达是从艺术家的成长背景和绘画作品来体现的,旨在引导观画者以正确的方式欣赏中国画,提高观画者的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5.
傅勇锋 《现代语文》2006,(5):103-103
在初中阶段的诗歌教学中,很多老师和学生把诗歌定位为欣赏阅读,而师生对于“欣赏”的理解,又似乎更倾向于“赏”,较典型的教法是听听读读,感受感受,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似乎在欢快的氛围中,诗歌的意境已经轻而易举地穿透,诗歌的韵律信手拈来,但这如同蜻蜒点水,嫌于浅尝辄止。另外的一种教法则是强调“析”,对诗歌进行不断地拆分,像普通章的教学一样,从字词、题材、结构、立意等方面进行剖析,甚至讲得如庖丁解牛一般细致入骨。但从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一旦课堂教学完成,学生在课堂上积累的知识就随之而去。最终,学生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欣赏观,诗歌到底好在哪里、美在哪里,都很迷惘。  相似文献   

6.
朱宏胜 《学语文》2003,(6):49-49
古代诗歌言简而意丰 ,字短而情长 ,字里行间总富有启人联想 ,开人悟性的“空白”。这就需读者反复沉潜涵泳 ,用心去领会其中特有的“空灵美”。同时 ,文学鉴赏活动中 ,第一印象是可宝贵的 ,不应轻易放弃。但是鉴赏又不能停留在第一印象上 ,应该继续前进 ,才能把鉴赏搞好。这继续前进就是反复沉潜涵泳。古人读书非常重视品味玩索。韩愈要求读书“沉浸郁 ,含英咀华。”朱熹说 :“善读者玩索而得焉 ,则终身用之 ,有不能尽者矣。清朝崔学古认为 :“得趣全在涵泳。”现代教育家和特级教师也是如此 ,叶圣陶说 :“涵泳得深 ,体味得切 ,才有得益”…  相似文献   

7.
张雪魁 《现代教育》2012,(11):117-117
山东省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在第三单元的赏析指导中提出了“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要求。“因声求气”,就是感受诗歌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歌的精神;“吟咏诗韵”,就是字词本身所包含的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8.
“空白”是关于艺术作品审美欣赏的概念。它指的是作品留给读者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凭借自身的文化素养,展开思维羽翼去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在书法作品中,一幅画如能适当地留下不着色彩的空白,会收到“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艺术效果;诗歌语言的跳跃,电影艺术的空镜头,也都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感染力。在中学英语课  相似文献   

9.
维吾尔文诗歌中有以“松”“柏”比拟美人腰身的表现传统,这一特色鲜明的艺术表现传统既显现出维吾尔人受游牧生活和尚武习俗影响而形成的欣赏“健美女性”的“美人观”,也蕴含着本民族早先有过的“树神崇拜”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汉语诗歌相比较,这一艺术表现传统的长期延续,传承着一贯的欣赏“健美女性”的审美趣味,折射出雏吾尔人的“美人观”中,文人势力和文人趣味的影响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0.
在文艺创作和文艺欣赏中,有一种十分重要的直觉,那就是审美直觉。这种直觉主要指主体对客体进行审美关照时,无须经过一个逻辑的分析演绎过程,而是在对客体的感性关照的即刻,就迅速地领悟到其中内在的意蕴和情绪。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理论很重视这种直觉感受,这是因为在直觉感受中,文学作品才能够保持它的整体性和多样性,方能够显示它的诗意的光辉。如果一个人具有审美的整体直觉能力,久而久之,它不仅会使阅读欣赏者的精神得以充实和完满,而且还会使一个有局限的单面人成为一个审美的人。审美直觉的这种功能,马尔库塞称之为“感性解放”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古典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提高古典诗歌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欣赏不畏惧,进而把握方法,喜欢欣赏古典诗歌,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注重研究的问题。我认为,要教会学生欣赏古典诗歌,关键是要教给学生规律,让学生掌握其具体方法,而不能就一首诗词讲一首诗词。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追溯了观看的谱系,论述了不同时期的“观看”所包含及反映的哲学、美学及意识形态特征.现代诗歌与现代性观看有着精神上的契合.意象派诗歌生动反映着现代生活的片段.本雅明现代性的观看由于其深入现代生活,批判现代性的力量而与意象派诗歌相一致.意象派诗歌由于其凝练具有质感的意象使它的形式具备画面的特质.而画面的观看又卷入哲学的思考,福柯的实体—画的思考使得意象派诗歌画面具备了言说能力.在意象派诗歌的观看中,我们感受着现代生活带给我们的震惊体验;并在意象派诗歌画面的物质性中完成了诗歌未尽之言的欣赏.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诗歌教学须讲究教学的艺术性,要根据诗歌的情景交融、诗乐画一体等特点,让学生学会欣赏,打好阅读诗歌的基础。同时要不断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让其能够在今后的阅读中感受诗歌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诗歌教学须讲究教学的艺术性,要根据诗歌的情景交融、诗乐画一体等特点,让学生学会欣赏,打好阅读诗歌的基础。同时要不断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让其能够在今后的阅读中感受诗歌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15.
小说阅读是高中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块,新教材中专门有一个选修模块《外国小说欣赏》。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来阅读小说欣赏小说呢?在平常小说教学中,教师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表阅读体会和感受,这种意图是好的,也符合新课程理念,但往往会出现让人尴尬的现象:学生对一些关键问题或不加注意,视而不见;或理解肤浅,流于表面。学生关注小说情节的曲折性,但不能全面地把握人物的性格,  相似文献   

16.
老师们都渴望欣赏优秀教师执教的公开课,希望通过公开课获取教育智慧。但老师们在听课后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要是每节课都这么上,学困生会越来越多,谈何促进全体学生发展!其实,教师们的感叹含着一个明显的意思:公开课缺“实”。叶澜教授提出了好课应该“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五实观”。“扎实”,就是有意义;“充实”,就是有效率;“丰实”,就是有生成性;“平实”,就是有常态性;“真实”,就是课堂有待完善。叶教授认为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公开课是示范课,是供听课教师学习、借鉴的,是用以促进教者和听者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诗歌的鉴赏,选的是郑敏的《金黄的稻束》。这首诗过于隐晦而朦胧,考生很难把握其意象,这不利于检测考生的文学欣赏水平。现代诗中有很多好作品,拿如此朦胧的诗作阅读材料不可取。 诗朦胧,题也设计的“朦胧”。选项中“空间性的位移”、“时间性的主题”、“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等语言过于专业化、学术化,表意也很模糊、抽象,使考生如同堕云雾中。 第9题、第10题的命题和答案对诗歌的主旨把握也欠准确。其一,《金黄的稻束》其诗歌意象就是“金黄的稻束”,喻指时…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如要求学生“诵读古典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指导学生欣赏诗歌等文学作品时要充分“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等等。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如要求学生“诵读古典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指导学生欣赏诗歌等文学作品时要充分“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等等。  相似文献   

20.
李永元 《青海教育》2010,(11):37-38
美术课是一门必修课,是实现美育的重要途径,主要包括“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欣赏评述”是美术教学中的重点之一。欣赏是对美的感受与体验,评价是对美的阐述与判断。面对相同的美术作品,每个学生都会有其独特的感受与体会,会进行绝不相同的描述和评价。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这种个性特征,并让其充分发展。在课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