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论是证据开示制度还是阅卷制度,都是一种庭前证据信息交换制度,二者在制度理念和功能上具有相似性,在存在条件及目的上又不尽相同,这主要是受本国刑事诉讼构造的影响。鉴于此,我国应立足于本国司法实践,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庭前证据交换制度,以实现保护被追诉人利益与犯罪控制、提高诉讼效率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确立了我国的证据交换制度,这对于完善我国民事审判程序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相关规定的不完善和相关制度规则化程序化的缺失,在实践中证据交换制度并未完全发挥其作用。完善民事诉讼证据交换制度,应当坚持诚信原则、当事人权利义务平等原则、当事人意思自治与法院适度干预相结合的原则。在具体规则方面,应当由案件的主审法官主持证据交换,适用证据交换的证据范围方面应当尽量宽泛并明确规定例外情形,增加证据交换的方式并根据证据种类设定不同的证据交换方式,还应构建具体的证据交换的实施规则,明确证据交换的效力和制裁方式。  相似文献   

3.
吴雷 《鸡西大学学报》2007,7(5):34-35,27
从我国证据交换制度建构的现实需求出发,在对当事人主义证据交换模式和职权主义证据交换模式的理论和诉讼意义进行较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当事人主义证据交换模式和职权主义证据交换模式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对我国当前证据交换制度的现状及弊端进行剖析,并提出构建建议,以期对当前的司法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我国民事诉讼证据交换制度目前还很不完善,民事证据交换制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第一要明确主持机构,目前常有的模式有:合议庭成员(主审法官)主持庭前证据交换、书记官主持和设立专职法官主持,三种模式各有优缺点,我们要结合我国现实选择适合的证据交换模式。第二要结合《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具体规定确定民事证据交换的范围。第三和第四方面要从操作层面明确证据交换的方式、次数和证据交换的操作程序。  相似文献   

5.
证据交换制度五年多的司法运行实践表明:证据交换制度适用率低,在许多基层法院形同虚设。设置证据交换制度理念的错位和证据交换规则缺乏可操作性是证据交换制度预期功能未能发挥的主要原因。改造目前的证据交换制度,必须转换证据交换制度的设置理念,应当将证据交换制度系统化并构建相关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6.
证据交换制度对于保障知识产权诉讼公正、提高诉讼效率具有积极意义。在当前司法实践中证据交换制度存在诸多的问题,严重阻碍该制度发挥应有的功效。我国应当完善证据交换法律体系,健全证据失权的法律保障体系,特别是涉及商业秘密类的知识产权案件需要执行例外规定,以保障该制度的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7.
证据交换制度对于保障知识产权诉讼公正、提高诉讼效率具有积极意义。在当前司法实践中证据交换制度存在诸多的问题,严重阻碍该制度发挥应有的功效。我国应当完善证据交换法律体系,健全证据失权的法律保障体系,特别是涉及商业秘密类的知识产权案件需要执行例外规定,以保障该制度的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8.
证据开示制度是英美法系证据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通过对审前程序的证据交换,质证,以达到公正、高效地审理案件。在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证据则中,吸收了证据开示制度的积极内容,有利于民事案件的审理,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国应加强法官在证据交换中的地位,进一步完善配套司法体系的构建,从而使大量民事案件开庭前加以解决,以达到诉讼经济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事审前程序因为附属于审判程序,因此存在着诸如:法官全程主导,当事人被动接受;诉答制度规定不完备,没有起到固定争点的作用;举证时限与证据交换不完善等缺陷。因此,完善我国的民事审前程序,应该从建立审前法官制度和强制答辩制度;完善证据交换制度;完善审前调解程序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自证据交换制度颁布实施以来,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制度的使用率、功效、作用,均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与制度理念的错位、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改变目前的现状,必须首先转换证据交换制度的设置理念,系统地建立起证据交换制度和相关的配套设施。  相似文献   

11.
司法解释中规定的证据交换制度是对行政诉讼制度的有益补充。效仿民事诉讼中的证据交换难以在行政诉讼中发挥功效。结合行政诉讼立法目的,证据交换制度只适用于第一审程序,其他程序不宜适用;证据交换应由法院依职权启动,书记员充当证据交换的主持人;证据交换是行政诉讼中产生法律效力的行为,在法定时限内进行并对开庭审理中事实认定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12.
针对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现状及其存在的弊端,并结合司法改革实践,提出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构建应从明确被告提交答辩状的义务、强化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建立法官主持下的证据交换制度和建立举证时效制度方面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13.
论书证收集的程序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事人举证责任的强化与落实,必须赋予其相应的调查收集证据的手段、方法及程序保障。从两大法系有关书证收集与提供的文书提出义务制度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我国书证收集的立法缺陷。我国应建立以大陆法系的文书提出义务制度为蓝本的书证收集制度,同时借鉴英美法系的书证强制开示程序,完善我国的审前证据交换程序。  相似文献   

14.
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是一种审判前的程序和机制,用于诉讼一方从另一方获得案件有关的事实情况和其他信息,从而为审判做准备。建立刑事证据开示制度是强化对抗求证,保障控辩双方平等地掌握运用证据的需要,是促使公诉机关提高起诉质量的需要,是保障辩护律师有效行使辩护权的需要,也是推动司法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要构建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就要明确证据开示制度的基本规则,确立以法院为中介的控辩双方交换证据的稳定途径,并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制度保障建设。  相似文献   

15.
根据我国民事审前程序的现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及我国新规定的证据交换与举证时效制度,重构我国民事审前程序,应规定当事人在该程序的主导地位,建立当事人双方和法院的共同良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6.
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是一种审判前的程序和机制,用于诉讼一方从另一方获得案件有关的事实情况和其他信息,从而为审判做准备。建立刑事证据开示制度是强化对抗求证,保障控辩双方平等地掌握运用证据的需要,是促使公诉机关提高起诉质量的需要,是保障辩护律师有效行使辩护权的需要,也是推动司法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要构建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就要明确证据开示制度的基本规则,确立以法院为中介的控辩双方交换证据的稳定途径,并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制度保障建设。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域外民事审前程序的考查入手,联系我国关于民事审前准备工作的具体规定以及中国的现实情况,探讨建立我国民事审前程序的思路和具体方案。笔者认为:创新案件分流机制、创设法官助理或预审法官制度、建立健全证据开示与交换制度、建立答辩失权制度、开设预审庭等是切实可行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刑事诉讼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立和完善证据开示制度已日渐得到广泛关注,司法改革的公正和效率的目标能否真正实现成为法治改革的关键所在。证据开示也已成为我国刑事诉讼所面临的一个十分突出的,因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证据开示制度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文章从国外的实践与我国的国情出发,对我国建立刑事证据开示制度做些探索。  相似文献   

19.
答辩失权制度不仅是提高民事诉讼效率、实现程序公正的基本要求,也是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的体现。答辩失权制度在庭前准备阶段能促使当事人积极提交答辩状,从而尽快初步确立争点,便于证据交换,争点的确定与整理促使庭审质量的提高。然而我国目前并未确立答辩失权制度,制度的缺失导致提交答辩状的任意性,导致庭审效率低,从而对答辩失权制度的建立提出了要求。本文从答辩失权制度的价值分析入手,进一步分析我国的立法及司法现状及域外制度,通过比较我国与域外法律背景及配套制度的差异,提出我国构建答辩失权制度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20.
浅议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司法改革实践中,审前准备程序作为一个独立的程序逐渐得到重视.目前我国诉讼程序法对诉讼审前程序的规范不尽人意,答辩制度、证据交换制度、举证时限制度中的缺憾成为制约司法公正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通过对审前准备程序界定,分析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审前程序的现状,并对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建设和完善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