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深识鉴奥”──鉴赏主体的心理定势姜晓华《文心雕龙·知音篇;》说:“夫唯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芳;书亦国华,玩绎方美.知音君子,其意垂焉.”这段论述包含三层意思:第一,优秀的作品含孕着深蕴和奥妙,就象...  相似文献   

2.
艺术美是理想的美,创造性的美。它是审美主体以现实美为根据,以人的审美理想为主导,以美的规律为准绳,自觉能动地创造出来的美。散文类作品,常能显现艺术美的品质,学生喜爱阅读,亦喜欢写作,然很难成为佳品,功力往往不达。我们可以从美学理论角度,指导他们克服一些常见病症。症一:描写拙笨刻板,笔触艰涩法一:“象”形交汇聚合、融化类比作为客体的作品,只有对主体的读者在审美心理结构上产生强大的美感效应,才会有艺术魅力。艺术魅力可以表现为意、象、势、度等潜能形态。“意”是作品的思想精华,是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一批有影响的作家曾先后创作了表现家庭内部代际关系的作品。这类作品以家庭为望社会的窗口,探讨“代沟”形成的原因,勾画社会前行的轨迹,摹写当今时代的风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读者的心灵。作品紧扣情理冲突,使得两代人形象在相互映照中更为丰满,心灵展示更加充分,具有诱导读者进入审美境界、产生美感效应的特殊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电视文学是一种新兴的优美的电视表现形式。电视艺术家创作出能引起观众审美再创造的文学作品。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都需要想象;“虚”与“实”共同创造了电视文学的美感,形成了电视文学特有的意境;电视作品的美感是通过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的情感交流来完成的。电视文学的审美就是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的精神活动。  相似文献   

5.
目前,语文教学提出了“愉悦原则”和“乐学思想”,这实际上是要加强语文教学的审美趣味性和美感效应,追求语文课最佳的教学艺术效果,从形趣、情趣、意趣在三种不同审美趣味形态探析其相应的美感效应。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作品的“内蕴力”催动学生在文学按受活动中由“入手其内”到“出乎其外”,取向“高致”,产生最佳的审美领悟效应。  相似文献   

6.
人不仅从周围环境中获取物质生理需要,而且能从中获取精神心理需要。美感正是这种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心理快感。“审美距离”是审美的前提。审美主体从对象中直观出的审美意蕴既不是对象本身固有的,也不是主体“移入”的,而是主体审美思维在其心理上能动地感受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美感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反映和体验,是审美主体经过一系列心理活动获得美的认识,并伴随情感心理,产生美的感受而萌发爱的心理。从美感形成的心理因素和心理过程来看,美感作为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是审美主体通过对作品的欣赏而提高认识,受到教育的过程,表现为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文学是审美的。文学作品是作家的审美意识作用于以人为中心的现实生活的物化形态,是满足读者审美需求,提高读者审美能力的一种精神产品。作为文学本体的诸因素,在作品中各具其审美素质和美感效应。本文即以此为基点,谈谈小说中艺术细节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9.
就第一人称的诗歌写作而言,梁南是“归来派”诗人中的一种典型个案。梁南在此类诗作中,借助话语主体与写作主体相融的审美成规,使文本的审美语境向时代审美语境靠拢,在文本中完成了“我”、诗人与“归来者”三种主体的重合结构,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知识分子应意识形态询唤而形成的依附性主体。但文本的裂缝却使诗人潜在欲望逸出,从而有限地完成了对意识形态象征秩序的暗中背离。  相似文献   

10.
学作品的深度解读需有完满的审美心理的参与。只有将作品中美的语言对象化于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与作品产生生命的交流与融会。章从形成正确的审美态度,深化主体的审美感受,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方面论述了审美心理机制的建构;并提出审美心理机制的运作须特别关注“澄怀味象”、“内觉体验”、“量质转变”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文学鉴赏是鉴赏主体以个体方式进行的审美接受活动。所以,在文学鉴赏中,鉴赏主体的主观性因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唯有当文学文本成为读者阅读的对象,读者从文本中受到感染,唤起共鸣,达到精神的愉悦,由此产生的社会的、审美的和功利的价值才赋予文本作品的意义。因此,文学作品若离开读者的鉴赏,就不再是作品,而“只剩下白纸上的黑字”阿。然而,生活中并不是所有鉴赏主体都能自觉、积极、健康地进行文学鉴赏的。有了一定审美价值的文本,还要有一定审美能力的读者,才能实现文学鉴赏主客体的交流。要实现文学鉴赏主客…  相似文献   

12.
兴在古代文论中是一个含义丰富,又颇有分歧的概念.它与古代文学表达和欣赏都有密切的联系,表现出独特的美学性质.在表达上,"兴"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表达技巧,它也是一种物在心先的感发方式,它应该也能够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相结合,用兴创造出作品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在文学鉴赏中,兴具有激起欣赏主体的情感、唤起他们联想、想象、思维等诸种心理活动的特性.读者通过玩味、吟咏关注诗歌内在的审美意蕴,产生强烈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13.
关于文学作品的美学特性和读者审美心理发生怎样的美感效应,以构成作品巨大的美感力量,笔者在1990年本校学报第四期《文学作品的美学特性和审美心理》一文中,曾就两个方面作了考察,现在又从另外两个方面作些思考和研究,以就教于美学专家和学者.  相似文献   

14.
一、美与美感效应大家知道,用以再现劳动过程的舞蹈具有不容置疑的美感。教师的授课同样是一种劳动,一种再现,一种智力和体力的“表演”。这样,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就必然形成一种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欣赏和被欣赏的关系。不论学生或教师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学生都要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教师的表演进行审美评价,并产生相应的肯定或否定、积极或消极的情绪体  相似文献   

15.
滋味说浅探     
作为欣赏主体的读者或观众,在日常的审美活动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读到一首好诗,就高兴地赞道:“有诗味!”看了一场好电影,就会情不自禁地说:“很有味!”反之,如果看完一部不好的作品,就会扫兴道:“没味!”在这里,“味”,已经成了人们评论文艺作品的一条审美标准了。  相似文献   

16.
从审美学的角度切入《文心雕龙·知音》,通过对知音式鉴赏过程的考察发现刘勰在文中提出了“玩绎”美学观,并由此得出刘勰的文学作品审美结构。其审美结构表现为逐层推进式,分别为语言层、情感层和意蕴层。  相似文献   

17.
徐鹏 《成才之路》2009,(29):24-25
文学的教学美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这种艺术魅力来自于两个方面:教学美感的综合效应——文学教学艺术魅力的分析和学生审美情趣的积极参与;心理审美的“感官互通”效应是文学教学美产生的另一个途径;文学教学中的美感增值使教学中教师传递给学生的美有可能比作品中的美更强烈、更容易感染人。  相似文献   

18.
接受美学对英语专业精读教学创新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接受美学首次发现并肯定读者的阅读主体地位,强调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读者与作者一起创造的,提出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不确定性”和“空缺”的观点,总结出读者的“期待视野”与作品之间具有一定审美距离的规律。这些理论对英语专业精读教学创新有着重要的启示——确立学生在英语专业精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科学设计英语专业精读教学,并不断改进和创新。  相似文献   

19.
“知人论世”是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可以帮助读者体味作品寄托的情感,把握作品传达出的内蕴以及认识一个全面的、动态的读者.但是,“知人论世”也有其局限性.有时候人品和文品是不一致的,这使文学鉴赏容易步入误区;另外,有的人偏爱穿凿附会,曲解作品的本意,这些都对文学鉴赏不利.而真正的文学鉴赏就是要克服其弊端,将“知人论世”与“作品本体研究”紧密结合并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品味出文学作品散发出来的独特的美感.  相似文献   

20.
童话之所以有独特的美学特征,是因为作为创作主体的成年人与作为接受主体的儿童,在审美意识方面存在着客观差异,这两种审美意识既不能替代,更不能相互排斥,而应相互调适。童话作家只有不断通过作品与儿童读者之间进行审美交流,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和意义,才能充分体现出现代童话既单纯明了又丰厚深刻的美感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