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湖北藏书大家的藏书流向与结局 在中国私家藏书史上,论及湖北籍藏书大家,可圈可点者多为宜都杨守敬、鄂城柯逢时、武昌徐恕、恩施樊增祥、沔阳卢氏兄弟(卢靖、卢弼)、潜江甘鹏云、蒲圻张国淦、罗田王葆心、沔阳黄立猷、黄冈刘卓云、黄陂陈毅、孝感徐焕斗、  相似文献   

2.
《三国志》《三国志》六十五卷,包括《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晋陈寿撰,后又有南朝宋裴松之作注,是记载三国鼎立时期比较完整的史籍,有纪、传而无表、志,文笔简洁,记事翔实,历来评价较高。作者陈寿,字承祚,是撰《古史考》谯周的弟子,一生有一半时间在蜀汉,三国史事,很多是耳闻目睹的。在他撰《三国志》之前,魏、吴二国已有人撰本朝史,如王沈撰《魏书》四十八卷,韦昭撰《吴书》五十五卷,鱼豢撰《魏略》八十九卷,孙盛撰《魏氏春秋》,等等。只是这些史籍后来相继散佚,因此《三国志》便更显得重要了。《晋书·陈寿传》说陈寿“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后人对《三国志》的评价也很高,清钱大昕在《三国志辨疑序》中说:“然  相似文献   

3.
《三国志》卷一五《魏志·司马朗传》记司马朗卒年,“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潘眉《三国志考证》卷四:“太祖以建安元年拜司空,辟朗为司空掾。朗时年二十二,至建安二十二年卒,止有四十三岁,传误。”以曹操拜司空时间,来界定司马朗入仕时间,由此来推导其卒年,是潘眉所持依据。梁章钜《三国志旁证》、卢弼《三国志集解》对潘眉说皆做征引。  相似文献   

4.
清代著名学者沈钦韩撰有《三国志补注》一书,系对《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的研究著述,凝聚了撰者多年的研治心得。其书向无刊本,流存至今者唯有稿钞本两种,一存上海图书馆,一存国家图书馆,而国图本实源出于上图本,俱不复完帙。《三国志补注》专意于训诂、地理的考释,在清代诸家《三国志》研究著述中,堪称其佼佼者,有功于陈志、裴注甚伟。  相似文献   

5.
一、作者余庆远,字璟度,湖北安陆人。贡生。生卒年月无考。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其兄余庆长任云南维西厅通判,庆远随兄至维西官廨。按:余庆长,字息园,举人。道光《云南通志·官制题名》载,余庆长于乾隆二十年任通海县令,撰有《金厂行记》。其后又任太和县令;乾隆二十八年署他郎厅通判。乾隆三十四至三十九年在维西任通判凡五年。据《滇系·杂载》"滇中掌故"条,著录余庆长还撰有《铜政考》八十卷。余庆远随其兄在维西"居有时,知土官之老者能识往事,谙华语,进而访之,颇得其详",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工具书的发展史上,历史年表是源远流长的。从《史记》开始,就有了年表(世表月表等)。《汉书》继承这一体例。《后汉书》、《三国志》没有年表,受到读者的批评。对于“正史”中没有年表者,后人为之补撰。对于“正史”中有年表而内容不免错、漏者,后人为之校正、考订。千百年来,蔚为大  相似文献   

7.
陈珺 《兰台世界》2012,(1):12-13
张难先(1874—1965)湖北沔阳(今仙桃市)人,名辉澧,号义痴,以字行。他是湖北第一个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重要成员,辛亥元老,曾历任北京政府参谋部录事、李济深西江善后督办公署参议、西江讲武堂教官、广西榷运局长、琼崖各属行政委员、广东省政府委员兼土地局长。1927年后  相似文献   

8.
编后     
首先感谢并思学兄掷来与其弟子合撰的近期大作《公共图书馆与社会包容》,尽管由于本刊栏目结构的制约,是文未能排在期首。  相似文献   

9.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三八类书类存目二:“《事物考》八卷,浙江朱彝尊家曝书亭藏本,明傅岩撰。岩字野清,义乌人。”按:此书《浙江省第五次曝书亭呈送书目》云“明傅岩著,四本”,《浙江采集遗书总录》云“刊本,明御史义乌傅岩撰”,即《四库总目》所据之本。《安徽省呈送书目》亦著录,唯不记撰人。知当时浙江之外另有安徽呈本。检诸家目录,题傅岩撰之《事物考》八卷未见著录,访之南北各馆,亦未见有藏。唯明代王三聘《事物考》八卷颇见流传,计有:明嘉靖四十二年何起鸣刻本、明隆庆三年王嘉宾刻本、明隆庆四年金陵书林周氏刻本、明万历间钱塘胡文焕刻《格致丛书》本(作  相似文献   

10.
广东地处祖国的南疆,国防的前哨,是开发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先行点,“两个文明”的窗口,为国内外人士所瞩目,因而整理旧的广东史志,编修新的广东方志皆有独特的意义。一、广东方志概况: 历代修有专门的广东史志,而内容最翔实者莫过于广东方志,最早有关广东的记载,追溯到战国时代。此后有东汉杨孚著《南国异物志》《交州异物志》(原书已佚,辑存《岭南遗书》),隋朝樊子盖撰《岭南地图》,无名氏撰《广东图经》。此外还有《南裔志》、《交广春秋》、《吴越春秋》、《琼海方舆》等,虽已佚亡,但都不失为方志之祖。但其中史料最多的《广东通志》,现存最早的是明嘉靖十四年戴璟修的《广东通志初稿》四十卷本;继有嘉靖四十年黄?修的七十卷本;万历三十年郭棐、王学曾、袁昌祚撰七十二卷本;清康照三十六年金光祖修三十卷本;维正九年郝玉麟修六十卷本,  相似文献   

11.
郑獬(1022——1072),字毅夫,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北)人,著《郧溪集》五十卷,原本久佚,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民国八年,张氏无倦斋重刻文津阁本,后来刊行《湖北先正遗书》,即据张本影印。然此书既经辗转抄录,错讹之处是所不免。如该集卷一四所载《朝贤送陈职方诗序》一文,末云:"集高斋之逸韵,增黄堂之故事,宿承贶授本,辱命冠篇,绝《大雅·穆如》之章,惭末学斐然之累。宝光己卯季冬二十八日序。"宋代绝无"宝光"年号,据字形及郑獬生活年代考之,当是"宝元"之误,且"宝元已卯"正是宝光二年,干支相符。然此文首称"康定元年,  相似文献   

12.
梅赜本《尚书》自宋代吴棫、朱熹开始怀疑,中经元代吴澄、梅(族鸟)等考辨,至清代姚际恒、阎若璩、惠栋辈出,以大量的、无可辩驳的事实和精湛有力的论证,终于使梅本伪迹大白于天下。"先汉今文古,后晋古文今"成了学术界的共识。从此之后,学者的目光大多集中到"先汉今文"的整理研究。段玉裁的《古文尚书撰异》(以下简称《撰异》)是这方面的力作。阮元编经学大丛书《皇清经解》时,在浩繁的尚书学著作中精选了12种,《撰异》被收入其中。  相似文献   

13.
《优语录》是王国维辑录的研究宋元戏曲史的资料汇编,作于1909年,刊于上海《国粹学报》第六十三至六十六期,后收入罗振玉主编的《海宁王忠悫公遗书》、赵万里主编的《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以及今人所编《王国维戏曲论文集》等书中。《优语录》旧序云  相似文献   

14.
张舜徽主编的《三国志辞典》是关于《三国志》的第一部专书辞典。此书收罗宏富,释义精到简练,对于《三国志》的阅读研究者来说,是一种重要而便利的参考书。笔者在查阅中,发现此书存在十余条疑误,谨择要加以申辩,以求是正。  相似文献   

15.
明人书目著作中有著录《三国志演义》的情况,这些书目著录已成为后人探究《三国志演义》在万历、嘉靖及之前的流传状况的重要依据。以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刊本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为线索,结合序跋作者、书籍版式,加之与同时代相关书籍进行比勘,有助于厘清《三国志演义》在明初的刊刻传播状况。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大文豪鲁迅和郭沫若曾先后为曹操翻过案。然而,最早为曹操翻案者,也许当推《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自宋代以来,曹操都是被贬为『奸雄』的,到元末明初罗贯中著《三国志演义》而登峰造极。然而,清康熙年间曹寅撰《续琵琶》传奇,一反其『正统』,在《开场》中开宗明义地说:『「琵琶」不是  相似文献   

17.
《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提起这“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排在首位的当属馆藏16000余件的《敦煌遗书》。尽管仍有几万件遗书散藏在英、法、俄、日等各国,使其尸骨未全,但敦煌所代表的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璀璨夺目足以让国人为之骄傲,世人因之而羡慕。  相似文献   

18.
《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著录四库底本共60种,其中9种是《永乐大典》辑佚本。子部杂家1种:宋谢采伯撰《密斋笔记》五卷《续记》一卷;集部宋别集8种:李流谦撰《澹斋集》十八卷、赵蕃撰《淳熙稿》二十卷(该书是誊抄的副本,不应算作底本)、陈元晋撰《渔墅类稿》八卷、包恢撰《敝帚稿略》八卷、舒岳祥撰《阆风集》十二卷、董嗣杲撰《庐山集》五卷《英溪集》一卷、家铉翁撰《则堂集》六卷、连文凤撰《百正集》三卷。严格地说,《永乐大典》辑佚本之底本当为8种。  相似文献   

19.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晓章《三国志》是记述魏蜀吴三国历史的文书,作者是晋朝的陈寿,在古代纪传体正史中,与《史记》、《汉书》和《后汉书》并称为前四中。《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根据《三国志》等书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陈寿,蜀国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三国时期的正统观问题,北宋儒者多有论述.《四库提要·三国志》言,宋太祖篡周类似魏文帝篡汉,故而,北宋儒者为回护这一篡位事件,不得不以魏为正统.此论断颇有以偏概全之嫌.实际上,北宋学者中,既有以苏洵《史论》为代表的蜀正统论,也有以司马光《资治通鉴》为代表的魏正统论.即使如司马光一般以魏为正统的撰史者,其选择魏为正统的原因也并非为宋太祖取代后周作回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