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海子的长诗《太阳七部书》的最直接的诗学渊源当追溯到荷尔德林。在诗学精神的层面上,海子从荷尔德林及其诗歌中得到两点最重要的启示一是诗人要在神圣的黑夜中走遍大地,寻求人间真理;二诗歌应将真理置入其中,为人类创造诗意的栖居。《太阳七部书》所呈现的新的诗学精神和创作形态,为中国当代诗歌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精神向度,并且昭示了一条可能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卢山 《文教资料》2012,(32):102-104
海子有大量诗作直接从《圣经》取材,无论在外在形式还是在内在精神上都与基督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从基督教文化视角探究海子诗歌文本,解读海子诗歌与基督教文化的精神"暗合"与"共鸣",旨在为全球化视野下的海子诗歌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路径与启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海子的诗歌思想与尼采较为相似,他以生命哲学及存在论哲学为基点,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则可透视海子的精神实质。因此,将海子与西方现代哲学的鼻祖尼采进行对比分析,在“诗与思”“、灵与肉”的对立与和解中剖析两人思想的相通点,进而对海子的思想发微,可理想地探索海子的内在矛盾,“从内向外”地解释海子之死。[1]  相似文献   

4.
海子的生活理想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这种格格不入使他的诗作充满浪漫色彩,营造出了特有的超现实的境界。他的诗钟情于原始苍凉的生命存在,对充满了各种世俗欲望的现实生活作了悲壮的摒弃,转而深情地歌颂死亡。这种情绪在《春天,十个海子》中体现得相当强烈。下面我们试从该诗解读海子。佛家把人间世称作“欲界”。在这个欲界中,欲望生命力强大,时时生长,处处生长,无孔不入;它使我们的世界生机勃勃,同时也使我们的世界混乱不堪。在海子的精神家园里,“春天,十个海子全都复活”了。而现实生活里只有一个海子,哪来的“十个海子”呢?诗中的“十…  相似文献   

5.
《商洛学院学报》2017,(4):91-96
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电影《沉默》依据日本天主教作家远藤周作的同名宗教主题小说改编。在小说与电影中,创作者均用大量笔墨书写、呈现神甫洛特里哥视野中的神圣风景——大海,将"海的沉默"视为"神的沉默"回应主题。结合基督教在日传播史、"文学—电影"改编中的神圣风景与殉教,以及人本主义地理学视角下艺术作品中风景的分析可以看出,被建构的神圣风景承担着异质文化间沟通媒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纵观海子诗歌及其短暂的一生,不难发现其内在发展的趋势与王国维先生的人生"三种之境界"的第一境、第二境是相符的,这种相符之处可以将王国维的"境界说"概括为一个花瓶来结合分析:第一境为海子开始诗歌创作(1980年)至1985年,从瓶底上升并扩大至瓶腰;第二境为1985年至1989年,继续从瓶腰上升并收缩至瓶颈;王氏的第三境可划分为从瓶颈扩大至瓶口之外,包括天、地、时间和人相融合的一个整体,海子在通过第二境后并没有顺利地从瓶颈展开进入第三境,而是跃入了第三境之外一个不可知的地方——"黑洞",但终其诗歌追求,海子毕生都在向着王国维所言的第三境不断逼近,他所具有的这种长远目光对现代诗歌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80年代登上文坛即产生巨大影响的著名诗人,海子以其奇诡独特的意象系统开创了诗歌的新境界。但是更为值得注意的是,海子所具有强烈异质性的意象并非指向意象本身,而是指向一个内部反复撕扯,反复冲撞的精神世界。本文拟从海子的单篇诗歌《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入手,透过重重意象以窥视海子丰富驳杂的内在世界。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海子诗歌的阅读感受及其人格和精神世界的剖析透视海子的内在矛盾——幸福与受难的巨大撕裂,来解释海子之死,并深刻反思当代诗人和诗歌的艰难处境。  相似文献   

9.
因为海子独特的艺术风格,当代人们多认同他是一个抒情诗人。但在他寄托了诗歌理想的长诗和诗剧中却有着更多的诉说。海子提出的“民间主题”有着特定的含义,只有对它进行剖析才能看到海子诗歌理想的内核,获取海子诗歌的价值取向;海子不是一个忙于解构的诗人,而是一个醉心于重构的艺术家。海子给我们的启示是如何寻找文学的原始材料。  相似文献   

10.
海子在中国当代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在因素,即海子诗歌本身的艺术质量。海子在当代诗歌创作方面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他的诗歌有鲜明的价值取向、独特风格、丰富意象以及广为传诵的代表作.成为人们可以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资源。二是外在的因素,包括海子诗歌被关注的契机、有一些热心的诗友校友、诗作入选中学教材,以及有一批欣赏和研究的专家学者等,这些因素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缔造了海子诗歌神话。  相似文献   

11.
与其小说相较,阿来的诗歌于我们已是一个陌生的存在。然而,诗歌是阿来生命感受的表达,以后学创作的发端。在对他的诗歌阅读中,可以发现,阿来依托汉藏双重化背景,对家园进行着诗意的表述。并在诗行之间,透示出对藏族化的皈依和膜拜,完成一种从流浪到回归的身心之旅。  相似文献   

12.
生活在都市环境中,戴望舒却与这一环境有着某种龃龉,他以对田园的企慕,来逃避都市对人生的侵扰,坚守精神家园,但他也在以自己的方式传达着都市体验。其诗歌所构筑的自我形象和虚构世界,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他的都市境遇和与都市的矛盾。作为游子,他在都市里找不到归宿,在田园中也丧失了乡愁,只能在怀旧中追寻失落的天国。但都市生活也为戴望舒诗艺带来了现代因素。他的许多诗歌都运用了现代观物方式和日常生活意象去表现在都市中的复杂感受,从而突破了传统的“静观”和“典雅”的格调。  相似文献   

13.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享有长盛不衰声誉的大诗人,他给中国古代诗坛留下了一颗颗硕大璀璨的明珠.取得了辉煌的诗歌成就,然而,他却因为自身诗必斗酒的生活习性、恃才放浪的行为方式、政治敏锐性的迟钝或缺失酿成了自己的人生挫折和政治悲剧.他的人生际遇可以为后世之人提供一些有益的思索。  相似文献   

14.
在苏轼2000多首诗和300多首词中,涉梦诗词达352首。这些诗词分真梦诗词和欲梦诗词两类,真梦诗词有的记录其真实梦境,有的记录其在梦中的感受和状态,有的记录其在梦中所作诗词;喻梦诗词则主要抒发其古今如梦、劳生如梦的生命意识,而后者又主要表现为世事如梦和时间如梦两种形式。苏轼之所以大量创作涉梦诗词,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他本人的人生经历、敏锐的感受力及前人创作多涉梦有关。  相似文献   

15.
端木国瑚是丽水青田藉文化名人,一生著述颇丰。其诗歌创作内容丰富,主要有山水诗、怀古诗、咏怀诗、悯农诗等。其山水诗别具特色,自然优美,清丽朴素。其诗歌创作反映了端木国瑚生平经历和情感,体现了其冷峻清丽的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16.
戴复古在饱尝种种人生况味之后,以其独特的审美发现展开对乡关之思的艺术叙写,凸显出诗人细微的生活体验和审美心理感受,表现出极强的审美意义。戴复古诗歌中的乡关之思主要呈现为以下几种审美范式:对节感怀、遇物思归、寄情山水、直抒襟怀。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最高妙处、最难以企及处是其于人生所行之中道:在人生实践中的精神追求及诗文创作的主题意蕴与艺术表现手法等许多方面他都真正做到了无过亦无不及。“乐天之诚”与“忧世之志”并行不悖,“情怀激荡忧愤”与“吐属温雅蕴藉”融然为一,“品格高迈超旷”与“性情平易慈祥”共举不二,以及“平淡朴素”与“警策绮丽”妙合一体。这也许是“定位”陶渊明其人其诗价值与意义的最关键视角。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最高妙处、最难以企及处是其于人生所行之中道:在人生实践中的精神追求及诗文创作的主题意蕴与艺术表现手法等许多方面他都真正做到了无过亦无不及."乐天之诚"与"忧世之志"并行不悖,"情怀激荡忧愤"与"吐属温雅蕴藉"融然为一,"品格高迈超旷"与"性情平易慈祥"共举不二,以及"平淡朴素"与"警策绮丽"妙合一体.这也许是"定位"陶渊明其人其诗价值与意义的最关键视角.  相似文献   

19.
于坚的诗以平民立场和视角自觉地审视社会和人生,以其话语的民间性和叙说的民间感染力勾画出了具有独特品质的民间特征。他的诗从时代主题中撤退,消解崇高,张扬平凡、存在在诗歌中的位置;他解构象征,拒绝隐喻,以鲜活通脱的口语化语言言说,利用平面化的冷抒情方式在调侃和诙谐中表现出幽默与反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与禅有着不解之缘。他的特殊经历使他逐渐接近并笃信禅宗,禅宗不仅影响了他的生活,还深刻影响了他的思想及思维方式。但我们还应认识到,禅宗对他的影响并非无处不在,他的山水田园诗创作是在禅道融通的背景下完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