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武汉晚报周末刊创刊于1984年。刚开始叫星期刊,后改为周六出版,始称周末刊。 周末刊创刊十年,其规模依旧为四开八版,发行量曾超过50万份,是湖北地区发行量较大的一份报纸。因它的方针一开始便依循着“面向社会、进入家庭、指导生活、陶冶情操”这条贴近读者接近读者亲近读者轨迹,且具有较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并不一味媚俗的格调,所以在武汉市民中享有不衰的印象和知名度,被读者亲切地称呼为“那份绿报纸”(因报头套绿)。 十年来,武汉晚报周末刊也曾有过一些俗雅处理得当、颇受一些读者关心关注和好评的专栏和专版。如本刊曾有过的《现代启示录》专栏,既有较显著的新闻  相似文献   

2.
一直想打一“名牌”专栏,1993年正式出版了,是否名牌,还有待于读者的认可。这“名牌”,就是本报《三峡特刊》一版的“周末漫笔”专栏。 设置这一专栏的基本思路是:当报纸加快步伐走向市场之时,当各色地摊小报与党报周末争夺读者之时,作为市委机关报——《宜昌日报》,能否将雅与俗结合,正确导向与可读性结合,办一个既可读又不媚俗的高质量言论专栏呢?总之,我们想试一试。 我们对这个专栏的要求是:一是适应读者,走向市场。基于“追求”、“向上”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基于人们与社会的紧密度愈来愈甚,对经济、政治、人生表现出超乎以往的关注,“漫笔”决定针对读者在社会生活上的盲区(尚未认识)、误区(认识有误)、无区(心中有笔  相似文献   

3.
办个高品位专栏胡旭一直想办一个雅与俗、正确导向与可读性相结合的高品位“名牌”专栏。1993年正式推出了,这就是宜昌日报《三峡特刊》一版的《周末漫笔》专栏。是否名牌,还有待于读者的认可。《周末漫笔》的总特色是以小见大、娓娓谈心、雅俗共赏。但在不同汤合,...  相似文献   

4.
晚报专刊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联系读者面广,适应了多层次的读者需求,为报纸走向市场走向读者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晚报专刊要想保持长足发展的势头,必须在广度和深度上下工夫。 合理布局:满足读者不同层次的需要 我们在设置专刊时要力求全方位地覆盖市民生活,努力为市民提供精心周到的专门服务。尤其是晚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其最本质的两大特征,要做到“飞入寻常百姓家”,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读者所喜爱,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就更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1994年2月26日,三峡晚报在头版头条位置以较大篇幅刊登了一幅照片。照片上,一位老人仿佛看着墙上那幅他向毛主席汇报工作的照片,正在讲述那萦回心中40年的“三峡梦”。一看文字,读者知道了,这位老人就是原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著名水利专家林一山。而这,又是三峡晚报推出的新专栏“三峡科星”的开篇之作。 接着,三峡晚报在设在一版的《三峡科星》专栏里,陆续向读者介  相似文献   

6.
一、晚报要靠一版新闻取胜晚报吸引读者有多种方式,常见的是抓社会新闻、文化、体育新闻、办好名牌专栏、专刊、副刊及连载。但难度最大的是抓好一版新闻。一版新闻抓不好,读者便会觉得晚报不经看,缺少信息,甚至看报从第四版看起,第一版可看可不看。我们北京晚报自1980年复刊以来,一直致力于“要使读者从第一版看起”,尽可能让第一版能抓住读者。第一版是要闻版,理应向读  相似文献   

7.
张佼 《新闻前哨》2004,(5):41-43
近年,市场经济引起媒体之间的激烈竞争,健康类专刊的竞争尤为明显。据《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楚天都市报》等多家报社开展的读者问卷调查,健康类专刊一直是各报最受欢迎的专刊。《人民日报·环球时报》也看准了这个读者市场,于2003年11月创刊了《生命周刊》,以其雄厚的海外记者兵团的优势投入健康科普宣传,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相似文献   

8.
有独特个性,上乘水平的专栏、专刊是报纸的“拳头产品”.实践证明,一个好的专栏,可以吸引一批读者.难怪有位老报人曾经说过:“专栏、专刊,半壁江山.”没有专栏,报纸缺少个性;没有专栏,就好像电影没有特写镜头一样,使人感觉平淡乏味.当然,要使所有的专栏成为“拳头产品”是不可能的,但一张报纸若有一至两个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专栏,报纸将增色不少.那么,报纸如何办好专栏,使它成为“拳头产品”以吸引读者,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9.
晚报如何做到与群众心连心?《三峡晚报》积极探索新路.1996年7月26日,《三峡晚报》在一版创办“有困难找晚报”专栏,主动担起为民排忧解难,释疑解惑,牵线搭桥之职.专栏推出 反响强烈公开打出“有困难找某报”,由于这一名称中具有毫不含糊的承诺之意,所以专栏以此命名,需要相当的勇气和责任心.为了赢得广大读者的信任,编辑部决定“有困难找晚报”专栏每周至少出2期,主持人也尽量让广大读者反映的问题件件有回音.这样,该专栏出了四五期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好评,一时之间,来函来电来访纷至沓来,主持人忙得不亦乐乎.据统计,从1996年7月26日至12月31日该专栏共收到读者来信400余封,接到电话300多个,接待来访180多人次,共出专栏45期,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120余个,其中有明确答复或已解决的问题占68%.主要特色 重在解决“有困难找晚报”专栏主要分三种类型:“答复与解释”、“读者函电”、“记者来信”,其中以“答复与解释”为主.以往群众有困难通过新闻媒介呼吁的不少,而呼吁之后是否解决了,或者不能解决的原因是什么,许多新闻媒介就不大追究了.“有困难找晚报”专栏确定以“答复与解释”为主,就是为了改变过去只重呼吁不重解决的状况,以群众的困难最终得到解决为终极目标,切切实实地为群众排忧解难  相似文献   

10.
《京华周末》是不单独发行的。而且出报时,正刊、周末一外一里,叠在一块儿。然而,我们不止一次发现,有的报摊单独卖《京华周末》。摊主把“周末”从正刊里抽出来,把正刊甩下,高声吆喝:“看《京华周末》啦,新出的《京华周末》!”还不止一次听朋友、读者对我讲,在他们单位,星期六的北京日报一来,许多人都找《京华周末》看。常常是拿来北京日报一瞅,嘿!就剩下正刊了,《京华周末》不知让谁抽走了。这并非是《京华周末》的“独家新闻”。  相似文献   

11.
让丢失的自行车回家,这像是一个梦,然而在《三峡晚报》的“介入”下,许多宜昌人的好梦成了真.“自行车失窃”系列报道,从3月开始,这组历时38天,发各类稿件54篇(幅)的“热点”、“难点”、敏感题材的报道,在领导和群众两个层面上都得了高分:市委副书记万久才说:“这样的宣传很好,一方面反映了广大群众的呼声,另一方面也能促使我们有关部门加强管理,把工作搞上去”.市民们则评价说:没有三峡晚报对自行车问题的系列报道,就没有“献一片爱心——让失车回家”活动的感人场面;三峡晚报把市民家庭中的失车问题搬上党报,足见其为群众办实事的情真意切.  相似文献   

12.
晚报是市民报,也是生活报。百姓在茶余饭后除了要看新闻内容,对专刊感兴趣的人已越来越多。专刊是晚报版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是晚报的“后花园”,花园里只有鸟语花香才能引得行人驻足观赏。因此,一张好的晚报,专刊的功能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13.
报纸在竞争中出现了“趋同”现象但竞争的最终走向是风格的形成报业市场的形成,带动了报纸的繁荣与发展。报纸也要以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争取读者,由此引发了近几年的扩版热、专刊热、周末版热、晚报热等种种现象。办报思路上也出现了晚报嫁接党报优势,日报学习晚报长处,...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的报业出现了引人注目的“晚报现象”,使我国的晚报由1992年的66家猛增到现在的136家,成为新闻界一大景观.然而,发展速度过快也使得一些晚报理论准备不充分,导致内容结构不尽合理,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读者多方面多层次的信息需求,因而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探讨新形势下晚报的内容结构,找准晚报新闻报道和专刊专栏安排的方位,对于提高晚报的质量,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的报业出现了引人注目的“晚报现象”,晚报由1992年的66家猛增到现在的136家。然而,发展速度过快也使得一些晚报理论准备不充分,导致内容结构不尽合理,不能满足读者多方面多层次的信息需求,因而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探讨新形势下晚报的内容结构,找准晚报新闻报道和专刊专栏安排的方位,对于提高晚报的质量,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关于晚报的内容结构,我国晚  相似文献   

16.
魏平  贾明 《新闻前哨》2014,(5):52-53
市州报时评如何创新?《荆门晚报》开设“周末二人转”专栏,进行了有益探索,社会反响强烈,已成为读者喜问乐见的优势品牌。  相似文献   

17.
周末特稿或曰特别报道、大特写之类的长篇纪实性报道,是当今报纸尤其是晚报和日报星期刊的拳头产品,是奉献给读者的一道精美的大餐。 然而,随着激烈的报业竞争,扩版增刊后的这道大餐越做越多,越做越滥。有的报纸几乎每日一道,但色香味俱佳的精美大餐愈加少见,食之无味甚至变味的并非鲜见,周末特稿品位低下的问题日见突出。一些报纸的周末版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周末特稿定位于杀人放火、卖淫嫖娼、赌博行骗等社会丑恶现象上,认为只有这些东西读者才喜欢看。其实,这些  相似文献   

18.
世纪末报业竞争风云变幻,下一个世纪的报坛晚报是否真会风光不再?这是全国晚报界都在热切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武汉晚报1984年9月1日复刊以来,已在读者中形成高品位贴近广大市民的风格,拥有较稳固的家庭自费订阅户,是武汉地区最早大规模进入家庭的对开大报。近些年来,晚报风格被许多报纸模仿并取得成功。面对新的竞争态势,晚报的生存空间在哪里? 去年8月起,武汉晚报社在全编辑部展开了办报思想大讨论。审视整个报业格局,晚报的位置仍然是显而易见的。它没有“程式化新闻”的包袱,比传统的党委机关报更贴近读者、贴近生活;…  相似文献   

19.
李皓 《记者摇篮》2004,(8):26-2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丰富生活、增长见识、陶冶情操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媒体中的旅游专版、专刊、专栏正是为了适应读者需求面而不断“扩张”。如《大连晚报》每周设置4~8个专版,全称《大连晚报·大旅游》专刊,它使整个报纸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同时作为经济新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同于一般的经济新闻、社会新  相似文献   

20.
大连晚报社的教育专刊自2001年3月正式创建以来,以其独特的视角、创新的意识、强有力的策划和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精神,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作为该版组的首席编辑,在3年的工作中,我和编辑一起,精诚合作、不懈地努力,使教育这样一块不易出新闻、没有大热点的版面,办得生动、活泼、可读。在广大市民心目中形成了共识:看教育新闻,读《大连晚报·大教育》;《大连晚报》的教育专刊所发表的信息最权威、最可读。去年,教育专刊在大连市新闻行业评比中,赢得了大连市名牌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