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人们根据自然对象对人的影响命名自然种类,这种命名没有给自然种类词项接下来的使用奠定良好的认识论基础。克里普克以命名礼解释自然种类的命名,但不能解释自然种类词项在自然科学探究中的使用。接受克里普克式自然种类词项严格性,则需要接受一种实在论。在解释的视域下,克里普克关于自然种类的语义解释为融合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展开了一个广阔的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2.
回应哈金的“消去主义”,是当代自然种类理论研究的一个难题。克里普克通过哲学的语义分析导出一种“类本质主义”,引领出一个集中于解释分类自然性的自然种类理论研究趋势。由“类本质主义”到“稳定性质簇说”,相关探讨接受语言哲学“遵从世界”的思维,并随之接受一个“人-自然”式的二元世界结构预设。“稳定性质簇说”基于“集团稳定性”解释自然种类,该解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它主要从认识论的角度综合“自我平衡性质簇说”和“非规则的稳定性”,没有质疑已有研究的本体论基础,因此在本体论取向方面犹豫不决。“稳定性质簇说”重视本体论实践,但是需要一种本体论观念的修正。综合关于自然种类的哲学语义学、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研究,有可能给出对于哈金“消去主义”的进一步回应。  相似文献   

3.
关于自然类的本体论研究多集中于自然类实在论的辩护,但是,对于自然类认识论功用的关注,遮蔽了已有辩护的一个基本预设,即预设“性质”是一个得到确切解释的概念。从关于性质的形而上学研究来看,自然类实在论辩护的传统可见于性质“揭示”和性质“显现”两个进路,存在由接受一元实在论转向接受多元实在论的倾向;回应来自哈金自然类唯名论的挑战,可以集中于性质“显现”进路解释自然律的必然性。关于自然律必然性的研究停留于运用分析哲学方法,因此需要重建对自然律的“彻底解释”。从自然律“彻底解释”的角度为自然类实在论辩护,希望不在于接受先验前提,而在于接受可以获致“理解”的解释循环,由此肯定自然律的实践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商不变规律"在多个版本的教材中出现在四年级",分数的基本性质"基本出现在五年级,"比的基本性质"出现在六年级。"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这两个概念都被命名为"基本性质",而"商不变规律"在有些教材中被命名为"规律",在有些教材中则被命名为"性质",还有些教材未给出明确命名。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在自然观上的革命也像认识论一样,在逻辑上是由于引进了辩证法和实践观点后发生的。"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研究、解释自然界"克服了机械论"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研究、解释自然"的方法论缺陷;"用实践的观点解释自然"克服了机械论敌视人的自然主义缺陷,生成了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人本主义特性。本文从历史起源、思想内涵两大方面整理了马克思、恩格斯"用实践的观点解释自然"的人本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言学中的"事件域认知模型(ECM)"可较好地解释认知规律和句法构造的成因,但对于语言中的隐转喻表达往往解释不够充分或具体。中国菜肴命名庞杂,包含大量隐转喻,虽然很多学者对其命名方式、文化内涵、修辞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描述和分析,但这些论述主要局限于修辞学、翻译学等层面,未能上升到认知思维层面的研究,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中国菜肴的命名机制做深入分析则为空白。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ECM和"突显原则",兼顾"隐转喻"认知方式,建构了"事件域突显模型(ECM+)",对8大菜系里4000条菜肴名(每大菜系任选500条)进行了详细统计和定量分析,以此建立和分析中国菜肴的命名模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刘基重要著作<郁离子>书名的原有解释"所谓郁离,即文明的意思,是说如果天下之人能用其言,则可达到文明之治"入手,分析其错误及错误产生原因,导致的结果,并从<郁离子>文本出发,分析<郁离子>人物命名特点,得出命名与人物行为、命运相一致的规律,由此分析郁离子人物形象特点,把郁离子的行为、命运特点结合郁离本身的事实,从而得出郁离子应该是"郁离乃气郁而遁避"的新解释.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关于汉字性质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汉字性质问题是汉字学基本理论研究的核心 ,2 0世纪关于汉字性质的争论几经高潮而尚未得出比较一致的意见。作者则认为从汉字构形原则的角度提出 ,把汉字命名为表意体系的文字 ,是能够概括出汉字的本质特性的  相似文献   

9.
汉字性质问题是汉字学基本理论研究的核心,20世纪关于汉字性质的争论几经高潮而尚未得出比较一致的意见,作者则认为从汉字构形原则的角度提出,把汉字命名为表意体系的文字,是能够根括出汉字的本质特性的。  相似文献   

10.
蛇信仰是包括闽都在内的整个闽文化圈的重要文化内容之一,从图腾信仰的两个标志来看,其性质显然是种族信仰。与此相联系,其文化内涵则主要包含了"创生"和"避灾、兴雨"两层意象,这些都是先民对蛇神化的自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文章阐述了高性能混凝土(HPC)诞生背景及研究现状,HPC在世界各国的应用,及HPC在中国黑龙江的应用情况,同时也介绍了HPC在实际应用中施工质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
杨旭 《现代语文》2016,(4):10-13
王寅(2014)基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以"命名转喻论"对专名问题作出了统一解释。地名作为专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命名活动也遵循"命名转喻论"。文章基于"外延内涵传承说",以介休村名为例阐述了地名分类、地名转喻的外延内涵传承过程及原则,研究发现:基于喻体内涵可把地名分为特征和属性(自然、人文景观)、来源和生成(历史)、作用和功能三大类;地名转喻的外延内涵传承过程可区分为喻体为专名和喻体为通名两种;地名转喻的原则包括:地名所涉本体和喻体须满足转喻映射的某一默认类型;地名转喻过程受多种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的制约;地名转喻会受到一些文化、社会、美学原则的制约。  相似文献   

13.
以"某澨"作为地名,主要分布在从郧县到宜城的汉水中游及其支流地区,是较有楚国地域特色的地名命名方式."澨"本义在秦汉时期的地名中有短暂流传,两汉以后被泛泛地解释为水边之地或自然堤防,造成了"澨"字原始内涵的丧失.除了作为自然地理述称外,"澨"还是人类最早居住和经常有军事活动的地方,但由于使用区域的局限,它没有从纯粹的自然地理述称转变为人文地理的统称.  相似文献   

14.
自然定律本质解释大致可归纳为概念关联式解释、经验概括式解释和倾向性解释三种。倾向性解释将自然定律视为自然界中产生可观察现象的能力、倾向或趋势。该解释下的自然定律具有定律所要求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特征,并且符合定律支持反事实条件这一判定标准,因而是关于自然定律本质的一种较合理的解释。同时,在倾向性解释下的自然定律可建基于具有相似的倾向性本质的自然种类之上,二者具有相同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5.
大黄小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中国特产大黄的简史性回顾,以及大黄向世界的传播,用语音学的方法澄清了在《名医别录》中将大黄称为将军或军其实是从藏语大黄的发音可找到另一种合乎逻辑的推论解释:按照藏医对上品大黄的名称为一般音译为君木札、竣等,都可转读为"军"音,倘此推论成立,则大黄称"将军",很可能是"军"音的衍称,也是保留古代吐蕃语音遗迹的一种现象。本文"大黄在域外的名称与讹传"中论述了原因,并从大黄的植物学认定及拉丁命名以及大黄的现代实验研究两个方面论述了大黄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从“范式”的视角看质的研究之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范式"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是由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构成的整体。结合范式及其相配套的研究取径或方法,量的研究属于"实证主义"的范式,质的研究主要属于"解释主义"的范式,而"行动研究"则属于"批判理论"的范式。从研究的价值导向来看,"实证主义"及其量的研究和"解释主义"及其质的研究都可以归于"学术导向",其主要目的是"求真",了解和理解事情"是什么";而"批判理论"及其行动研究则归于"实践导向",其主要目的是"求善"、"求美",探讨并推进"应该是什么"。"定性研究"同时具有"思辨的"和"解释的"特征,"质的研究"则同时具有"解释的"和"实征的"的特征。量的研究既是"实征的",也是"实证的";而质的研究在研究的形态上是"实征的",但其哲学基础不是"实证的"。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著史极重"究天人之际",故<史记>记述各个历史时期无不注重"天"的观念.从<史记>的记述看,"天"的观念又是与时递嬗的:五帝时期的天以自然为主;夏商时期的天以宗教为主;西周的天则充溢着道德;春秋战国的天以人事为主导;秦汉之际,人们则从时势的角度来解释天.并且,在"天"的观念与时递嬗过程中,人的因素也一直在增长.  相似文献   

18.
浅谈假借     
许慎提出的"六书说"之一的假借,一直以来引起很大的争议。本文从假借的解释出发,研究其中存在的问题。综合各家的言论,谈谈对假借的性质和地位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威廉·戈尔丁的<继承者>貌似情节平淡,语言浅显,实则寓意深刻.小说里的尼安德特尔人部落珍惜生命尊重自然,"新人"部落排除异己物化敌视自然.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梳理审读两个部落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发现"生命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两个系统的自然观,这解释了"继承"的某种必然性,也蕴含着作者对待"继承"和"被继承"问题的辩证态度.书中对猿类和人类祖先"新人"的替更描写,隐喻地揭示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表达了自己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既同情尼安德特尔人的善,贬斥"新人"的恶;而细节描写则暗示了尼安德特尔人的灭亡是大势所趋,"新人"仍不失为我们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哲学角度说,命名其实是一种文化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整个文化构建的关键引领部分。落实到文学活动中,一种新的"命名"过程,其实往往也就是那一种新的文学得以生成的过程。"崇左文学"这样的一个称谓,其实是文学之外获得的——崇左建市的直接结果。一开始,这样的"一种文学",其文学价值含量自然微乎其微;但,既然有了"命名",就已摆明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希望、期待。紧随着"命名"策略,"崇左文学"已经展开了初步的构建。新兴的崇左市文化建设的需要,本地作家、批评家的努力,"崇左文学"必将获得"名副其实"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