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有个调查结论引起了人们思考:约有七成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当地属于"中下层"。前些时,中国社科院对12所高校超过20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接受调查者普遍对自身满意度不高,对自身社会经济地位评价也在降低,约有七成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当地属于"中下层"。有人说:大学生从自视为"天之骄子"到自认为属于"中下层",没有什么奇怪的。高等教育已普及化了,读个大学再平常不过。特别是如今就业形势严峻,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生活成本高,生存压力较大,也不可能刚毕业就进  相似文献   

2.
《教育》2013,(2):11
吴江在2012年12月16日《中国科学报》撰文指出:如果"中下层"的归属感仅是对自身当下社会经济地位的理性认知,当然不必过分忧虑。然而,七成大学生自认"中下层",恐怕还不仅仅止于对当下境遇的理性判断,而更多流露出对改变未来社会经济地位缺乏自信。无论是对就业的信心不足,还是对自身满意度不高,自认"中下层"的背后,与其说是对个人定位的客观理性,毋宁说或多或少暴露出大学生群体的自卑感。而这恐怕才最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3.
前几年,泰国发生了"红衫军"事件,最近一个时期在中东地区一些国家,又频繁发生因为人们集会而导致"政权更替"的事件,各路专家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我认为,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国家都是一个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结构中底层巨大的国家.这就从侧面告诉我们,底层巨大的社会是随时潜伏着社会危机的.从中国社会结构的总体看,迄今为止,最大的问题仍然是"中层欠缺",下层巨大,而下层巨大的原因就是农民、农民工聚集在社会下层.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有多达2亿6千万以上的农民工,他们在整体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并没有明显变化,我把这个现象概括成农民工"三有一无现象".所谓"三有一无"就是"有劳动能力、有巨大贡献、有生产技术、无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4.
虽然有近六成的在校大学生对未来顺利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表示有信心,但同时在回答“你在大学生活中感到最苦恼的问题是什么”时,又有近七成的学生认为是就业压力大。这是上海最近完成的一项大型社会调查显示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朋友请客吃饭,到底去不去?自己生日,要不要请同学、朋友吃饭?"带着这一问题,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新闻专业学生联合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等5所高校学生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发现,500名大学生中,近8成大学生容易为"人情"所困.(据《长江商报》报道) 学生发起的"人情花费"调查非常及时,也很有意义.它既让全社会及时了解到时下大学生们的普遍困惑,同时,也引发普遍的社会反思:近8成大学生为"人情"所困,背后的推手到底是谁?  相似文献   

6.
在就业竞争激烈的今天,哪些能力才是制胜法宝?山东建筑大学大学生就业、创业走访调查社会实践团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调查采访,得出结果认为,约六成的企业受访者在招聘时,更看重大学生学习能力、营销和实践能力等"软能力",学习成绩则是次要的,"软能力"不"硬"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软肋,,  相似文献   

7.
教育流层结构与社会阶层结构的对应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社会分层及教育分流的分析,可以找到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即大专以上教育程度者主要流入社会上层和中上层;初中、小学文化程度者主要流入社会下层或中下层;高中(含中专、技校、职高)教育程度者主要流入中层或中下层.这表明,个体在分流中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才能流入理想的社会阶层,要形成庞大的社会中间阶层,必须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8.
正超七成大学生不满高等教育10月20日至24日,国内知名媒体《羊城晚报》联合腾讯QQ平台发起了对于体制内高等教育满意度情况的问卷调查。此次调查专门定向向全国大学生Q友投放,回收3396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7.4%的受访学生对自己的大学满意或基本满意,认为能够提高自我价值。剩余52%左右的大学生觉得读大学是为了混文凭,浪费青春,根本学不到东西。对自己专业课程设置及师资力量不满意的受访人数超过五成。  相似文献   

9.
一讲到"算命",人们总是会认为这是"迷信",是反科学的,是不可信的."命"真是不可"算"的吗?这还真不能一概而论.一个人的"命",由算命先生来"算",由算命先生来预测,确实是不靠谱的.但是,一个人的"命"可以由自己来"预测",而且还非常准.道理很简单,未来是从当下开始的,看今天可以知明天,眼前的所作所为决定了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大学生总是有做不完的梦,爱情、家庭、事业、房子、汽车……但是,梦想能否成真?自己的未来到底会是个什么样呢?对此,一些大学生认为"未来"还很遥远,想了也白想;更有的大学生认为人生不可测,一切都得听天由命;还有许多大学生总是习惯于生活在"想象"当中,至于未来到底会是什么样,似乎与自己又没有关系.对未来既关切又冷漠,可以说是当下许多大学生的基本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0.
山寨文化自兴起之日就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利用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从场域、惯习、资本、阶级四个维度探讨了山寨文化兴起的原因,认为山寨文化的兴起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决定:第一,山寨文化产生于生产、传播和消费场域的新特点.第二,山寨文化的主要消费者--中下层消费者--消费惯习在传播和消费场域的作用下具有一些新特点,直接促成了山寨文化产生.第三,中下层消费者对"符号暴力"的反抗推动了山寨文化的兴盛.  相似文献   

11.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特征及成因青年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进入大学后因为环境及各种关系的改变,大学生必然会面临许多他们所不曾想象的压力和挑战。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对该校毕业班学生所做的研究表明,约有60%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心理压力,而且大部分学生对压力的处理缺乏信心。大学阶段对成年期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对整个未来社会的发展具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校教育已经由精英化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学生的整体素质、成才标准和就业方式都对大学生成才规划提出了要求.本文认为实施大学生成才规划是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的一种具有针对性且积极有效的方法,对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合格的社会劳动者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国家助学贷款是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运行中存在问题是当前市场经济法制不健全、社会信用部分失范的必然结果.要形成大学生助学贷款良性运行机制,必须建立国家、银行、高校、学生与社会"五位一体"的联合保障机制.最重要的是应尽快建立全国性的以居民身份证号码为依托的"全国大学生信用网",并以此作为建立全国性的信用机制的开端.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的持久氛围,让信用缺失者无论在何处都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此外还应大力发展学生生源所在地贷款业务.  相似文献   

1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为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而设立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为了讲好这门课,笔者依据教材内容,结合自己长期教学实践,认为将"三点一线"法运用于教学中,将"教材、学生、社会"联为一体,一线穿珠,既优化三要素,又融化贯通。使这本好教材"内化"成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使学生真正成人成才。  相似文献   

15.
现代认识论背景中的高等学校课程过分强调"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这既不能够真正适应未来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要,也不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基于人学的认识论对现代认识论的批判,肯定了实现从"国家课程"、"学校课程"走向"学生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倡导还大学生课程的话语权和选择权,使每一个大学生都成为独特的个体.  相似文献   

16.
如何提升你的薪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求职人数的激增、经济增长的放缓,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着不同以往的难题.广东研究生专场招聘会上,2万余名学生进场角逐4000个岗位,许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预期被迫一降再降.中国社会调查所最新在北京、上海、深圳、石家庄、郑州、成都、沈阳、武汉、厦门、哈尔滨、西安等地抽取一千位应届大学生进行调查显示,应届生整体就业率为百分之三十五点六,其中已就业者总体满意度为近三成八,有三成五的人认为工作一般,仅有约二成七的人表示对工作满意.  相似文献   

17.
辅导员角色定位众说纷纭,有国家文件规定的"教师兼干部"型,也有社会人士所认为的"监护人、摆渡船"型。实证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对辅导员角色的期待呈现出"期望值不高和以追求独立为角色期待的前提"两个特点。大学生对辅导员的七种期待角色类型是:搭桥者、知心朋友、管理者、不干涉内政者、规制的灵活变通者、引路人、社会信息的传播者。  相似文献   

18.
方方在<奔跑的火光>中通过主人公英芝的悲剧,揭示了当下社会女性,特别是下层女性生活所面临的窘境以及导致"英芝式"悲剧产生的原因,以期引起全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思考.贾平凹<库麦荣>中的女主人公库麦荣同样作为下层女性人物形象,而她却能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自由立场、不为外物所累、不依附于男权的现代女性意识,和英芝相比较库麦荣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对当下女性的醒世作用也更大,也更值得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行孝"成为大学生热议的话题。当今大学生如何看待"孝"文化,大学生与母亲的沟通状况如何?武昌理工学院大学生通讯社专门做了专题调查,调查发现,超7成大学生觉得自己没有尽到孝心,只有39.8%的大学生通过实际行动行孝,约35%的大学生认为与父母沟通时存在障碍,其中5.5%的大学生表示从不与父母交流。  相似文献   

20.
在农村学校,由于一些学生的父母和亲友自己在校期间失去了很多的学习机会,在工作中又没有得到机会深造,所以,一心想让自己的孩子"争口气",结果给孩子施加不恰当的压力.如部分学生家长或亲友常常给学生灌输一些诸如学习是为了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升官发财的思想,还有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急了就骂,甚至有时还出手打孩子.有的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过分偏爱,使这部分学生不自觉地认为,只要学习好,成绩优,其他一切都无所谓.这部分学生抱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古训不放,对集体的兴衰和他人的冷暖毫无挂念,将来走上社会后也难有大的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