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新作文》2006,(2)
1故事播讲站唐代诗人贾岛,一日骑驴上京城,路上为诗句中的一个字在苦吟。这两句诗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用“推”好还是用“敲”好,他拿不定主意,便在驴上用手比画。沉吟之间,撞上韩愈出行的马队。韩愈听说后,立马良久,劝贾岛用“敲”字。所以后人写作文要锤炼语句,都说:“推敲推敲。”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以说是炼字的典范。没有艰苦的付出就没有震烁千古的华章!大凡成功的作文都拥有美丽非凡的语言。没有熟练驾驭语言的能力想写出出彩的文章是很难的。作文语言不仅要准确、简练,更要诗意、鲜活、灵动。缺乏文采的文…  相似文献   

2.
《刘公嘉话》记载:贾岛首次进京赶考,一天在驴上作了这样的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想用“推”这个字。又想用“敲”这个字。反复思虑一直没有确定下来,于是在驴上吟咏起来,并不断地作手势比划着。走着走着,恰巧遇上了当时吏部任上的京兆尹大文学家韩愈。在韩愈面前,贾岛如实将驴上作诗的经过进行了详细的陈述。  相似文献   

3.
《推敲》是一篇介绍诗人贾岛如何仔细斟酌诗句的一个动人故事。“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是贾岛写的《题李凝幽居》中的一句话 ,他为用推字还是敲字反复琢磨 ,连骑毛驴走路时也在做推门敲门的动作 ,以至于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 ,他就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韩愈 ,韩愈认为用敲字好 ,贾岛遂改为敲字。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所描绘的意境 ,感悟推敲两字到底哪一字更为妥贴 ,这是教学中的重难点。有位老师巧妙地把辩论赛引进了课堂中 ,她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师 :贾岛遇到了韩愈 ,他是如何把事情经过告诉韩愈的?谁愿意做贾岛上台表演?(学生顿时脸…  相似文献   

4.
《苕溪渔隐丛话》记载:“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这就是广为流传的“推敲”的典故。贾岛一字不肯放过的“推敲”精神也历来为人们传为佳话。但它很容易让人理解成,只要在文字上反复斟酌,认真推敲就能写出好诗。其实,这实在是一种误解。所谓炼  相似文献   

5.
一字师     
唐朝诗人贾岛在驴上得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第二句究竟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正拿不定主意时,巧遇文学家韩愈,韩愈告诉他,用“敲”字好。因为“鸟宿池边树”是静景,“敲”则静  相似文献   

6.
唐代僧人齐己曾在《早梅》中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一听颇觉不妥,提议将“数”字改为“一”字,于是,郑谷便成了齐己的“一字之师”。传蜕贾岛在长安跨驴背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炼“推”“敲”字不决,误冲京兆尹韩愈车骑.韩为他拟定“敲”字,于是便有了“推敲”的说法。唐代诗人卢延让自述写诗的苦楚: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相似文献   

7.
“推敲”这个词妇孺皆知,关于“推敲”的一段文坛佳话大家也是耳熟能详。《隋唐嘉话》《唐诗纪事》《诗话总龟》《苕溪渔隐丛话》等都有记载。其中北宋阮阅《诗话总龟》最为生动详尽。“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字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贾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说:“‘敲”字佳。’  相似文献   

8.
大家都学过古典文学,应该知道“推敲”这两个字的来历。相传唐代诗人贾岛,骑驴赋诗,吟得“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之句。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上作推敲之势,不觉冲撞京尹韩愈。愈询其故,岛具言所以。韩立马良久思之,  相似文献   

9.
古代诗人做诗十分讲究动词的选用。韩愈在长安做官,外出巡视时,半路上仪仗队被一僧人冲撞。那位僧人在驴背上伸手做出推敲的样子,神情专注。他就是著名诗人贾岛。因为作了一首诗,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句中,动词不知用“推”好还是用“敲”好,他想了很久,想得出了神,以  相似文献   

10.
《推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中根据"推敲"这段佳话改编的课文,写了唐朝著名诗人贾岛和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推""敲"二字的故事。《推敲》教学除了让学生们了解这个故事,感悟贾岛这个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联系文本,品悟诗中"推""敲"二字的秘妙之处,明晰"推敲"语言文字的方法,结合积累词语提升学生"推敲"语言文字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文字上的功夫不单是整字整音,语法修辞,还常常要考虑在特定环境中的特殊用字。这种特定的环境也只有在反复咀嚼中才能品辨出它的佳味。唐朝的贾岛骑驴赋诗,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后,发现“推”不及“敲”,又感到“推”字有它的妙处。迟疑不决时,碰到诗家高手韩愈。韩愈未加多少思索,便判定:“敲字佳矣!”从此之后,《题李凝幽居》诗一“敲”定音,似乎再无争论之处了,而且“推敲”二字成为文字斟酌的佳话,传诵  相似文献   

12.
吴健 《山东教育》2005,(31):31-33
亲爱的同学们,这个学期就要和我们说再见了。在这个学期中,我们又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增长了许多新本领。今天就让我们尽情地表现自己的才能,相信你一定会成功!边听边记认真听老师读短文,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我们平时写文章,常讲要很好地思考。关于“推敲”这两个字,还有一个故事哩!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传说,有一天,他骑在驴上,边走边思索,终于在头脑里形成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可他又觉得“推”字可以换成“敲”字,但又拿不定主意,究竟用哪个好呢?贾岛抬起手来,一边做“推”和“敲”的姿势,一边继续琢磨着。这时,正巧…  相似文献   

13.
徐军 《中学教研》2002,(12):30-31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唐代诗人贾岛所写的名句,相传贾岛写诗时对用“敲”还是用“推”字好犹豫不定,骑在马上反复思考,正撞上了大诗人韩愈的马车,韩愈问清情况后,认为还是“敲”好,因为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今年二期发表了《推敲辨》。该文认为“‘仔细推敲’、‘认真推敲’、‘深入推敲’前面的表程度的副词都应删去”。“推敲”一词是由贾岛在“推”“敲”二字间犹豫不决,“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而来的。贾岛的推敲只表示出动作在量上的多次重复,《辞源》、《辞海》等辞书正是据此将其解释为对字句的“反复琢磨”。因此,用“仔细”、“认真”、“深入”等形容词来修饰“推敲”是要求人们对字句的斟酌不仅要在量上不厌其烦,更重要的是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不要把反复琢磨变为简单重复。这种用法并不少见,老舍的  相似文献   

15.
一、不必推敲“韩愈在月夜里听贾岛吟诗 ,有‘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两句 ,劝他把‘推’改成‘敲’……古今人都赞赏‘敲’比‘推’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区别 ,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区别。‘推’虽然鲁莽点 ,但是他表示孤僧步月归寺 ,门原是他自己掩的 ,于今的他“推” ,足见庙里只有他一个和尚……所以我很怀疑韩愈修改的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赞的那么妥当。”这段文字引自高中《语文》〈试验本〉第二册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中。“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一联中 ,究竟是“推”门好 ,还是“敲”门好 ?韩愈说“敲”门好 ,好在哪里 ,韩愈…  相似文献   

16.
杜雪珍 《小学生》2013,(11):32-32
相传我国唐代"苦吟诗人"贾岛有一次去长安城郊外拜访朋友李凝未遇到,留下了一首诗《题李凝幽居》。其中有这样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后来,他又想把"推"字改成"敲"字,正琢磨不定时,撞上迎面而来的韩愈的马车。韩愈问明情况后,不但没有责怪,反而帮他斟酌起字句来。韩愈指点他用"敲"好,并说了"敲"字好的理由。这就是"推敲"的由来。据说,俄国托尔斯泰写的《战争与  相似文献   

17.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对千古流行的"推敲"典故中选择"敲"字提出了质疑。不管是韩愈还是朱光潜,都给贾岛的这首诗下了"推无声而敲有声"和"推无人而敲有人"这两个预设的前提,抛开我们的思维定式,这两个前提都可以推翻。去掉思维的定势,似乎"推"更符合诗歌的意境。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中被奉为一字之师的佳说甚多,其中较为后人熟悉的当推唐代行吟诗人贾岛为“鸟宿池边树,僧 月下门。”诗句中用“推”、“敲”字,贾岛遂拜韩愈为一字之师,传为佳话。同时被后人崇为炼字炼意的绝好佐证而广泛传颂。其中影响较大的便是朱光潜先生的炼字炼意说,其文为《咬文嚼字》,但笔者读后沉思良久,掩卷之时,发现用“推”字还是用“敲”字,孰好孰坏应从作诗的主体韩愈与贾岛身上寻根溯源,较为恰当:一、贾岛何以对“推”、“敲”二字诿决不下呢?从表面上看好像诗人在苦吟于用“推”还是用“敲”的字的选择上,在其恰当与…  相似文献   

19.
教材简析《推敲》选自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苏教版)。课文主要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为了斟酌诗句中的一个字,不知不觉撞进韩愈的仪仗队,当韩愈弄清真相后,与之一起思考,最后决定改“推”字为“敲”字的故事。故事情节动人,生动地再现了贾岛苦苦吟咏、颇费推敲的诗人形象。教学此文,可以凭借教材,让学生亲历“推敲”的过程,在探究、发现中建构新的认识、创造新的意义。设计理念新课程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发展智慧、建构人格、提升精神、丰富情感与学习生活的一种资源。“用教材教”就是把教材作为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相似文献   

20.
新版高中语义第二册所选的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鼓”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