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按照柏拉图的理念,教育在于灵魂的转向。教育要使人的灵魂,从我们的眼睛看到的感觉世界,进入一个用灵魂的眼睛才能看到的至善至美的理念世界。否则,沉迷于感觉世界的人,就像习惯于在洞穴中生活的囚徒一样,走到洞穴上面的世界,反而觉得是痛苦的,仍然想逃回到洞穴中去。教育家是走出洞穴的人,要把洞穴里的囚徒解救出来,使他们的灵魂看到善。当下,我们应该建立这样的教育理念:“人”与“民主”,“人”与“民主”就是这个时代的善。  相似文献   

2.
按照柏拉图的理念,教育在于灵魂的转向。教育要使人的灵魂,从我们的眼睛看到的感觉世界,进入一个用灵魂的眼睛才能看到的至善至美的理念世界。否则,沉迷于感觉世界的人,就像习惯于在洞穴中生活的囚徒一样,走到洞穴上面的世界,反而觉得是痛苦的,仍然想逃回到洞穴中去。教育家是走出洞穴的人,要把洞穴里的囚徒解救出来,使他们的灵魂看到善。当下,我们应该建立这样的教育理念:"人"与"民主","人"与"民主"就是这个时代的善。  相似文献   

3.
在柏拉图的洞穴譬喻中存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是感官世界,另一个是理念世界。教育在于灵魂的转向,进而使洞穴中的囚徒得以解放,将人从可见的感官世界引向一个至善的理智世界。人类灵魂的转向依赖教育,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等都是走出洞穴的人。在当代,他们与智慧一道在大学里"繁衍生息",作为学者团体的大学能够也必须承担起"解放囚徒"的重任。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的“洞穴理论”描述的是只能看到“影子”而看不到真相的囚徒走出洞穴后看到美好景象的故事。他意在说明:于现实世界生活的人,由于缺乏哲学式的思考,只凭借狭隘的感官去认识整个世界是不可靠的。这一理论之中的“影子”“囚徒”“挣脱锁链之人”在现实世界中都有其特定含义。而这一理论所体现出来的敏于观察、敢于直面痛苦和哲学王的思想是其真正目的。“洞穴理论”在述说自身的同时,也充分展示出“理念论”的认识论、本体论、目的论意义。在当今社会,“洞穴理论”所蕴含的人性问题、真理问题及其教育意义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5.
在洞穴比喻中,被解放囚徒在看到外面的世界之后,再次回到了洞穴中。是什么原因促使被解放囚徒再次回到洞穴中呢?本文试图分析柏拉图对这一问题所给出的答案,从而揭示其关于"善"的理念论的前后矛盾性。  相似文献   

6.
柏拉图“洞穴喻”形象地说明了世界有可感领域和可知领域两个部分。可感领域是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可知领域是“善的理念”的世界。柏拉图“洞穴喻”的伦理内涵表现在:要达到对“善的理念”的把握,灵魂要发生一系列转向,最终回到它的本真状态。柏拉图“洞穴喻”给我们的伦理启示:真正能够达到对理念把握的人是很少的,这不仅需要伟大的心灵智慧,更需要承担人类责任的巨大勇气。  相似文献   

7.
一次成功的意义建构——从一次篮球比赛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都知道,教育的本质是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借苏格拉底之口,通过"洞穴中的囚徒"这个著名的比喻说出了教育的真正含义,那就是把人,把人的灵魂、精神引向真理世界.  相似文献   

8.
《理想国》是柏拉图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书中作者通过三个著名的隐喻阐明了他精心设计的宏大的教育体系:“太阳”喻阐明了教育的终极目的,即认识并拥有最高的“善的理念”;“线段”喻阐明了教育的形而上学前提,即灵魂认识最高的“善的理念”的可能性;“洞穴”喻阐明了教育的艰辛历程,即灵魂完成转向并不断向上,追求最高的“善的理念”的过程。而且,正是这些美妙的隐喻使我们领略了柏拉图教育思想特有的理想情怀与人本精神。  相似文献   

9.
与人性的契合,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人类不懈追求的教育理想。人性是“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而“意义世界”则是基于人“超越性”维度的“合真”“合善”“合美”的精神世界,彰显了人之于动物的独特性。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安身立命之本在于“使人作为人成为人”,它以“真”为基础,以“善”为宗旨,以“美”为鹄的,是受教育者建构自我意义世界的必然途径和可能方式。在“对人的依赖”和“对物的依赖”为基础的社会中,教育的意义探寻功能被遮蔽了。为使人摆脱工具性的存在状态,实现受教育者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应在教育实践中消解“物化思维”,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而通过对受教育者适应性的尊重与超越性的激发,不断完善教育对人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我们眼睛所看到的模样吗?不不不,眼睛能看到的只是“宏观”世界,还有肉眼没法看到的“微观”世界呢。通过显微镜的帮助,我们就能看到这个奇妙的“小世界”。  相似文献   

11.
尽管所有的学问最终都通向自由,也就是人的解放(佛教叫“解脱”),但惟有道德才是最直接的途径。道德也是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因为道德所关涉的是人的灵魂之中最深沉的部分。那么,德育就可以理解为“解放教育学”。然而,现在作为一个学科的德育,基本上只在学校里说话,也只在德性上说话,并且把德性狭隘化了,这样,学校德育工作就成了一个以否定规定的过程。德性与智慧是人类全部文化的精髓,共同形成人类的伟大观念。德育应该用人类的全部文化培养完整的人的德性与智慧。  相似文献   

12.
传统"道德"概念的历史演变对学校德育的现代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的“道德”乃是“道”与“德”两个词的缀合,“道”、“德”具有丰富的层次性和深刻的内涵,实质上是一种涵括自然、社会与人生的多层面、多维度的动态生存方式。这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1.树立多维“道德”观;2.构建开放式、多层次的德育课程体系;3.建立内涵丰富、多层次的道德教育内容体系;4.强调道德教育中个体的动态参与性。  相似文献   

13.
论道德教育中反道德现象的发生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德育本是培养道德的场所,是以建设道德的人与道德的生活为主要目标的,但是自身却常陷入反道德的泥潭之中,比如,价值强迫、道德灌输等等。这些反道德现象,不但无法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反而形成了对学生的控制。本文试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视角来分析这些反道德现象的发生机制,期望能够促进问题的解决,从而使学校德育重新回归德性。  相似文献   

14.
学校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并不必然导致道德教育的高效。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仍然需要对一些问题作出回答:生活世界中的道德是应如何生活还是事实上如何生活;基本的道德认识是把道德看成是道德德性还是权利;“做人”的道德规范是否完善。在现代性条件下,学校道德教育应当关切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关切道德规范背后的道德权利教育;关切“做人”的道德规范的教育。这些问题不解决,学校道德教育即便回归生活世界也无法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15.
加强校园道德建设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校道德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而校园道德建设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客观基础。校园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师德建设、公德建设、美德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强校园人的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规范道德行为,优化校园环境,调动各方力量,齐抓共管,加强校园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6.
The actual effect is a big problem in current school moral education. By analyzing the problems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current school moral education,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reason is that, for a long time, the meaning of morality has been dissimilated, and moral education is considered as a kind of knowledge input and neglecting it is the life-style of human beings. By exploring the meaning of morality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author fully affirmed the rich life connotation both in the dynamic conversion between Tao and virtue and in the Taoist saying “Great virtue is growth”. In the article,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nowadays, we should reconsider and understand the moral connotation i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xplain the traditional morals in a modern way.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construct a new moral education system such as a “life-practice” model.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2005 (5)  相似文献   

17.
高等学校要想落实“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就必须用“以德治国”的思想搞好以德治校。以德治校,其基本途径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加强学生德育工作,不断提高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学校德育发展呈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表现出三次主要的转型,即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政治服务"转向"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再转向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德育价值取向历经三次转型,将人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我国系统的德育理念和遵循体系,这离不开传统文化基因的滋育、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领袖人物的时代指引。新时代我国学校德育的转型,就是要积极回应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德"与树"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9.
阐明当前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主要弊端;论述道德教育是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品德的主要外部条件和重要手段,道德修养是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品德的关键和归宿;论证外部教育和自身修养的有机结合是有效的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20.
开放教育条件下德育工作机制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开放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决定了开放教育条件下德育工作具有对象的广泛性、内容的层次性、手段的综合性、形式的社会性等特点。办学主体要以德治校 ,广大教师要以德从教 ,学习者要以德修身 ,通过学习支持服务、开展社团活动、建立道德评价、加强道德实践和网上道德教育等措施 ,构建开放教育条件下的德育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