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将相和》(六年制十一册21课),讲了“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和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教学本文,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抓住文中“骗”、“逼”、“避”三个字,来突出人物性格特点,帮助学生巩固相应的训练项目,全面理解课文内容。一、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突出以“骗”应“骗”“完璧归赵”这则故事,首先揭示了秦国自恃国力强大,设下骗局,说用十五个城换取赵国的“和氏璧”。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通过人物言行,认识人物特点的读书方法。   2.用“为了……”、“只好”及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式练习说话。   3.了解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并学习这种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品质特点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将相和》中的“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知道了蔺相如凭着他的机智勇敢,既做到了完璧归赵,又使秦国没有借口进攻赵国。为什么过了几年…  相似文献   

3.
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人们都把注意力放在蔺相如与廉颇身上,对这两个人物作这样那样的分析评价。这当然是不错的。但是有一个人物也应予以重视,他,就是宦者令缪贤。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缪贤虽然是一个次要人物,着墨不多,却不可或缺。第一,是缪贤的荐才,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组成。三个故事各自独立又紧密联系,三个故事都有头有尾结构完整。就“完璧归赵”说,故事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以分别概括为“秦王以城易璧,赵王一筹莫展”,“缪贤举荐人才,相如奉璧…  相似文献   

4.
师:谁来说说《将相和》这篇课文写了几个故事?其中第一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生:课文讲了3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第一个故事的起因是秦王企图骗璧,结果是蔺相如用智慧完璧归赵.……  相似文献   

5.
师:谁来说说《将相和》这篇课文写了几个故事?其中第一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生:课文讲了3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第一个故事的起因是秦王企图骗璧,结果是蔺相如用智慧完璧归赵.……  相似文献   

6.
师:谁来说说《将相和》这篇课文写了几个故事?其中第一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生:课文讲了3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第一个故事的起因是秦王企图骗璧,结果是蔺相如用智慧完璧归赵。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1课《将相和》。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阅读后两个故事,看你们有那些问题需要解决。 (学生默读课文) 生:我想知道两个故事的前因和后果是什么?课文各部分又是怎样联系的? 生:我想知道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赵两国到底谁胜了?谁最有功? 生:蔺相如躲避廉颇,他心里是怎样想的?廉颇后来为…  相似文献   

7.
《将相和》(九册)讲了“完璧归赵”“渑池全”“负荊请罪”三个故事,它们各有中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教学中,可重点讲解第一个故事,学生自学第二、三个故事,最后再来总结全文。采用这种“举一反三”的方法,既可减少教学时间,又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默读第一段,在情节  相似文献   

8.
师:《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组成的。哪个故事写得最详尽?哪个故事写得最简略?  相似文献   

9.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七十列传之一,成功地刻画了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历史人物。本文就蔺相如形象的刻画进行粗浅的分析。一、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蔺相如的一生行事极多,不可能一一罗列,只能选择最典型的事例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司马迁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典型故事。仅仅通过这三个典型故事,就已经把蔺相如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使他的“智”和“勇”跃然纸上。在“完璧归赵”这一情节中,蔺相如首先有审时度势之智,“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  相似文献   

10.
《将相和》是一篇好教材,它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字词语句及篇章的知识,而且能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我是这样教的: 围绕课文重点讲。“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是围绕秦、赵之间的矛盾写的。教学这一段时,我提出了五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秦、赵两国之间为什么发生矛盾?(事出有因,故事是从“和氏璧”引发出来的)2.秦、赵两国间发生了什么矛盾?(秦国巧取豪夺,赵国不忍割爱)3.谁能解决秦、赵两国之间  相似文献   

11.
<将相和>一文篇幅较长,三个故事的处理不能平均用力.可以以重点段"完璧归赵"为主,我遵循扶学指导,并渗透一定的学习方法或思路,然后发挥群体优势,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自学后两个故事,做到长文短讲,省时高效地突破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因此,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就成了本文教学的重点、难点.  相似文献   

12.
评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必须要突出这一重点:班老师在这一识字教学片断中,从整体感知入手,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利用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春暖花开”的意思;学  相似文献   

13.
案例“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这两个故事着力刻画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赞扬了他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为了引导学生真正深刻体会蔺相如的这一精神,我这样处理教材: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的内在联系,再精读前面两个小故事,深入理解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精神。以下是我课堂上的一段教学实录———师:同学们,老师曾经布置大家认真阅读“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这两个小故事,看看文中几次出现“只好”一词,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  相似文献   

14.
《将相和》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领会和学习这一写作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本着把语文课上  相似文献   

15.
《将相和》一文篇幅较长,三个故事的处理不能平均用力。可以以重点段“完璧归赵”为主,我遵循扶学指导,并渗透一定的学习方法或思路,然后发挥群体优势,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自学后两个故事,做到长文短讲,省时高效地突破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因此,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就成了本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一、扶学。细读“完璧…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三年级习作片段训练:抓住特点写人物外貌.[教学目标]1.体会描绘脸部特点的基本方法.2.初步感受“画脸”要有一定的顺序.3.感受习作并不难,增强习作的兴趣和自信心.[教学过程]环节一:动画激趣,感受特点师:今天是咱们第一次见面,老师给大家带了份见面礼.(出示10秒《熊出没》中“光头强”的动画视频,画面定格到面部特写上.)  相似文献   

17.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导入新课的一个重要环节。于调同志说:“语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上,一石激起千层浪。”揭示课题这一环是语文课的第一锤,这千层浪正是孩子的情波。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好这第一锤呢?①刊议精境洁。“兴趣和爱好是极大的动力。”开篇时巧用幻灯、音响、图片演示等方式,创造渲染气氛,可使儿童耳目一新,迅速进入情境。如讲《少年闰土》一文时,可先用投影仪投影。画面上“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刺殖的少年……”这诗一般恬静的画面恍若真实,深深地印人学生的脑海,…  相似文献   

18.
《将相和》     
[重点点击]《将相和》一文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的内在联系是什么?[解决方案]《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它们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彼此紧密联系。“完璧归赵”的结果是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这是他在“渑池之会”后晋升为上卿的前提;而蔺相如晋升为上卿,是将相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将相之间的矛盾,才有了解决矛盾的“负荆请罪”。[疑点揭秘]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解决方案]本文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区分和运用“飘”和“漂”二字。 2.学习利用重点词语串讲故事,培养学生讲故事的兴趣。  相似文献   

20.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放三段录像,抓三个句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抓“句一”。[放录像①:黄土高原及黄河流域森林茂密,草原一碧千里,黄河水清澈见底的优美画面。](1)放录像的同时,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描绘黄河早期的情况。(2)学生阅读与录像吻合的段落(第三自然段),初步对该段的内容有所理解。(3)引出“句一”: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2.抓“句二”。[放录像②:黄河凶猛暴烈,肆无忌惮地侵吞人民生命财产的画面。](1)引出“句二”: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提问:黄河为何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得凶猛暴烈,成了中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