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作文一直是令学生头疼的一件事。究其原因,学生多是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因为在他们的心里,总有一种情结,作文就是写名人,写大事,写崇高,写大气。可是,学生的人生经历少,分析问题的能力低,且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让他们来写呢?叶圣陶说过,作文即生活,作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所以,我觉得要想写好作文,就必须让学生把眼光放低,形成一种意识,只要有生活,就一定有作文;生活本身千姿百态,作文必定丰富多彩;我  相似文献   

2.
曹文轩:有很多学生说:"我的作文写不好,主要是不知道写什么!"作文,究竟应该写什么呢?很简单,作文就是要让生活在你的笔下开出一朵朵小花。有的学生又说:"我的生活中就没觉得有什么值得写的东西啊!难道是我没有生活?"你怎么能说你没有生活呢?你吃饭吗?你睡觉吗?你看见过冬天天空下缓缓飞过的鸦群吗?你见过下雨前的蚂蚁在匆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习作教学过程,老师讲得多、深、透,等老师作文指导结束,学生已失去作文的兴趣。我觉得应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相似文献   

4.
一、激发表达欲望,让学生有话想写 作文教学难,首先难在学生没有原始的,基本的想它、爱它的欲望、冲动和兴趣;其次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觉得没有什么可写。所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显得尤为重要。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5.
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反映,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常听有的学生说:“我就怕作文,一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写。”还有的学生说:“我真不知道该写什么,从何写起。”有的学生虽然交上了作文,但仔细一看,刚开个头,敷衍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空泛笼统,不知所云。针对这些情况,我觉得小学作文教学应从生活中多汲取素材,让习作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相似文献   

6.
一、指导学生写自己的生活与实践 四年级学生写作文,许多同学都觉得没什么可写,所以,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是重要的一环。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自参加实践,从而丰富学生的生活,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写作时,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如指导写《第一次割稻》作文时,我采用了先做后写的方法,先让学生回家帮父母割稻,那时正赶上收割季节,学生们都到田里帮忙,有了劳动实践,上作文课时他们就有话可写了。  相似文献   

7.
一、指导学生写自己的生活与实践 四年级学生写作文,许多同学都觉得没什么可写,所以,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是重要的一环。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自参加实践,从而丰富学生的生活,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写作时,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如指导写《第一次割稻》作文时,我采用了先做后写的方法,先让学生回家帮父母割稻,那时正赶上收割季节,学生们都到田里帮忙,有了劳动实践,上作文课时他们就有话可写了。  相似文献   

8.
陈菊 《教育艺术》2010,(3):50-51
怎样让五年级的学生喜欢作文、会写作文呢?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没有什么纯粹的捷径和诀窍。小学作文教学,首先必须树立“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外延相等”的观念,用生活的理念指导小学作文教学,将作文教学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学生的生命活动之中,使学生乐写、会写、善写,使习作折射生活,具有时代气息、充满灵性。以下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9.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之一。但说起写作文,学生们觉得头疼,很多老师也感到作文教学是一大难点、尤其对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感到困惑。有的老师不无感慨地说:“孩子小,他们没有什么生活阅历(尤其是农村孩子见识少),就是想说也表达不出来。”其实孩子们虽小,但他们的生活和内心世界都是丰富多彩的.所以教师首先要从培养兴趣入手.让他们在起步阶段就能喜欢作文.快乐轻松地去写作文。  相似文献   

10.
小学生作文要想做到兴趣浓厚,做到表达学生内心想说的话,真正做到真情实感,仅凭课本中的几次作文练习和每周一节作文课上的写作技巧的指导,是很难达到新课标对作文的这一要求的。要想学生乐于作文,并在学习写作中学会生活和做人,我以为教师应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材料,根据学生发现的具体写作材料来进行写作指导。一、观察,材料在生活的感受中寻学生不喜欢作文,最大的原因是他们觉得没有材料可写。在书上看到别人写什么,自己也就跟着写什么。没有自己的材料,写起作文来就只能是人家怎么写自己也就跟着怎么编。作文缺乏真实的情感,语言…  相似文献   

11.
张巧敏 《宁夏教育》2013,(10):45-46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许多学生一见作文就头痛,觉得作文难写,不会写,无话可说。这些充分说明了小学生对作文有一种畏惧心理,究其原因,不外乎生活经验不足,课外书籍阅读少,观察事物不深入等原因。捷克诗人塞弗尔特曾说道:“我为能感到自由而写作。一写作是因为感到自由,感到欢乐。”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以下几个方面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自由快乐中体验写作的乐趣,从而不断提高写作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应注重仿写颍上县新庙职高黄家兴在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中我觉得指导学生仿写,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怎样指导学生仿写呢?回答是仿写必须从实际出发。有不少学生,如让他们从周围常见的事物中选一种来写,但他们往往会觉得无从写起。甚至,会抓耳挠腮,...  相似文献   

13.
感动童言     
林莉 《教育文汇》2006,(8):38-38
那天,我照例批改学生的作文。那是篇老题材的作文,写老师的。为了让学生们写出童真、童趣,写出新意,我大胆放手,让他们想写谁就写谁,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习作交上来了,很多学生是写我的,且满是溢美之词:什么上课灵活,语言幽默,关心学生……我长长地舒了口气,看来,心血没有白费。生活上,我对他们嘘寒问暖,关怀备  相似文献   

14.
很多中小学生怕写作文,写的作文往往思维雷同、感情空泛、风格单调、词汇贫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生活产生隔膜,觉得没有什么可写,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进入不了他们的作文视野。因此,架起生活与作文的桥梁,引导、训练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素材、提炼主题、丰富语言,逐步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遣词造句作文的能力,是一个语文教师不可等闲视之的大事。笔者认为,让学生架起生活和作文的桥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并将观察所得形诸笔墨。茅盾在《创作的准备》中指出:“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  相似文献   

15.
罗伯特·艾文斯认为"只要学生把写作看成是一种'自我放纵',不受什么条条框框限制,看到什么就写什么,熟练地掌握写作技巧就不是什么难事。"小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作文教学中要解放对他们的束缚,让他们自主观察、思维、表达,实现作文个性化。  相似文献   

16.
一、作文前充分酝酿。激发起学生写作的期待心理 (一)发现生活 生活是平凡的.也是美丽的。如罗梭所说,生活并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很多学生觉得生活总是一天天地重复.没有什么值得写的题材。老师在平常和学生一起时.应随时注意留心学生生活中有意义的题材.并随时点拨.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只要你用心去思考、观察.用心去记录,都是很好的作文题材。  相似文献   

17.
提到作文,如果班里有不少学生说“没什么内容可写”“不懂从何下手”,那么这就需要教师深刻反思了。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观察生活。当作文成为闭门造车的“应试作文”“教室作文”时,学生视野狭窄,自然写不好作文。只有让学生热爱生活,写“生活作文”,才能真正让他们爱上作文,写好作文。  相似文献   

18.
很多学生害怕作文,提到作文就觉得无话可说,总有畏难的情绪。想让学生写好作文,就必须让他们先克服这种畏惧情绪。只有充分调动他们的写作情感,才能让学生写出富有激情、富有生命力的文字。作文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教学的人文性、情感性的特征,做到教学过程情感化,使学生融情于文字,抒情于笔端。那么,作文教学中该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呢?根据我个人的实际教学情况,我认为可采取以下几种做法。  相似文献   

19.
从作文本身来说.它是一种很强的个人化活动。因为作文的过程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和思考.是学生生活和情感的记录。学生在写作中,体验到了什么,就会写什么:没有生活和情感体验,就写不出作文。即便是写出了作文.也不会表达真情实感。学生作文的模式化、生编硬造现象.其实都是因为没有体验所致。  相似文献   

20.
霍三振 《考试周刊》2012,(11):42-42
一谈起作文,学生怕,老师也怕:学生怕写,老师怕教。有很多同学感叹:“作文难,难于上青天!”难在哪里呢?一是不知写什么.二是不知怎么写。写作文果真如此痛苦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我觉得作文教学应着力于使学生乐于表达,从而改变学生苦不堪言的作文状况。那到底怎么样才能让学生爱上写作文呢?我归纳了以下几点心得,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