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阐述分析了我省岩溶水资源系统的结构特征、岩溶泉水时段流量变化趋势与泉域地下水补给的分布范围与补给形式特点,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省岩溶泉水流量开始大幅度衰减,特别是90年代,泉水流量降到最低。泉域水资源主要接受碳酸盐岩、灰岩裸露区大气降水的直接入渗补给与河川径流水的渗漏补给。  相似文献   

2.
油蒿群落生物结皮对降水入渗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EC-5土壤水分传感器,监测油蒿群落固定沙地上生物结皮覆盖完好(BSC)和去除生物结皮(NBSC)情况下不同深度土层对不同降水事件的响应及整个雨季的土壤水分特征.研究结果如下:无论降水量大小,相同深度BSC的响应时间均显著大于NBSC;在同一降水事件中,BSC的初始入渗系数和平均入渗系数均显著低于NBSC;在小降水事件时,这种阻碍作用表现得更为明显.油蒿的吸收根主要分布在40 cm以上土层中,而生物结皮的发育对小于20 mm的降水事件具有较强的阻碍作用;在研究区降水事件以小于20 mm降水为主的情况下,导致40 cm以内土壤水分恶化,久之将导致固定沙地油蒿群落的衰退;研究区降水格局的改变将对土壤水分及植被演替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某地地下水取样分析,发现该地地下水中硝酸盐含量普遍较高,在对比地下水化学类型后,认为硝酸盐含量高与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时带入的有机物有关,当地使用地下水时应经过处理再饮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降水入渗法计算了辽西走库花岗岩区裂隙水天然补给资源量;采用平均布井法计算了可开采资源量,并对可开采资源量进行了保证程度评价,对同类型地下水区资源量计算和评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由于城市化发展程度加深,使城市土壤水分入渗情况发生变化。因此提出在城市有限空间下,研究植物景观设计对承德市土壤水分入渗情况的影响。首先,利用室内实验模式的方法,对土壤质地和城市下垫面景观结构进行人工模拟,设定不同土壤质地与不同景观结构等条件,研究以上条件与土壤降水入渗的关系。其次,在相同降雨量和降雨历时的条件下,分别利用3种不同质地土壤和不透水斑块的4个因素,获知降水产流量的情况下,计算降水后入渗率。实验结果显示,土壤入渗率随着不同景观结构及不同土壤质地的变化而变化,在土壤颗粒直径增大过程中,对入渗率影响程度大的因素逐渐转变为土壤质地。  相似文献   

6.
杨家坦 《资源科学》1989,11(3):13-21
1.降水量及其时空分布规律 降水量不但具有直接产生效益作用,而且是河川径流量和地下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来源。 根据全省近千个雨量站实测资料计算,全省多年同步期平均年降水总量2023亿m~3,折算平均降水深1667mm。从全国降水分布来看,本省属于多雨区,降水量资源是得天独厚的。降水补给河川径流系数为0.577,降水补给地表径流系数为0.428,降水下渗补给地下径流系数为0.149。  相似文献   

7.
补偿疏干法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鄂尔多斯悖牛川煤化工基地的供水水源地储存量的计算,作为水源地枯水年份可开采量,丰水期通过地表水入渗补给地下水,把枯水期借用的储存量补偿回来。用补偿疏干和以丰补欠方法论证了水源地地下水开采量是有补给保证的。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岔巴沟流域降水氢氧同位素特征及水汽来源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降水是流域水循环中重要的输入因子,对其同位素组分的研究有助于确定流域水体间的水力联系,还可反映流域综合自然地理及气象气候信息;结合地表水、土壤水及地下水同位素组分变化,可以确定降水入渗及产汇流过程、地下水补给及更新能力,进而为完整的水循环机理研究提供依据。结合水文气象观测,本文分析了黄土高原典型丘陵沟壑区岔巴沟流域2004年~2005年月降水以及曹坪西沟实验流域次降水环境同位素组分雨量效应、高程效应、季节变化、δD与δ18O间的关系等,并对不同时空尺度上大气降水线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不同年份及雨季前后,降水的水汽来源不同且经历蒸发过程差异较大;同时发现大气降水线中斜率与氘盈余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9.74×S-d=69.3,即虽然不同年份大气降水线存在差异,但两者存在相对稳定的线性关系,该关系可能与水汽来源之外的某种固定的综合自然地理特征有关,也为获得可靠的分析结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齐齐哈尔市地下水划分为第四系孔隙潜水、第四系孔隙承压水两个含水岩组,第四系孔隙潜水主要是大气降水垂直渗入补给等,以蒸发、侧向径流排泄等。承压水的补给为上部潜水的越流补给,地下径流补给,主要排泄方式是以侧向径流的形式向邻区排泄。  相似文献   

10.
太行山区典型植被下降水入渗的稳定同位素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以位于太行山区北部的河北易县崇陵流域为对象,对流域内三种典型植被(荒草、刺槐林、侧柏林)下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水及流域内降水进行同步观测及取样,室内进行稳定同位素氘和氧-18含量测定,以^18O为例对降水入渗过程中的稳定同住素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对2004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得崇陵流域当地大气降水线(δD=6.244δ^18 O—7.158,R^2=0.7727,n=55),其降水中稳定同位素时间变化波动较大且缺少规律性,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含量同降水量呈二次相关关系,大于15mm的降水雨量效应较显著。土壤水中的稳定同位素较降水普遍富集,其中荒草地土壤水中稳定同位素值较刺槐林地和侧柏林地整体偏高,表现出较强的蒸发分馏作用。土壤水中的δ^18O的时间变化波动较大,表层10cm土壤水δ^18O受降水中的δ^18O直接影响,呈现一定的响应关系。深层次土壤水中δ^18O变化则有一定滞后性。不同植被覆盖下δ^18O的时间变化的活跃层深度不同,同其土壤特征和植被覆盖类型有关。δ^18O的剖面垂向空间变化上有两种类型,随深度增加基本都呈富集的趋势。土壤水中稳定同位素的时间变化和垂向空间分布,反映了一种降水入渗和蒸散发的平衡关系,其垂向空间变化很好地记录了降水从地表向下入渗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包气带水分运移规律的研究能够为干旱区滴灌水盐调控改良盐碱地的技术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以克拉玛依农业开发区经改良的重度盐碱地棉田为例,观测棉花生长季内的土水势、土壤含水量和不同水体的同位素组成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包气带水分运移。结果表明:①在滴灌水盐调控下,经改良的重度盐碱地棉田0~60 cm土层的含水量随时间的变化最大,受灌溉水(降水)入渗、蒸散发的影响最为明显;60~220 cm土壤含水量、土水势和土壤水同位素组成随时间的变幅相对较小,受灌溉水(降水)入渗、蒸散发的影响相对较小;220~260 cm土壤含水量、土水势和土壤水同位素组成随时间的变幅最小,受地下水的影响较明显;②120 cm和150 cm土壤水,100 cm和180 cm土壤水,260 cm土壤水中降水和灌溉水的贡献比例分别约为22%和78%,40%和60%,46%和54%左右,分别反映本次试验入渗水、前期土壤水、地下水的同位素组成特征;③灌溉水对地下水的影响较小,试验期间地下水位的抬升主要来自于侧向径流补给。  相似文献   

12.
现代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对降水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瑞强  刘贯群  宋献方 《资源科学》2009,31(9):1514-1521
对地下水动态的研究是地下水资源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本文通过在黄河三角洲代表性区域黄河农场地区的典型地貌单元上安装的自计水位计,获得自2004年5月到2005年5月30分钟一次的浅层地下水水位和水温动态资料,和其中一个观测孔地下水电导率动态.结合同时期日降水量资料,阐明一个完整水文年内浅层地下水对降水入渗补给的响应过程和特点,讨论了浅层地下水动态形成的机理.主要结论有:①沉积物之间岩性的差别导致浅层地下水动态类型的差别.泛滥平原相沉积物中地下水的动态类型为渗入-蒸发型,而河流相沉积物中地下水的动态类型为渗入-径流-蒸发型.降水是引起浅层地下水水位上升的主要因素;②浅层地下水温度变化主要受大气温度年内周期变化的驱动.然而雨季日降水量大于10mm时地下水温度平均升高约0.3℃;③进入雨季后累积降水量超过300mm是地下水EC值对降水响应的闲值,雨季降水对浅层地下水有暂时的淡化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古尔图河的自然特点出发,论述以积雪融水补给和降水为主的河流径流特性.  相似文献   

14.
降水是地表及地下水资源的根本补给源,直接影响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格局以及山地冰冻圈的分布和发育。祁连山高寒山区是降水和产流高值区,降水特征受地形影响较大,但现有的降水观测网络还无法合理反映降水特征在地形垂直梯度上的变化。为了确定降水变化如何影响高寒山区的水文和生态过程,需要从流域垂直梯度观测降水形态和降水量的变化。本文概述了由T-200BM3组成的祁连山高山区降水格网化、梯度化、自动化观测网络,并在八一冰川冰缘区建立高寒山区降水标准校正场,采用世界气象组织(WMO)推荐的降水/降雪观测标准(DFIR)校正八一冰川区域降水量。在八一冰川区域对地面降水数据产品作初步分析,并利用高海拔站点数据评估了GPM和TRMM降水数据产品在祁连山区的适用性。该降水观测网络的建设对进一步认识高寒山区不同海拔雨雪和水汽变化规律,精细化评估高寒山区降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为全国的降水资源综合观测和评估提供方法和降水数据产品。  相似文献   

15.
抢救“土壤水库”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最近从陆地生态的发生发展及其整个地质历史演变过程的研究中发现 ,“土壤水库”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是陆地生态发展的关键和“动力” ,只要维护“土壤水库”正常发展 ,就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得天独厚的降尘堆积环境条件和持续的成壤过程 ,可使降水具有直接渗入“地下水库”的特殊功能。只要维护住高入渗“土壤水库”的存在 ,就能确保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的顺利实现。为全面实现“黄土高原国土整治 2 8字方略” ,确保“土壤水库” ,首先必须转变观念。必须充分认识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也是农业和人类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16.
德州市降水量变化对地下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德州地区1990-2005年的降水数据资料和地下水数据资料分析发现:德州地区大气降水是浅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水源,浅层地下水水位随降水量的变化升降.枯水年份和丰水年份浅层地下水的水位全年变化趋势不同,丰水年份浅层地下水水位全年保持上升趋势,枯水年份则相反,枯水年在汛期过后的下半年浅层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主要是因为枯水年当地生产和生活用水更依赖地下水.而气候持续干旱和降水量偏少是造成德州市浅层地下水漏斗区逐年发展扩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怒江流域降水与气温变化及其对跨境径流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姚治君  段瑞  刘兆飞 《资源科学》2012,34(2):202-210
利用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对怒江流域降水、平均气温及径流等要素的单调变化趋势进行了显著性检验,并基于各要素时、空变化特点,分析了降水和气温的变化对径流变化可能存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怒江流域在1958年-2009年呈增温增湿的趋势。尽管流域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但在最近20年却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减少趋势;流域增温幅度越来越大,最近20年增幅达0.5℃/10a;②道街坝站径流量在1958年-2000年间检测到了显著的增加趋势,且增幅越来越大;③流域降水的时空变化特点加速了道街坝站径流量的增加趋势;④由于径流量补给来源及其比例的不同,各水文站径流量变化受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影响也有所差异,受冰雪融水径流补给的嘉玉桥和道街坝站,径流量的增加由降水增加和气温升高引起的冰雪融水径流量增加共同影响,而气温升高对径流量的影响与冰雪融水径流所占比例大小相关。  相似文献   

18.
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气候要素变化及径流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56-2010年雅鲁藏布江流域中游及周边17个气象站逐日降水、气温数据,以及拉孜和羊村水文站逐月天然径流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定量分析了径流与气候要素变化特征及其响应关系。研究表明:1研究区增温趋势明显,平均增温速率为0.31℃/10a,径流的变化趋势与降水高度一致,均表现出增加→减少→增加→减少的波动规律;2年径流量与降水量均存在6.0~6.5a和15.5~16.5a的变化周期,而气温变化周期性稍差;3降水是研究区年径流变化最主要的控制因素,年径流量与年降水量的相关系数达0.89;但气温和降水同时影响着径流年内分配过程,且径流响应具有一定滞后性;44-9月降水量的丰枯决定着径流量变化,径流系数小于1.0;其它月份则以非降水补给为主,径流系数远大于1.0,年径流系数呈下降趋势,非降水补给因素对径流的影响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9.
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的含义是:以强化降水就地入渗防治水土流失为中心,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为前提,以建设基本农田、植被和发展经济林果、养殖业为主导,达到农、林、牧、果综合发展,生态经济良性循环为目的。  相似文献   

20.
<正>在软土层地区进行基坑开挖,需要解决支护和降水问题。1000k V淮上线途经地区水系发达,补给丰富,常年地下水位较高,所以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需要采取适当的降水措施,以利于基础的施工。轻型井点降水是国内外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降水方法,比其它降水系统经济,特别适用于基坑面积不大,降低水位不深的工程。因此,输电线路工程的基础开挖可以选用轻型井点法降低地下水位。本文以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