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把地方资源引进校园,纳入课堂,能培养儿童的文化认同感。在幼儿园的游戏实践活动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在潜移默化中推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的实施策略:1)甄选适合幼儿成长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关注幼儿的学习特点,多提供感受和参与机会;3)通过游戏活动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实现寓教于乐;4)创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境氛围,使幼儿随时受到环境的浸染和熏陶;5)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材,丰富幼儿艺术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文明和智慧的集中体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弥足珍贵的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教育不仅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丰富幼儿教育资源,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教育的路径包括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增强传承意识;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资源,包括加强幼儿园课程建设,丰富课程内容,精心设计学习活动,推动非遗创新性发展;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园的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节日活动,融入幼儿园环境创设等。  相似文献   

3.
幼儿学前教育是幼儿成长中性格与文化修养培育的重要阶段,为幼儿提供一个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是每所幼儿园在新的时代教育背景下面临的重要任务,而赣南采荼戏是我国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的地方戏曲.如何传承并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4.
在幼儿时期对幼儿进行民间美术教育,吸收和利用我们传统优秀的文化资源,让幼儿感受民间美术的精华,不仅能使幼儿在现代文化氛围中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能扩大幼儿的眼界,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撒民间艺术的种子,这也是现代幼儿园艺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高美华 《教师》2010,(32):108-108
在幼儿时期对幼儿进行民间美术教育,吸收和利用我们传统优秀的文化资源,让幼儿感受民间美术的精华,不仅能使幼儿在现代文化氛围中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能扩大幼儿的眼界,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撒民间艺术的种子,这也是现代幼儿园艺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王莹 《天津教育》2022,(1):53-54
<正>二十四节气在2006年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能当选世界文化遗产,可见它的文化价值非同一般。《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利用传统节日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民族文化,以此帮助幼儿感知文化的多样性,激发民族自豪感。因此,将二十四节气作为载体融入到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中,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蔡淦珍 《教师》2010,(32):125-125
幼儿学前教育是幼儿成长中性格与文化修养培育的重要阶段,为幼儿提供一个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是每所幼儿园在新的时代教育背景下面临的重要任务.而赣南采茶戏是我国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的地方戏曲。如何传承并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我国各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结晶与代表,属于我国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中的核心构成部分,值得为全世界尊崇与共享。但在当前,我国很多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出来的价值逐渐在消失,需要大力去传承与保护。所以在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让幼儿从小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强烈的传承与保护意识,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引导幼儿有意识去继承、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民族代代相继的血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集中彰显.幼儿时期的学生,心智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幼儿园教学的各个环节,有助于发展幼儿的人文素养,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本文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出发,探讨如何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提升民族文化旅游品位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对于民族地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内容的选择应遵循整体性、针对性、国际性、地方性的原则;在教学手段上,通过案例与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多层次地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在课程教学评价上,真实性评价是适宜的、可行的.通过该课程的开设与教学,提升民族地区学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方面的专业素养,保持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