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鹏 《文教资料》2011,(34):81-82
《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主要讲述的是公元前206年项羽进入函谷关后与刘邦的一场政治斗争。《史记》具有极高的史学意义和文学价值。作者试图从事件逻辑、情节构成、人物塑造和场景描写四个方面阐释《鸿门宴》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2.
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典范,精彩篇章如百花盛开,艳放其中,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之《鸿门宴》便是其中一朵。它展示了秦汉之际刘邦、项羽两支武装力量的初次对抗,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人物的鲜明形象,表现了人物的丰富性格,预示了项、刘的不同命运。下面从三个方面加以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3.
《鸿门宴》是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著名片段。学习本文就要对刘项两阵营人物进行分析。通过刘邦和项羽、张良和范增、樊哙和项庄、曹无伤和项伯四组人物的对比分析,可以欣赏到太史公精妙的构思技巧。  相似文献   

4.
猝然临之以观其变□青海李怀清《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中极为精彩的一节,情节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自不必说,单就人物的性格塑造来说就足以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无论是楚方的项羽、范增,还是汉方的刘邦、樊哙、张良,在这惊心动魄的一幕中都有各自鲜明生动...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叙事照应方法缘于其继承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典籍的内容和叙事方法。他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运用人物对话的照应叙写重大事件,将人物对话照应与叙事相结合,三组人物对话照应形成了刘邦韬光养晦的策略,环环相扣的许诺人物对话照应导致了项羽“击破沛公军”失败;他运用类似事件的前后照应,塑造人物形象,如项羽、项伯、项梁等,从而使整个叙事文字前后衔接,故事完整,天衣无缝,并增强了人物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6.
《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中的精彩片断,文章塑造了刘邦、项羽、张良、范增等个性鲜活的人物形象,戏剧冲突此起彼伏,情节结构扣人心弦。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分析《史记》中刘邦、项羽两人的性格,总结刘邦成功、项羽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光辉的历史和文学巨著。它以文学的笔法,栩栩如生地塑造人物,起到了总结历史、拨乱反正、防微杜渐的作用,同时以它独特的历史和美学的思辨感染着读者。《史记》全书的善恶、是非标准“颇谬于圣人”的例子俯拾皆是,其中不以成败论英雄即是一例。堂堂的开国皇帝刘邦在他的笔下是一个狡诈的无赖,而自刎于乌江的项羽却是盖世英雄,并专为他立《本纪》,使之流传后世。但是对项羽这个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史学界和文学界对其或褒或贬,莫衷一是。下面我仅就《史记·项羽本纪》谈谈对项羽这一形象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教材《鸿门宴》是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著。《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  相似文献   

10.
《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文章围绕“杀不杀刘邦”这一主线,把刘项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展开的第一场斗争演绎得波澜起伏惊心动魄。鸿门宴上项羽该不该杀刘邦?项羽为什么把刘邦放跑了?项羽是因此而丢了天下吗?要讲好这篇课文,诸如此类的问题便很难...  相似文献   

11.
郑丽冰 《文教资料》2011,(34):111-113
《史记·高祖本纪》和《汉书·高帝纪》都有关于刘邦的记载。对于这个色彩斑斓、瑕瑜互见的开国君主,《史记》和《汉书》在其形象塑造时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本文试从两书对刘邦的称谓.对史料的处理方式.以及对项羽的态度的不同进行比较,从而论证《史记.》比《汉书》更具有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2.
<正> 《项羽本纪》是一篇翻案文章。 项羽是刘邦的政敌。刘邦为了先声夺人在舆论上打倒项羽,曾经给项羽栽上种种罪名。在刘邦及其子孙后代的口诛笔伐之下,项羽自然成了“天下非之”(《史记、太史公自序》)的罪人。  相似文献   

13.
《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名著 ,同时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名著 ,它开创了我国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学表现形式 ,它不仅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和小说、戏剧的始祖 ,而且它的写人艺术达到了超前的成熟。从历史的角度讲 ,《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记传体的历朝“正史”的先河 ;从文学角度讲 ,《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 ,给人们展现了千姿百态而又各具个性的人物。有震铄古今的帝王 ,如秦始王、项羽、刘邦、汉武帝 ;有家喻户晓的朝臣 ,如管仲、晏婴、萧何、张良 ;有身经百战的名将 ,如白起、韩信、卫青、霍去病 ;有改革家 ,如吴起、商鞅、赵武灵王 ;其他节烈型的有屈原 ;口辩型的有张仪、苏秦、郦食其 ;侠义型的有鲁仲连、荆轲、朱家、郭解 ;滑稽型的有淳于髡、优孟等等。他们个个活灵活现 ,生动形象 ,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大约有一百多个。一说《史记》中的人物 ,我们不能不说项羽和刘邦。关于项羽和刘邦 ,自古人们见仁见智、观点不一。拥项羽者言 :西楚霸王出身名门 ,少有大志 ,勇猛过人 ,恪守信义 ,侠骨柔情 ,乃铮铮男子汉也 ,岂刘邦下流小人所能及。捧刘邦者曰 :项羽勇而无谋 ,气量狭小 ,岂能比刘邦善假谋略 ,大人大量...  相似文献   

14.
一项羽和刘邦在起兵前都有为帝的欲望。早在秦始皇游会稽时,项羽亲眼见到皇帝的威严,十分羡慕,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史记·项羽本纪》)同样的,刘邦服役去咸阳,看到秦始皇的排场,也喟然太息曰:“嗟呼!大丈夫当如此也!”(《史记·高祖本纪》)但是,这种愿望在当时看来是难以实现的极其渺茫的幻想。然而时势造英雄。秦朝的暴政终于引起了以陈胜、吴广为首的秦末农民大起义。为刘邦、项羽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条件,而且随着陈胜、吴  相似文献   

15.
《鸿门宴》是高中传统篇目,这一段故事其实是《史记·项羽本纪》的一个片段,把这一段文字称为此名,是因编写教材的需要。现在,不管是哪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科书,都会编选这一段,因为一是这一事件在楚汉战争中有着重要地位,二是其确实写得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语言精当传神,为学生学习的最佳范本。鸿门宴上,项羽没有把刘邦杀掉,以致留下后患,遗恨千古。  相似文献   

16.
严景东 《学语文》2009,(1):16-16
现代的很多读者是从高中时代学习《鸿门宴》的语文课上接触、了解并熟悉项羽与刘邦这两个人物的。《鸿门宴》本身讲述的就是一个精彩的故事,而随后演绎和派生出的,是“鸿门宴”这个几乎人人皆知的典故。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对项羽作了如下的论断:“自矜攻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相似文献   

17.
《同学少年》2012,(10):42-43
君子强学而力行。——《法言》不虚美,不隐恶司马迁写《史记》,始终坚持忠于事实的原则,绝不感情用事。他在《李广列传》一篇中描述李广射虎、退敌与脱险等情景,生动逼真,字里行间充满敬佩之情;同时他也据实写下李广心胸狭隘,公报私仇而妄杀部下的缺点与劣迹。他对项羽充满同情,却详细陈述了项羽必然失败的命运;他厌恶刘邦,却如实地写出了刘邦的优点与才干及其必然成功的原因。东汉史学家班固十分赞赏司马迁务实求真的态度,称赞《史记》"不虚美,不隐恶"。  相似文献   

18.
《鸿门宴》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统治之后,为争夺胜利果实而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鸿门宴》不愧为经典,其人物描写历来为人称道,尽管篇幅不长,涉及人物众多,但个性都十分鲜明,而其中又以刘邦为最,项羽其次。细节的魅力毋庸置疑,留白的艺术独具匠心。《鸿门宴》中的细节描写很多,也有多处留白,颇耐人寻味,仔细揣摩,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人物性格的把握。一.刘邦为什么反复说"为之奈何"?在《鸿门宴》中,刘邦一共三次说到过"为之奈何":一是当张良告知刘邦项羽要攻打他时,刘邦大惊,"为之奈何"脱口而出;  相似文献   

19.
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如沧海一粟,在滚滚历史潮流中只是浪花一朵,那些在史书上留下痕迹的英雄人物,散发着无比的吸引力。纵观《史记》全书,众多的人物跃然纸上。信陵君、侯生、廉颇、蔺相如、孙膑、庞涓、李广、项羽、刘邦、管仲……司马迁笔下的这些人物,履历了漫久的历史长河,经历了无数春花秋月,风风雨雨,白云苍狗,但读后依然能透过一篇篇的文字记录,抚摸带有生命个体的体温,洞察人物的心态意绪,特别是他们的悲伤与喜悦,快乐与哀愁,憧憬与彷徨……以后的历史著作,也不再有《史记》那样的情况,这是《史记》在中国众多的史籍中特别具有文学魅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张晓珊 《考试周刊》2009,(32):48-48
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史记》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即将一个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互见法分为人物互见和事件互见。《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和事的统一,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义忠于史实.常常把一些不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通过人物和事件的互见法,《史记》既有了史学可信性,又有了文学的可渎性。如讲项羽,有些事要放到刘邦或韩信的传记里去,且不是随便安排,而是隐含很深,项羽本纪中记载了项羽的正面形象,但项羽的一些缺点则散见于其他传记、通过互见,形象丰满,事件完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