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作为根本性的哲学观念,渗透在文人的人生价值追求与诗歌创作中。天人和谐,人人和谐,身心和谐与心理和谐是诗人由外及内,由身到心的提升过程,表现为能超越任何一种生命存在的境遇作自己的主宰,从而修炼一个完善完美的心灵。在诗歌的创作中,则表现为由内及外,由心到身的外显过程。诗人在物我情意融通,寓意于物,以物比德的创作过程中与自然客体达成情意的圆融合一。  相似文献   

2.
苏轼的审美本源即"生意",它具有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自然万物本身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二是主体自身蓬勃的生命精神;三是自然万物之生机与主体之精神相融互契所产生的生命体验及境界.苏轼的审美本源"生意"根源于其对"道"的独特理解:"道"具有不可言说性,因此苏轼以"易"来阐释"道";"生生之谓易",即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所体现出来的无穷活力;"易"之运动变化的永恒性和绝对性使自然万物各具形态各有异彩,同时具有永不衰竭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庄子美学是主体的美学和心灵的美学,其基本精神体现在自然,平等、自由这三个关键词上.自然即"天",一是指本真的自然界,二是指以自然为师,自然而然;平等即"齐物",是指万物在道的高度的同一、平等;自由即"逍遥游",它包括精神的自由和实践的自由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4.
《大连大学学报》2019,(1):69-74
华兹华斯在他的诗歌中赋予自然以崇高而神圣的意义。这个崇高而神圣的意义包括华兹华斯对于自然所认定的:它是人类现实物质的赠予者、是人类精神心灵的抚慰者、亦是人类终极意义的依归处。华兹华斯在自然中所读出的自然精神实际上对应的是现代文明中所隐藏的现实性问题,诸如资源短缺、精神危机、价值虚无。华兹华斯诗歌在自然与工业、传统与现代这两种不同的文明价值之间进行沟通对话,以前者批判后者的目光启发我们从自然的角度去寻找人类的出路——重建人与自然的共同体关系,在重新认识自然价值的同时,也赋予现代人新的使命与新的目光,从而重新建立与自然万物生命共同体的情意关系。  相似文献   

5.
许学夷的"声气"之"声"多指诗之声调与音韵、"气"多指诗人的主体之气和诗所呈现的整体之气。他虽认为"气"本而"声"末,但又主张在诗歌作品中调和、融通两者,达到一种保合大和的中和之美。许氏关于诗歌声音的讨论是明代复古诗学中声调论的后续发展,推崇唐人声气,并继而第一次从声音的角度上具体提出"声体"概念,既从体制上、又从自然声律与人为声律上回应了明代声调论思想。  相似文献   

6.
对“诗言志”的理解可以有两种:实然理解和应然理解。前者着眼于中国诗歌发生史、或一般诗歌发生过程、或中国诗学思想发生发展史等,是站在现实层面上阐说“诗言志”——诗歌“事实如何”;后者着眼于儒家诗学原则的定位,是站在理想层面上阐说“诗言志”——诗歌“应该如何”。  相似文献   

7.
<正>著名词学大家叶嘉莹先生的系列著作中有一个关键词:感发。她认为诗歌的力量就是感发,这种感发是生生不已的,可以叫做"感发的力量"。好作品能给人感发,反过来,对生活有精细的感发,才能出文章。在作文指导中,我们缺失的正是"感发的力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产生感触,有所生发,继而传达与抒写自己的感动与思考,才是作文指导的真谛所在。于外围的形式技法层面作无效指导,早已  相似文献   

8.
于坚诗歌论     
于坚诗歌写作的"范式"日臻成熟.于坚诗歌的精神根底是建立在自然之神、大地之子之间的,由此确立其万物之恒、日常之基的重要诗学立场,也由此引发他轻慢意象思维、逃离隐喻,推崇物象、语象,重新命名的美学思想.对应这一切,于坚创制出具有于氏鲜明烙印、独具特色的"切削"方法论-在瞬间或过程中完成"切片"的连续定格,于"反诗"与"返诗"中成就了"于坚体"的基本型构.  相似文献   

9.
在程朱理学作为官方学术思想的时代,袁枚却沿着清初至乾隆以来性情论重"情"反"理"的倾向树立了"诗本性情"的诗学观念,并以此对孔子《诗》说进行了批评与改造,表现出一定的反理学色彩。袁枚摒弃了孔子诗学强调的教化作用,以"诗言情"而反"思无邪",唯性情"真"而反"郑声淫",抑《雅》《颂》而扬《国风》,重情诗而立艳体。他将"兴观群怨"解释为以感发真性情为首要目的的审美功能,把"温柔敦厚"阐释成以表现真性情为前提的含蓄诗风,以《诗经》为典范倡导诗歌的唯情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儒家诗学的政教精神和伦理主义,促使诗歌从言志载道走向世俗人生。  相似文献   

10.
杜甫诗在写实中的象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具体的诗例对杜甫诗歌在写实中的象喻性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探讨。这里的“象喻”指的是诗歌中的情意与形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诗人的内心与外物之间的关系。作者将对外物的认识分为感知、感动和感发三个层次,与此相对应的诗歌内容也可以分为感觉、感情和志意三个层次。杜甫诗歌的象喻性主要体现为他在物象之中表达了一种理念,即诗歌内容的第三个层次——志意,而这种表达是杜甫的人格与志意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诗学之道家文化底蕴主要表现在三大层面。其一,现代诗学主张打破旧体的束缚与限制,争取以自由的书写形式自由地表达现代人的情感和意绪。这是道家文化怀疑一般意义上的形式和秩序,以“道”超越形式,注重生命个体的精神自由的文化精神的自然延伸。其二,现代诗学关注情感/情绪的真实性和自然性,而思考人的生命存在的真实性和自然性是道家文化的一大特征。现代诗学看重自然天成的天籁境界,也源于道家无心无为的自然而然的审美态度。其三,道家认为混沌的、整全的大“道”涵盖一切,纯粹美就是浑然一体的美,超功利的美。现代诗学则表示出对“纯诗”的钟爱,存在着一种追求非功利性/超功利性的审美倾向。现代诗学视意境为诗歌的最终目标,又与道家所推崇的“道”的本体地位相似。宗白华的意境说始终以宇宙人生为表现的中心,讲究虚与实之间的转换,关注诗人的心灵状态与精神境界,与道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2.
"海虞二冯"指的是明末清初常熟的两位重要诗人:冯舒与冯班。"二冯"上承诗坛巨擘钱谦益"通经汲古"的诗坛变革旗帜,下启虞山诗学的新路向,实为虞山诗学的新一代盟主。"二冯"诗学之共同点颇多,如抨击明末"七子"、"竟陵"诗风,重申诗文之辨,推崇晚唐诗风等等,凸显出虞山诗学的显著特色。然两者诗学也存有一定差异,论及者较少,当结合其人格禀性、学术经历作进一步分疏,深化学界对"二冯"诗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早年新诗理论深受中国传统"表现诗学"影响,主要体现为对情感本位的突出、对表现自然性的重视、对自由形式的强调以及对超功利艺术的倡导等方面。这种继承与发展不仅激活了抒情主体的个性因子,冲破了传统决定论诗学一统天下的格局,而且促进了中国诗歌文体革命的顺利进行,在中国诗歌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中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由于中华民族原始的“万物有灵观”和人物“同情观”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家常从生命本体论出发评诗论文。因此,中国诗学重视生命体验,讲求物我同一境界的营造,带有明显的生命美学之特点。通过对“兴”“味”“意象”几个诗学范畴进行简单梳理,探求其生命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5.
道是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范畴之一。老子首次把道由有限升华为无限,使之具有了宇宙本原的意义。《吕氏春秋》以精气言道,精气无形无象,它既是天地万物的始基,又是流行于天地万物间的精微之气。精气除具备道的一般特征外,还具备流动不居、感应相通的特点。精气本身所包含的阴阳二气的矛盾运动是其产生天地万物的基本动力;精气作为产生万物的本原,给予了万物生命和欲望,并以自身的德行影响万物。总之,精气既具有道家之道精微玄妙、化生万物的特征,又具有儒家之道的德行,能够主宰天地万物。  相似文献   

16.
论陶渊明的生命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的生命智慧主要表现在“天人合一”生命观下自我心灵世界的救赎,这可从“飞鸟意象与诗意回归”和“饮酒意趣下的渐近自然”等方面获得解释。而最重要的是方法论上,陶渊明为了拯救自我苦难焦灼的人生,采取了具有心灵疗救意味的求索探寻,即安时处顺、审美自足信念的思考;自由闲静、任真自适的心态定位;躬耕陇亩、自耕自资生活方式的选择。所有这一切最终使得陶渊明成为了一个人生的智者。  相似文献   

17.
庄子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学思想。“道”是庄子哲学的核心范畴,“道”在形而上的层面主要指存在的本源、根据、法则,庄子认为万物同源于“道”,所以万物平等,这为其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阐述提供了本体论的基础。庄子思想所蕴涵的与天为一的生态整体观、物无贵贱的生态价值观、知足知止的资源利用观、物我两忘的生态社会观等思想智慧,可以使当代人反思面临的生态困境,树立和谐的自然观、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逐步完善环境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18.
“初期象征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第一个初具流派思潮性质的诗歌潮流。其诗学思想明显渊源于西方的前期象征主义,以“契合”这一重要诗学范畴为例,通过明显的移植和改造,初期象征派阐明了“契合”的中介性和神秘性特征:契合是人与自然、社会的交响;契合是现象世界与本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从我国古代文论的“乐之本在诗”之说,到西方现代诗学的“一切艺术的本质是诗”的命题,对“诗性”的把握到指向关于艺术精神的认识,这种认识对于重建当代中国诗学,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立一画之法”为核心,剖析了石涛的“墨海抱负”和师法自然的中国山水画创作理念。如“借古以开今”、“法自我立”、“搜尽奇峰打腹稿”和“笔墨当随时代”等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