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国学”这一名称本指国家的一种高级教育机构.今人所用之“国学”概念,起于清末民初,乃对西学而言,其所指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统称。民初学者提出“国学”和“国故学”,虽包含抗衡西学之意,但其所采之研究模式和方法,却反倒是奉西学为圭臬。当时学者对“国学”和“国故学”这一概念的含混和模糊性颇感不满。  相似文献   

2.
五年前,在长沙聆听了南怀瑾先生的讲座,第一次听说“国学”这个词语。模糊地理解:国学就是中国古代文学。最近我才比较确切地了解它的内涵。前段时间,网络上开展评选“中国十大国学大师”活动。王国维位列第一。到底什么是国学呢?我从网上搜索才明确:所谓国学就是指以释道儒三家伦理、道德、哲学等学说为主干、以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饮食民俗礼仪等为枝叶的传统的文化体系。简而言之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3.
萧公权先生是一位“融合中西两个伟大学术传统的菁华”,在政治学、历史学、哲学界均享有盛誉的学者。其少时接受中国传统国学教育启蒙,后考入教会中学和清华学校接受新式教育,民国九年留学美国密苏里大学和康奈尔大学,获博士学位。作为民国时期留美生的个案,通过分析其早年所受中国传统国学教育、新式学堂教育的文化背景,及其问学美国的经历,归国又赴美的学术转承,将萧先生的教育经历作为一个微观视角,可以获得对民国时期留美学生更加细致、生动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1 一个新的千年开始了 !在新世纪的发端 ,高举起“自然国学”这面大旗的庄严时刻已经到来 ,深入阐发自然国学的条件已逐渐成熟。国学 ,指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然而 ,一提出国学 ,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史学、文学、道德、人生哲学等人文学科的内容。其实 ,国学中还有另一半同样重要、同样辉煌 ,同属中国文化精髓的方面 ,就是中国的传统科学体系 ,包括自然科学、科技史、科技哲学、科学思维方式等学科内容。前一半为人文国学 ,后一半当称“自然国学”。184 0年鸦片战争之后 ,中国屡遭列强凌辱 ,满清政府腐败无能。许多人对国家失去信心 ,民族虚无…  相似文献   

5.
臧云鹏先生为《国学大师之死》所写的序言《国学复兴大趋势》一文对"国学"进行了如下定义:"国学是一种以文字学、经学、史学等学术知识为载体,以知识阶层的思想观念为代表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体系。"在藏云鹏先生看来,国学的复兴是"大趋势"、"大洪流"。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界定立足于“中国”、“传统”二词,并不局限于中国境内的传统翻译理论,它强调的不是翻译理论的国别属性,而是翻译理论的文化属性、理论基础,且具有历史发展继承性、稳定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作为中国固有学术成果,其本身也属于国学的一部分。鉴别某一翻译理论是否属于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不以研究时间、地点为标准,而主要依据其在学缘上是否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因承性,在学理上是否与国学思想保持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马一浮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国学大师。他在批评章太炎等国学观的同时,提出国学者乃六艺之学的国学观,认为传统儒家的六艺之学可以代表我国固有的一切学术,甚至还可以之统摄西方一切学术。他提出这一观点的目的,一方面是为反对当时思想学术界的全盘西化而主张继承传统文化的血脉;另一方面则是期以学术救国,以六艺之学改变世道人心而达到“复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国学"这一概念最早是指国家设立的学校,而不是指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用"国学"来指称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有一个流变的过程。清朝末年,中西文化的交流有了很大进展。为了区别西方的学术文化和中国两千多年来以经、史、子、集为基础的传统学术文化人们把前者称为"泰西之学"或"西学",而把后者称为"中学"。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由此而来。此后,随着变法维新的推进,有人将西方学术文化称为"新学",而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称为"旧学"。也有一  相似文献   

9.
国学即中国之学、中华之学,尤其是指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学术及文化。国学作为本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及生存智慧,符合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品味与风俗习惯。在新建本科院校开展国学教育,并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有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也能够促进教育方式改进的新探索。一、国学教育融入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国学”当然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范围,但并非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都可以称之为“国学”。“国学”是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担当意识,以保护、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为使命。因为国学的召唤力,每一次都产生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严重危机的时刻。“国学”不是恢复到过去的“道统”,国学是现代意义上的立国与人伦的道德、人文精神,帷有贯通中西,汇其精华,“立乎其大者”,才能享此殊荣。但“国学”并不寻求霸主与意识形态的支配地位,“国学”与马克思主义构成了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将共同担当起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全球化的历史使命.[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按《辞海》的解释,国学又称国故学,指一国固有之学问,即中国传统的文化学术。国学教育就是通过设置国学课程,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和传承的一种教育行为。  相似文献   

12.
“当代国学”与“近代国学”有别。近代国学之研究,起自、中学与西学之对比以及依西学之目标重理国故,其意义主要在近代中国革命的意识形态方面。当代国学则缘于西学根本局限性之发现以及中国文化生命之复兴的需要。当代国学之建设自有当代中国民众的生命实践作为基础,但需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感性意识异化原理作启发,兼引当代西方存在论革命之思想,才能一方面从根本上诊治中国传统文化之痼疾.另一方面为当代中国立心、立命。[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的高等“国学”教育,可以从三个功能层面和路向来加以理解:面向学院学术的专业教育、面向公民培育的通识教育、面向文化建设和文明对话的中国文化传统之诠释和转化.“为学”的教育和“为人”的教育,都可以指向参与文明对话和参与社会转型新文化建设之目标.这是我们思考当代高等“国学”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同时,我们揭出“中国古典学”之概念,以为当代“国学”教育和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4.
正我们近现代所谓的"国学",很大程度上是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传统学术与文化,可以涵盖文学、哲学、史学、宗教学等多个学科。从传统的范畴来看,国学涵盖的内容非常之广,而经典的文化是国学最基础和根本的内容,也是中国人传承下来的基本素养修养。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教育的重要性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国学教育是发展中国特色教育的一个中国要标志。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首先需要语文教师把握国学教育的关键几点。一是国学教育的基本内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为官作宰者,多有积学储宝、研阅穷照之美谈,亦有陶钧文思、著书立说之佳话.由于阶级、时代之局限,其为文也,“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思而设教”,思甚深而文甚美,但终究囿于“征圣”、“宗经”之陈说,未能将读者引向一种开阔的精神境界,给人以历史的遗憾.尽管如此,作为一种优良的学术传统,后人承流接响者不绝.今唐之享先生的《求实集》便是继承这一传统,奉献给读者的一朵灿烂的鲜花.  相似文献   

16.
观察晚清长江流域学术流变,国学保存会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个案。国学保存会在维新势力着力推动引进西学实现中国学术近代化的情境下,另辟蹊径,通过倡导古学复兴,借鉴新知反省和颠覆渐趋萎缩的旧式传统学术,再造新式国学,着力从中国传统内部推进学术近代化。无论其直接动机和最终成绩如何,这一努力在中国学术转型过程中,无疑具有范式多样化意义。  相似文献   

17.
研究古籍须从训诂开始,训诂是国学基础。训诂,专注于中国古代汉语语言文字,涉及中国传统学术的各个方面,是国学者的基本功,为历代学者所重视。训诂学为国学基础学科,成为显学。它虽俗称“小学”,并不小,且成果丰硕。研究训诂学成为必要。《训诂得义论》乃是专门研究训诂学著作,是作者数十年教学、研究成果的结晶。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论述了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家学渊源、治学精神及其在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研究上的杰出成就。作者认为:陈寅恪先生特立独行,具有得天独厚的国学家传、游学海外多年而他人难以望其项背的语言功底,以及“续命河汾”、“吾侪所学关天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和“既达极深之度”的中华文化情结。他在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的研究上,尤其是在蒙古学、敦煌学、突厥学、佛学、边疆文化等方面,独开风气,成就灿烂,彪炳于世,垂范后来  相似文献   

19.
新诗其实有“自己的传统”,这一传统即20世纪四十年代朱自清先生说的:“二十多年来写新诗的和谈新诗的都放不下形式的问题”,这个“传统”序列上的诗人是陆志韦、徐志摩、闻一多、梁宗岱、卞之琳:冯至、何其芳、吴兴华、林庚等,这些诗人重视新诗的“诗形”建设,不懈地寻求现代汉语诗歌的形式秩序。新诗的这一“传统”对于目前当下中国写诗忽视诗歌形式问题、过于“自由”的风气,应有警示与纠偏之用。  相似文献   

20.
“大学的理想,就其本质而言,是人们对大学的一种展望、追求和向往,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设计与构想,是引导大学乃至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航向。”国学大师钱穆(1895-1990),指出中国的学问传统向来有三大系统。第一系统是“人统”,其系统中心是人。一切学问,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一有理想有价值的人。第二系统是“事统”:即以事业为其学问系统之中心者。此所谓“学以致用”,以事业为学问中心。第三系统是“学统”,此即以学问本身为系统者,近代中国人常讲“为学问而学问”即属此系统。笔者在此借用钱宾四先生的分类方法来研究大学的理想。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