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四龍 《中国文化》2013,(1):119-130
在佛教学术界,常会谈论一个问题:天台宗是不是中国佛教的第一个宗派?三论宗、禅宗部会出来争夺这个"第一",各有各的理由。如果仅仅为了宗派上的优势地位,那就是门户之见,不值得多说。之所以还要谈论此事,我所关注的是中国文化的开放性:从中国佛教的宗派史看,外来文明如何进入中国的思想主流,并且形成新的文化传统?佛教的传人,在南北朝、隋唐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相似文献   

2.
《坛经》与般若思想姚卫群在中国佛教的名宗派里,禅宗是影响较大的一宗,而且相对于其它主要佛教宗派来说,中国特色又更突出一些。这一点在学界已有共识,讨论得也较充分。然而在肯定这一点时,还要看到事情的另一方面,即禅宗虽为中国佛教宗派,中国特色较鲜明,但它仍...  相似文献   

3.
如来禅与祖师禅的分立与融合向世山禅宗是中国佛教特有的宗派,是印度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的新产物。因此,禅宗自产生之日起,就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和评估,至今依然。对禅宗的研讨重要领域之一是禅宗的产生与分化史。但纵览古今,横看僧俗著述,总是囿于...  相似文献   

4.
禅宗是中国本土化佛教的典范,唐初形成并流传至今,成为中国佛教宗派中传播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派。唐末五代时期,禅宗曹溪一脉衍生了“五家七宗”的繁荣局面,使禅宗成为中国汉传佛教的主体,对于当时社会的思想和佛教的未来走势都带来了历史性的变革。南宋初年,国家政权动荡、战争不断,  相似文献   

5.
般若思想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理论基础,本就“空”观、“中道”观以及“无差别”观等几个方面,对禅宗的要典《坛经》的般若思想进行了剖析,展现了最具中国化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虽然与印度佛教有着不可分的渊源关系,但也体现出它结合中土儒道两家思想对佛教的革新化改造。  相似文献   

6.
李四龙 《寻根》2011,(6):11-15
佛教在公元前五六世纪产生于印度,两汉之际传入我国中原汉族地区。从此,中国成了佛教的第二故乡。中国佛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思想与实践特色,有了像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等佛教宗派,在明清时期,并成为最主要的佛门修持。这个现象,揭示了中国佛教的两大思想基础——般若与净土。  相似文献   

7.
禅宗是中国古代影响巨大、风格独特的佛教宗派,它最引人注意的特点是它的语言观———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以及由这种语言观所带来的超常出格、奇特怪诞的语言实践。为了深刻剖析禅宗语言观的奥秘,我们对饱含东方古老智慧的禅言禅语进行了一些现代语言学的科学解释。一...  相似文献   

8.
宜春禅宗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融合,最终出现了中国化佛教——禅宗。回顾禅宗的发展历程,我们将会惊奇地发现,不少决定禅宗发展走向的亮点,相对集中地闪烁在今日江西省宜春市的行政版图上。宜春市这一方不大的土地,承载了禅宗发展史上众多的风云际会  相似文献   

9.
禅宗虽在佛经中可找到其思想根源,所谓“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但禅宗的真正形成,是中国文化与印度佛教因缘和合之果。而禅宗形成之后,发展迅猛,禅僧辈出,分支多端,禅风极盛,中国佛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禅宗。朱熹就生活在禅宗的语言气氛中,他参加科举考试时书包中仅有大慧语录。而禅宗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儒学的发展。作为南宋大儒的朱熹,禅宗的影响不能熟视无睹。  相似文献   

10.
华严宗与般若中观思想姚卫群华严宗是中国佛教中的重要宗派。它以《华严经》为其学说的主要依据,努力在中国传播弘扬这一系统的佛教思想。然而该宗属大乘佛教,如同一般的大乘佛教学说都或多或少地与般苦思想有关联一样,华严宗亦受般若思想的影响,而且受般若思想发展的...  相似文献   

11.
在佛教學術界,常會談論一個問題:天台宗是不是中國佛教的第一個宗派?三論宗、禪宗都會出來争奪這個“第一”,各有各的理由.如果僅僅為了宗派上的優勢地位,那就是門户之見,不值得多說.之所以還要談論此事,我所關注的是中國文化的開放性:從中國佛教的宗派史看,外來文明如何進入中國的思想主流,并且形成新的文化傳統?佛教的傳入,在南北朝、隋唐形成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有所謂中國文化的“印度化”進程,這幾乎可以說是中古社會的“新文化運動”.  相似文献   

12.
从禅宗看佛教的儒学化──兼论异质文化相遇的规律性朱义禄禅宗最主要的特色,就是把印度佛教教义与中国儒家的伦理学说巧妙地揉合在一起。这是两汉以降佛教中国化的完成阶段和佛教儒学化的最后归宿,从中既映照出中国文化强有力的同化机制,也能对两种不同性质文化相遇时...  相似文献   

13.
佛性观念的形成和主要发展线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佛教学说中的基本观念——“佛性”观念的形成、印度大乘佛教的主要佛性观念、中国佛教宗派的主要佛性观念作了考察和论述。指出中国佛教宗派的佛性理论是在吸收改造印度佛教有关经论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从中可见佛性观念在印度、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六祖慧能禅师(638—713)作为禅宗的实际开创者,他从人与佛的界说,成佛的根源与方法,禅法与日常修行、现实世间的关系,成佛的境界等几个基本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说法,从而创立了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禅宗,极大地推进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方立天:《禅宗概要》,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2页)。2013年恰逢慧能禅师圆寂1300周年。今天我们既需要进一步考证与熟悉这位禅门巨匠、法门龙象的经历和事迹,也需要总结与理解禅师的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同时,  相似文献   

15.
三论宗创立者吉藏与般若中观思想姚卫群三论宗是中国隋唐时期较有影响的佛教宗派之一。此宗以弘扬佛教正统的般苦中观思想为主,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三论宗的形成与印度龙树、提婆自然有密切的关系;与中国东晋16国时期翻译、阐释般苦中观经论的鸠摩罗什、僧肇...  相似文献   

16.
华严宗是中国本土宗派之一,今天已是习以为常的佛教史知识,其实这一知识的形成并不遥远。在古代,"华严宗"是一个佛教术语,与《华严经》义理、纲要、宗旨、判教、祖统等问题有着更紧密的关联。"宗派"一词直到宋代才进入佛教著述,其大规模使用与禅门撰述有关,到惠洪笔下更追认了一个"祖"——"宗"——"宗派"的世系,具有禅林礼制的意味。将"华严宗"、"贤首宗"等称为"宗派",这在唐宋史料中并不存在,也不同于唐宋人尤其是宋僧赋予"宗派"一词的涵义、用法和指称对象。尽管后来"宗派"用于更广的范围,直到晚清杨文会那里"华严宗"才从佛教术语变为佛教宗派,"宗派"也消除了"世俗知见"而转为"本源"——"流派"之意,受到本土和日本诸宗说的影响;梁启超的"宗派"说偏重"华严宗"等作为本土独创派别之意,将外来的诸宗说投影到历史上,但背后却是民族主义热情。  相似文献   

17.
隋唐时期形成的佛教宗派子君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佛教得以迅速发展的时期。隋唐两朝皇帝大力扶植佛教(除唐武宗外),大量佛经被译出,中国佛教常用的重要经典基本齐备,作为中国佛教正式成熟的标志,天台宗等九大佛教宗派于此时形成,它们各有独立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寒拾对话体现出禅宗忍辱思想。禅宗忍辱思想作为印度佛教和中国本土儒道二教忍辱思想的集成与发展,它伴随着禅宗的创立、繁盛而逐步形成。禅宗忍辱思想内容丰富,至少表现在苦忍、生忍、法忍、让忍和慈忍五个层面。禅宗忍辱思想与世间忍辱思想有异有同,它既有宗教层面的价值地位,亦有世间层面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吴平 《华夏文化》2005,(4):32-34
鸠摩罗什译经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他在长安先后译出98部大小乘经律论藏。这些佛教典籍的传译为中国佛教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南北朝时,各派佛经的汉译本已经大致齐备,介绍印度佛教思想的使命至此已基本完成。在此基础之上,中国的僧人得以精研细选,各承一说,形成了学派林立、众说纷呈的局面。这时的佛教学派或称师,或称家,或称宗(与后来的宗派不同),各立门户,互相争鸣。  相似文献   

20.
<正>禅宗自达摩西来传道之后,经由惠可、僧璨、道信、弘忍等传承,到惠能时发扬光大,一度成为中国最为兴盛的佛教宗派。弘忍之后,禅宗便分为南北二教,北以神秀所传渐修法门为主,是为渐教;南以得弘忍之衣钵的惠能为宗,提倡当下顿悟,名为顿教。渐、顿二教本是同宗,但后世多推顿贬渐,其中缘由值得一探。随着顿教逐渐统一南北两宗之后,顿教最终因狂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