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晚清善会善堂向近代慈善组织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善会善堂这种慈善组织自明末清初诞生,自此迅速发展,但依然归属于传统慈善组织。直到晚清,随着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变,加上西方慈善组织和各种社会思潮等一系列内外因素的影响,传统善会善堂在运转模式、社会功能、慈善理念、慈善内容等方面出现了新的特点,开始向近代慈善组织转型。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南京民间的慈善组织众多,不仅有传统时期延续下来的团体,还有许多新创办的近代慈善机构。这些慈善团体在政府的管理下,从事着一系列慈善活动,较好地补充了政府救济的不足,对稳定社会秩序起了一定的作用。同时,民间慈善活动的发展也推进了南京城市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解放初期,中国慈善团体经历了由濒临破产到改造、由社会团体到人民团体的变迁历程。究其原因,旧式慈善团体本身具有的地域性不符合中共新政权建立全民福利组织的特性,其经营方式的封建性是必须要革除的因素,而新政权的制度设计中并无旧式慈善团体生存的位置是其根本原因。本文以天津最具影响力的慈善机构广仁堂为例展开分析,以窥探解放初期旧式慈善团体在解放初期的变迁路径。  相似文献   

4.
慈善组织是非营利性组织.慈善组织的自身建设以及政府与媒体的职能,直接影响到慈善事业的发展。慈善者的慈善行为追求的是精神满足。这一特点使慈善行为极易受到对恩善组织主观印象的影响。慈善组织内部的廉洁与否,慈善组织成员的社会声誉,会极大地影响捐赠者的精神满足程度,即影响慈善品的效周,从而极大地影响慈善行为。为了促进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在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努力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使公众信任慈善组织,能够放心地把钱物交给慈善组织。  相似文献   

5.
近代港澳台地区的慈善事业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由于西方慈善观念不断渗透,港澳台地区的慈善事业经历々不寻常的发展进程,体现出中西慈善文化碰撞与交融的特点。具体言之,教会慈善组织传入与发展,使得三地的慈善组织“西化”色彩日益浓郁;同时,受闽粤善堂影响较深,华人慈善团体蓬勃兴起,且与内地联系紧密。港澳台慈善界在致力于本土慈善事业发展的同时,也一直积极参与内地的赈灾恤贫。表现了血浓于水般的亲情。  相似文献   

6.
企业慈善超市的创办,突破了由政府或民间组织经营慈善超市的传统模式,在组织人力资源、物资来源、物品特点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同时在物资来源、市场化水平、物资变现能力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文章提出:通过构建相容性的慈善利益团体、拓展慈善物资来源渠道、优化制度环境、增强市场化运作水平等,不断促进企业慈善超市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一亭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江浙旅沪绅商的领袖人物之一,更是一位知名的慈善活动家,他将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奉献给了中国近代的慈善事业。上海慈善团体联合会是王一亭一手创办并悉心经营的,在王一亭等人的领导之下,该会发起组织的为民请命呼吁和平、救济妇孺、临时救济难民等善举,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王一亭一直致力于慈善事业直到逝世,上海慈善团体联合会也对他进行了高度评价与肯定。  相似文献   

8.
近十年来,关于中国慈善事业史的研究愈益受到中外学者的注意,曾就历史上各时期的慈善组织、慈善活动进行过广泛的探讨,各抒己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例如,对于明清时期的民间慈善组织——善会善堂的形成、发展、作用及其经营实态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已经看到有两部力作问世,即日本学者夫马进的《中国善会善堂史》和台湾学者梁其姿的《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然而,除明清两朝之外,学术界系统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并不多,特别是较为全面的断代史性质的慈善史研究更为少见。  相似文献   

9.
20世纪20年代末,绥远发生严重旱灾。省内外慈善团体积极投入赈灾活动。华洋义赈会和各级红十字会组织也进入救灾组织行列,华洋义赈会还斥资修筑民生渠,以赈民生。  相似文献   

10.
在近代上海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各善会善堂不断整合,形成了一些大型慈善组织。这些大型慈善组织通过联合与合作,从组织结构、慈善活动和资金扶持等方面织成了一张巨大的社会网络。慈善网络在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桥梁作用,从而使得即使在政局变动不居、华洋杂处的上海,民间社会仍然发挥出了巨大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能力。这表明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城市社会正在逐渐形成和发展出适应社会变迁需要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系统,而并非全是"一盘散沙"式的无序与混乱格局。  相似文献   

11.
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既是慈善组织宗旨理念、服务质量和行为能力的体现,也是公众对慈善组织信任度和满意度的综合反映.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不仅直接关系到慈善组织的成长,而且直接关系到慈善事业的发展程度.可以说,公信力是慈善组织成长的基石.慈善组织的内部管理机制失灵和外部监督力弱化,是当前慈善组织公信力危机的两大致因.制度建设是增强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治本之策:一是要实现慈善组织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二是要加强对慈善组织的监督力度.  相似文献   

12.
中美慈善文化差异及形成原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中美慈善文化的不同特征,主要表现在民众捐赠积极性、捐赠的数额、慈善机构的数量和类型以及慈善机构的性质等方面。从传统价值观、慈善组织公信力和慈善法等方面分析中美慈善文化不同的原因,并对推进我国慈善文化发展提出了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晚清是山东慈善事业重要的转折时期。一方面传统的以养济院为核心的救济系统开始瓦解,民间慈善事业更加多元化、专业化,但由于经济水平有限,仍以临时性救济为主要特征。另一方面,受外国传教士影响,新的教会慈善组织开始发挥重大的作用,注重“教养并重”,取得了积极成效。这些因素促使山东慈善事业开始向近代艰难转型。  相似文献   

14.
清代福州慈善事业极其发达,有育婴、保节、济贫、丧葬等类型的救济机构,具有数量多、规模大、官绅合作色彩浓厚等特点,正是因为社会力量雄厚,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并且对慈善机构建立较为严密的管理体系,才使得福州善风浩荡,成为东南慈善之都.  相似文献   

15.
慈善组织公信力是慈善事业良性发展的基石和生命所在。中国慈善组织在2011年"郭美美事件"后陷入了空前的公信力危机,而要从根本上化解这场危机,唯有加强慈善法治建设,加强对慈善组织的制度监管,切实保障慈善组织运行的阳光透明方能实现。  相似文献   

16.
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的生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是一个国家慈善事业发育程度的重要指标。近来"郭美美事件"、"中非希望工程事件"、"尚德诈捐门"等一系列慈善业乱象,导致慈善组织公信力陷入危机,对中国慈善事业造成了致命伤害。究其原因在于"官办"慈善组织缺乏有效监管、"民办"慈善组织缺乏合法地位、慈善法律规范性不强、信息不透明等问题的存在。对于慈善组织本身来讲,挽回公信力的关键在于增强道德使命感、提高制度规范性和自律性以及促进慈善组织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美国慈善法人制度较为完善,运行效率高.美国慈善组织的设立和其决策机制、执行机制、自我监督机制,对完善我国慈善组织制度具有重要启示.我国应借鉴美国慈善法人制度的经验,通过降低准入门槛,完善治理结构,健全负责人机制和监督机制,建立合理的薪酬机制,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间慈善机构的发展由来已久,凭借其自身的独特优势所在,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慈善事业的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如法律地位不明确、政府过多行政干预及慈善立法缺位等因素制约其进一步发展。通过对民间慈善机构发展状况和现存问题的分析,提出几点参考性建议,以求能够促进我国民间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清末到民国时期,由于自身和外部条件的双重作用,北京地区的慈善组织从以施养为主的传统救助模式转变为以教养为主的新型救助模式,即不仅注重传授谋生技能,而且积极灌输和传播西方先进的思想与知识。慈善组织传统救助模式的转型过程,从一个侧面再次印证了这样的事实:近代中国社会的巨变,并非简单的"冲击-回应"的结果,而是内外力量共同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论近代慈善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中国原有的慈善思想受外力的冲击和影响,由传统向近代嬗变,最终形成了具有崭新内涵的慈善思想。教会在华兴办的慈善机构,是中国人了解西方社会慈善事业最直接的途径;西学报刊的传播,使国人对西方各国慈善福利事业有了清晰的了解;部分中国人海外的亲身见闻促使人们对于慈善的认识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以洪仁王干、康有为、孙中山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也学习他们的慈善与社会福利思想,形成了各自的慈善福利观。这时期我国慈善福利观也呈现出古今贯通,中西汇聚的特点,并影响和促使了慈善事业向近代化与制度化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