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在人民日报工作40个年头了,读李庄同志最近写的《我在人民日报40年》一文(《新闻战线》1987年11期起连载),倍感亲切。我这里想谈的是李庄朴实通俗的文风,他的连载文章除了内容吸引人之外,还在于读来上口顺耳,意思表述明白通俗。看来,这同他平时提倡“最好尽量用通行的说法来写文章”是一致的。所谓通行的说法,就是文字语言必须接近  相似文献   

2.
武汉天兴洲大桥、南京大胜关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等一大批代表着世界先进水平的桥梁,彰显了我国现代桥梁、尤其是铁路桥建设的宏伟成就。赵州桥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是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过,什么人推车压了两条沟呀……一曲河北  相似文献   

3.
我在人民日报工作40个年头了,读李庄同志最近写的《我在人民日报40年》一文(《新闻战线》1987年11期起连载),倍感亲切。我这里想谈的是李庄朴实通俗的文风,他的连载文章除了内容吸引人之外,还在于读来上口顺耳,意思表述明白通俗。看来,这同他平时提倡“最好尽量用通行的说法来写文章”是一致的。所谓通行的说法,就是文字语言必须接近人民群众。我们的报纸要办得人民喜闻乐见,除了内容接近人民群众外,还要运用通行的语言来办报。有一种说法,说什么口语化、大众  相似文献   

4.
消息,是新闻报道的主力军,但是长期以来,从一些播发(刊登)的消息来听(看),听众(读者)却反映“没味”不爱听(看)。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除了所报道的事与听众(读者)生活、工作贴的不近以外,没有“细节”语言干巴是个主要原因。 “细节”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应如何估价其在消息中的地位或作用?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探索。不少有经验的记者在写消息时,往往在导语里就使用“细节”,一开口就能把人抓住,吸引人听(看)下去。这里举两个例子。  相似文献   

5.
广播电视媒体在改革发展的大背景只有找到自己的优势,才能抓住受众的心,才能保证自己在和其他的媒体竞争时不处于劣势。那么,如何才能抓住受众的心呢?让受众自己来参与、来“说”、来活跃声波频道,用各种方式保证他们的“说”,无疑是最吸引人的办法。“说”出什么是他们想看的,什么是他们不喜欢的,什么话题活动他们愿意参与甚至在媒体上说一说、秀一秀的。  相似文献   

6.
以今天一些人的眼光来看,古代的酷吏似乎是很吸引人的。表面上看,酷吏有以下好处:首先,酷吏的一大特点是专门和豪强作对。汉代大酷吏郅都"敢面折大臣于朝",不避亲贵,做济  相似文献   

7.
赵敏 《视听纵横》2003,24(6):44-46
新闻要想吸引公众的注意,就必须有与众不同的新闻内容和报道形式。然而目前,记要想采访到独家新闻已很不容易。新闻要想吸引观众或读的眼球,取得较好的收视率和阅读面就必须独树一帜、另辟蹊径,在内容和形式方面下功夫。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新闻杂志栏目《走进今天》开辟“新闻连载”板块就是媒体在新闻领域中的一次积极实践和探索,取名为“新闻连载”是因为它采用了连载的形式来报道特定内容的新闻。  相似文献   

8.
超出眼界的热衷有个人抬着右臂,仰头站在路边,好像在向天上看什么东西。这时有个过路人看到了,以为他在看天上的什么东西呢,就站在他的旁边,也向上望着。接下来,又来了一个人,也站在旁边向上看;又来了一个人——不长时间,路边聚集了很多人,一起仰头向上看着。这时,第一个人放下手来,看了看周围的人,你  相似文献   

9.
收视率导向下,既然电视媒体把第一要务定位在吸引观众上,而且是追求尽可能多的观众,那么,它的传播内容和手段都要为吸引观众来服务,由此,电视媒体带来的直接变化是什么呢?美国的传媒学者科恩做了形象的描述:以前新闻室在演播前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什么是最重要的信息,而现在关心的是.观众想听什么?他们想看什么样的节目?"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为了吸引观众,人们制作收视率取向的新闻去奉承、取悦观众,而不是去告知和启发现众.  相似文献   

10.
美国时代华纳电子出版公司于去年12月23日开始通过联机出版方式推出了美国首部联机小说《神智昏迷》。它的特点是不出版印刷版本,而是在连机网中以每周一章的速度进行连载。与英特尔网络联网的客户均可在连载完毕之后将整部作品拷入自己的计算机中,而且是免费。该公司总裁称这样做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关注这种新型的出版方式。  相似文献   

11.
十多年来,《连载》为楚天都市报培养了一大批铁杆读者。这些读者包括国家公务员、写字楼白领、家庭主妇和离退休老人。不少读者还将《连载》装订成册,制成别具一格的"剪报书"。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一个大国,如果政策、法律上给国外投资人提供很吸引人的条件,很多钱会自然而然就来了,如果不具备这些,有没有股灾都不会来。记者:纳斯达克下跌,加之新浪上市后股价并不太高,会对投入中国互联网的风险投资产生什么影响?何宁(美林集团驻北京首席代表):风险投资的多少与投资机构持有的股票  相似文献   

13.
人和文化是古往今来人类智慧探讨的主要课题,只要人和人类文化存在,这样的课题就要继续地探讨下去。近年来引起我国理论界和学术界重视的,也恰恰是这两个课题,它们象磁石一样吸引着人们的眼光。那么,什么是人,什么是文化,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恩斯特·卡西尔的《人论》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回答,这回答未必就是终极真理(因为世界上也没有什么终极真理),但却能从一个侧面启发人对这些根本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黄学建 《现代传播》2007,(5):133-134
一档日播的法制栏目要"吸引眼球"、赢得较高的收视率,一般来说,不会多么困难,何况《经济与法》位于央视二套的晚间黄金时段,问题是:用什么颜色来吸引观众,可以包括红色、黑色、粉色吗?或者说,开发案例特有的元素:暴力、色情或者人性的阴暗面吗?笔者以为,评价法制节目的收视率,关键看它是否"绿色(环保、健康)"、是否能够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忧郁的探戈     
参观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博卡区。据说。这里非常有名,很多访问阿根廷的人。都要来这里看一看。我想.很多人肯定是来寻觅博卡青年队的。是来看马拉多纳的。我不是追星族,也不懂足球,所以,我不会因为马拉多纳跑那么远的路。到博卡区,阿根廷的朋友把我们领到一条小街。小街人很多.最吸引我注意的是五颜六色的房子。房子很简陋。多是木板房或波纹铁房.但都或横或竖地刷着大片大片的蓝色、黄色、绿色的油漆。颜色强烈,谈不上艺术.却给每一个游客留下深刻印象。据说,当年这里住着的多为穷苦劳动者。海员、码头工人等等。他们为了防潮、防水。把漆船剩下的零星油漆拿回来涂抹自己简陋的住房.有什么颜色就涂什么颜色.今天是一大块蓝的。明天又是一大块绿的.只求实用.久而久之反倒成了自己的风格。  相似文献   

16.
一、晚报要靠一版新闻取胜晚报吸引读者有多种方式,常见的是抓社会新闻、文化、体育新闻、办好名牌专栏、专刊、副刊及连载。但难度最大的是抓好一版新闻。一版新闻抓不好,读者便会觉得晚报不经看,缺少信息,甚至看报从第四版看起,第一版可看可不看。我们北京晚报自1980年复刊以来,一直致力于“要使读者从第一版看起”,尽可能让第一版能抓住读者。第一版是要闻版,理应向读  相似文献   

17.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读者看报先看题,题目吸引了他,才会看内容,所以新闻标题的优劣好坏、高低,常常决定于该条新闻吸引力的大小。然而现在不少新闻,作题时喜欢面面俱到、贪大求全,什么都想概括,结果什么都不突出。我不主张“攻其一点,不及其  相似文献   

18.
奖状历来是上级对下级、集体对个人实施奖励的证明。授奖单位的鲜红印章赫然醒目,受奖者看了精神上得到鼓励,未受奖的看了也受到激励与鞭策。然而通讯《一张没有公章的奖状》(载1984年11月24日《徐州日报》)反映的是十三名普通党员送给一位人大代表的没有公章的奖状,原因何在?新颖的题目和倒叙的表现手法,吸引读者非看个究竟不可。生动的表现形式是为了反映重大的主题。党的十二届三中  相似文献   

19.
彭吉增 《新闻知识》2005,(10):60-61
宣传先进典型是党报的优良传统,也是党报的一大优势。党报记及时将一大批时代和社会造就出的典型人物,用大众的语言,细小的情节,报道出来,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形成典型引路的宣传效果,从而增强了党报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吴倩 《报林求索》2012,(8):80-85
<正>从国际经验来看,不管是鲜明的民族特色,还是新潮的艺术范,对于电影人来说,吸引观众走进影院,始终是拍摄影片的终极目标,也是外界衡量一部电影成败与否的重要标准。这里曾经只有一栋房屋。偏僻、荒凉,人迹罕至。十几年后,陆续搬来几户人家,周围开始出现了农田。又过了十几年,来了一个房地产商。他被当地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买下了一大块地,搞了一个农庄。这个人叫哈维·威尔考克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