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9 毫秒
1.
文言诵读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种教学方式,可以寓情于声,可以知文会意。本文以特技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小学文言文《天籁》一课为例,从文言诵读的角度出发,透视名师课堂中是如何创造性地借助文言诵读,还原文言的语感、复活文本的情境以及唤醒学生读文言文的真切体验。以此带给语文教师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思考和启发,唤醒文言诵读得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朱红彪老师《门槛》的教学与唐江澎老师《生命的意义》的教学在课型模式与教学结构上比较相近,大致上是:以诵读为教学的起始,将学生引入课文→由诵读而引起评读,在评读中引导学生品析课文→再读再评,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或作者情感的理解→再将这种深化了的理解通过诵读表达出来。这两节课,课型比较新颖,教学内容开放,学生活动充分,研讨气氛活跃,师生对话平等,有着较为突出的亮点。这两节课突出的亮点是:教师深化教学过程的技巧。在《门槛》的教学中,教师抓住三个关键深化了教学的过程。第一,刚开始评读,教师就敏捷地抓住…  相似文献   

3.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文言自读课的缺失,文言自读课上成教读课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大家似乎是"教学"习惯了,突然放手让学生"自读",师生显得都有些不知所措。如何改变这一困境,让文言自读课呈现出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呢?下面,我将以两堂《马说》自读课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让文言自读课活起来"这一课题说说我的思考与发现。一、精编学习单,建立学习支架学习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辅助资料。  相似文献   

4.
自读导言1.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来理解体会“乡愁”这种自古以来的文学作品中共有的主题。2.通过反复诵读品味余光中《乡愁》诗的结构美和音乐美以及席慕蓉《乡愁》诗的缠绵、细腻。3.培养学生对比阅读和迁移阅读的能力。(解说:乡愁是一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它亘古不息,源远流长,对于涉世不深的初中生而言,只有反复诵读,细心揣摩,再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才可体味其中一二。)自读程序1.播放罗大佑《乡愁四韵》录音带导入新课。2.教师范读课文。(可配乐)3.学生跟读,细心体味。4.比较阅读:(1)这两…  相似文献   

5.
诵读经典诗文,传承华夏文明.自从我校创建特色学校,开展"诵读写"活动以来,中高年级学生人手一册《论语》,每周一、三、五早读都由老师领着孩子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一开始学生诵读的兴趣很浓,铃声一响教室里就立刻响起琅琅的书声.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时间久了,新鲜感过去了,学生对诵读失去了兴趣.怎么办?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的任务摆在了老师的面前. 一、花样诵读,激起诵读兴趣 花样诵读就是变换着花样让学生读,如领读、轮读、分角色读、比赛读、配乐读等.传统的诵读法是老师带着学生读,或是老师一词一句地讲解.这种诵读方式实在很单调,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花样诵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诵读热情,提升了他们诵读的兴趣.  相似文献   

6.
《师道》2013,(7):25-27
容老师的一课《卖油翁》从诵读开始,先用听的方法检测一下学生对这篇课文理解的水准,接着通过让学生齐读、个别读,并在此过程中予以评价、指导,最后教师示范读的方式,让学生的诵读水平达到准确、流畅的程度。接着以提问抢答的方式,让学生把文言句子翻译成白话句子,这些文言句子包含着课文的重要知识点,比如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等。第三步是让学生把刚才学到的重要知识点还原到文言文当中去,  相似文献   

7.
<正>前几天,新分配的黄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汇报课。他执教的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二年级的上册的一篇童话《云房子》。黄老师首先以谜语导入新课,既活跃了气氛,又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老师出示自读提示听课文录音,认读生字词语,扫清了拦路虎,在生字教学中黄老师特别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找小老师来让学生教学生,学生学得兴味盎然,识字的兴趣很高。课上到这里,我们听课的老师纷  相似文献   

8.
学生的自读要有时间保证林振树拜读2004年2月本刊杨智慧老师的教例《让自读课创造性地自读起来》,很受启发。高中时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黄金时期。在语文自读课中,让学生创造性地自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我们语文教师梦寐以求的目标。杨老师巧妙设计自读课流程,规范学生研读方法,都显示出了创造性的教学。但我依然觉得美中不足:学生的自读似乎缺少时间的保证,全体学生的阅读效率可能要打折扣。以《柳毅传》教例,在“自读的点拨”中,杨老师提供给了学生明确的研读方向。1郾文言…  相似文献   

9.
1.充分利用教材.上出情趣。《蜘蛛织网》是一篇充满童趣的课:根据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黄老师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趣味性.利用课中的这只小蜘蛛来组织教学.使课堂充满情趣:在导入阶段.老师出示卡通小蜘蛛.让学生跟小蜘蛛打招呼.学生和中的小蜘蛛一下子就亲近了.在不知不觉中就喜欢上小蜘蛛了。在提出教学要求时,无论是读课还是学生字.  相似文献   

10.
<正>板块一:回顾共读时光,温习诵读方法(课前播放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和大人、小伙伴共读童谣儿歌的视频。)师:我发现你们刚才一直盯着大屏幕笑呵呵的,看到你自己了吗?看到你们在干什么呀?生:我们在跟着老师念童谣和儿歌。生:我在和妈妈一起读《剪窗花》。师:短片记录了你们上个学期和大人、小伙伴一起读童谣儿歌的美好时光。我们在课本中读了很多童谣儿歌,这三首还记得吗?(出示标题《剪窗花》《谁会飞》《春节童谣》)  相似文献   

11.
<正>【课例呈现】《小石潭记》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学习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把握作品作为典型游记的特点,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情感变化。这节课主要的实践活动有三个板块:积累文言,品读感悟,背诵落实。积累文言,贵在“巧”;品读感悟,重在“雅”;背诵落实,意在“新”。整堂课以“言”为本位,用“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课堂上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诵读练习,对学生的诵读要有具体指导,应做到灵活多样地诵读。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上,老师正在教学《家》这一课。教师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自由初读后,教师指名让一学生试读,并让其他学生做评价。有的学生说:“他读的声音很响亮”有的学生说:“他的普通话很准确”……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他读的很好,因为他脑子里在放电影”。全班学生哈哈大笑起来。老师说:“你真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  相似文献   

13.
前人对读书的总结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鼓励学生学习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重视阅读的训练,在教学中要多读少讲,以读代讲。读是在反复品味作者语言,咀嚼、消化、吸收、领会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落在具体操作中即念好“九字诀”:读进去,记得住,用得出。然而,现实中往往会出现仅凭“反复诵读”这一较直观的手段进行教学,全然不顾学生有无兴趣,更不用说是否进行了深层次的感悟,学生只一味硬着头皮应付着读。这样的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读出感悟、获得知识呢?笔者研究认为运用“对话型”阅读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最近读肖家芸老师《语文教学的质量意识和效率自律》一文,颇有感触.“没了琅琅书声,没了唰唰书写,没了孜孜思索,没了细细咀嚼,没了欣欣顿悟,总之,没了语文课的况味,何谈语文实效?”肖老师的叩问恰与我听课后的一些思考不谋而合. 先谈谈语文课堂上的“琅琅书声”. 听了两节《将进酒》,评课时围绕诵读有两位教师谈了这样的观点: 一位老师说:“这节课的诵读是不够的,我教学生学习《将进酒》的时候,就是让学生读,反反复复地读,一遍一遍地读……”  相似文献   

15.
一、展示学生的识字成果  师:上新课前,我们先来读一读已学过的2400多个生字。  (在屏幕上出示2480个生字,共29屏。教师按键换生字,学生开火车读生字、齐读生字。)  二、展示阅读检查课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生字同学们掌握得不错。今天,我们上一节阅读检查课。上节课老师布置大家自学《自读课本》30、31课,现在老师想知道大家自学的情况。我们先看30课,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5页,把30课自由朗读一遍。  (二)检查30课《快乐的节日》自学情况。  1.师:老师先检查一下大家读课文的情况,谁愿意把30课读给大…  相似文献   

16.
郑哲蓉 《广东教育》2002,(12):43-43
《斑羚飞渡》是初中第三册的一篇自读课文,叙述斑羚陷入绝境求生、自救的全过程,赞扬老斑羚为了种群的生存,不怕牺牲的精神。一上课,我几语导入课文内容,就让学生齐读。这样的课文,无须激发阅读兴趣,读下去,他们自然会越来越投入。果然,我发现学生的表情严肃了,语调缓慢、低沉。读完课文,整个教室出奇地静,他们的表情是一样的———悲伤和愤怒交织,有的学生眼眶红红的。我抓住这一刻,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有学生站起来,没想到是小彭,平常极少发言的他却第一个开口了:“老师,我想到了父母!”又是出乎意料。他接着说:…  相似文献   

17.
自读导言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代表作品。2.把握剧情,了解剧本主题。3.分析人物形象,欣赏人物语言。(解说:戏剧是通过人物形象来揭示主题的,而人物形象又主要是借助人物语言来塑造的,阅读戏剧作品,要学会层层深入地分析理解。要了解戏剧方面的知识,对于大戏剧家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当然更应有所了解。)自读程序1.导入新课。欧洲文艺复兴是怎么回事?这个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是谁?他主要有哪些作品?(解说:这一问题,学生在历史课中已经接触到了,老师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补充。通过提问,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讲…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教材说明中明确指出,讲读课文由教师教读,课内自读课文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阅读。这就清楚地说明,对课内自读课文既不能由老师包干代替,也不能撒手不管,教师的指导尤为重要。首先,指导阅读时教师要联系本单元讲读课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教学课内自读课之前,要让学生回忆旧课——讲读课,用讲读课上学到的方法,去自读课内自读课文,要区分课文在体裁、内容、写法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只要忆起前课,那么在自读新课之时就会触类旁通了。比如阅读《难老泉》一文,则可联系《雨中登泰山》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9.
管金荣 《河北教育》2006,(10):40-40
一、激发兴趣导入 激发兴趣导入是通过猜谜、歌谣、讲故事、游戏、表演、演示、实验、设置悬念等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而导入新课。例如学习《蓝树叶》这一课,我用设置悬念的方式导入新课。上课铃声响过后我问学生,树木随处可见,你告诉老师树叶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很自然地回答是绿色的,我话锋一转说,今天我们要见识见识蓝色的树叶。话一出口,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注意,马上投来疑惑好奇的目光,开始了新课。而《鹅》、《雨》等课文用猜谜的方式导入比较合适。《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等这样的课文用让学生戴头饰表演的方式导入较生动。《让我们荡起双桨》、《游击队歌》等课文的学习用录音带伴奏唱着歌曲导入较容易激发激情。总之,开篇一旦有了趣味性就能引发学生的有意注意,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去。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听了一位老师教学古诗《夜宿山寺》,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引起了我的深思。课上,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问:“哪位同学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放声朗读。他把“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句读得非常响亮高昂。这位老师很不满意地说:“你先坐下,听听其他同学是怎么读的。”另一个学生读得低沉轻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