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传统的人物画论中有一个重要的美学观点,这就是“以形写种”①,“形全神足”②。“形”者,人物之外部形象也;“神”者,人物之内在神情也。“以形写神”是一种艺术手法,意在强调“因其形似,得其精神”③,反对离“形”写“神”,信笔涂抹,以致刻鹄类鹜,画牛作马。“形全神足”是一种艺术效果,旨在主张“笔精形似,意得神传”④,反对“神”无“形”依或“形”无“神”藏。人物肖像描绘如若运用了“以形写神”的手法,并取得了“形全神足”的效果,那么,就进入了艺术创作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2.
《达生》认为生命是形、精的结合,养生包括养形和养精两个方面。但在形、神二者中,神重于形,养神重于养形。“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的原因在于“神全”,“神全”则“形全”,可以不受外物伤害而得长生。《达生》篇的生死观、生命观和养生论都与《庄子》内篇不同,而与《管子四篇》相似,是受黄老学派影响的庄子后学所作。  相似文献   

3.
程昌远 《历史学习》2003,(10):23-23
《神灭论》是南朝杰出的无神论者范缜的名作,堪称我国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全文以自设宾主的问答形式,论述了人死后,灵魂将随之消灭,不会单独存在,不会变鬼,也不会转世投胎的观点,从而有力地批驳了佛教所宣扬的人死后,灵魂将继续存在,并转生来世的因果报应谬论。具体说来,《神灭论》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它正确地指出了精神与物质的关系。范缜实际上提出了三层意思:一是物质与精神结合在一起,不能割裂,即“神者形也,形者神也”,“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二者“名殊而体一也”。二是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精神离开…  相似文献   

4.
作为与“以形写神”说相对而立的艺术命题,“无迹而神”说的提出并非偶然。从历史演进的视角考察,“无迹而神”是诗歌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时生成的诗学话语,这一命题的提出经历了“形”“神”概念由哲学向美学意义演变、“形”“神”之议由画坛向诗苑渗进以及艺术创造由重形趋向重神的嬗变与转换。  相似文献   

5.
人的“形”“神”当以谁为“本”呢?从先秦到六朝这千年之久的时间里,我国古代哲人们在此问题上发生了论争。这场论争,主要是发生在无神论者和宗教神学的推崇者之间的。这场斗争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形神相俱”与“形神相离”之对峙,主要是发生在无神论者和儒教神学的推崇者之间的;第二个阶段,是“神灭”与“神不灭”之论争,主要是发生在无神论者和佛教神学的推崇者之间的。  相似文献   

6.
梁小兵 《新疆教育》2012,(19):38-38
“形神兼备”有关的理论,中国历代画论里论述很多。其最早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的《淮南子》一书。该书写到:“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即悦);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君形者”(主宰形的)就是指的“神”。对于什么是神?《淮南子》还写道:“令人之所以眭(目深视貌)然能视,管(迷惑)然能听,形体能抗,而百节可屈伸,察能分黑白,视丑美,而知能别同异,明是非者,何也?气为之充,而神为之使也。”说明古人把“神”和“气”看作支配人的生理、心理功能的生命力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广西画论家王拯的形神观,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与超越.首先,王拯提出绘画以神为先,“神之所存而形寓焉.天下有形存而神或亡,未有神存而形能遁之者”,这是对传统形神观的继承.其次,王拯认为绘画“超万物之表”、“会其精者而神以出”的关键在于重“形”,即“入乎万物之中微窥”,他从绘画手法上提出“形”为“神”的支撑,这是对传统形神观的发展.第三,王拯提出:有的绘画题材必须以“形”为要,使人看到绘画就如同看到现实,以感激而有所兴发,这是对传统绘画形神观的超越.王拯之所以有如此对传统绘画形神观的超越,是有感于群众在瞻仰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战将遗像时的情绪感发,感到绘画要起到鉴戒、教化功能就要“以工而得似”,让人看到绘画就联想起生活场景,为此,王拯又常常以“画记”、“画序”勾勒绘画的情节,以期强化绘画的“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重“形”来增强绘画的感染力.王拯提出绘画重“形”的观点,在古代绘画理论向现代绘画理论转型中领风气之先.  相似文献   

8.
“形”与“神”是中国画领域中对举的两个概念,它们十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具有不同的结合层次,而且其中包含不同的潜在话语。中国画“形”“神”结构及潜在话语,包括“形外之形”和“神外之神”两个方面。它们影响着中国画的创作、审美和文化价值,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解读潜在话语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9.
“以形写神”在中国画论中是流传既久而又影响深广的口号,对中国画的健康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良好作用。画论家们历来把它看作是顾恺之提出的一条可与其“迁想妙得”并列的重要创作原则。近来笔者重读长康《魏晋胜流画赞》,研玩之余,窃以为我们当初实在是误解了古人。 长康原文是:“凡生人无有手揖眼视而前无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察也。一象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 从这段引文可以看到,“以形写神”不但不是顾氏所主张而恰恰是他所反对的。而我们所理解的“以形写神”却又正是顾氏所谓“悟对”。“悟对”是既有所“悟”又有所“对”的,“悟”依据于所“对”,而且始终不舍弃所“对”。所以,“悟对”始能“通神”,始能以对象之形写出对象之神,并发抒作者独  相似文献   

10.
诗歌变形的审美规范原则是“曲形得神”。“曲形”,即突破实存物象或事理之形,创造体意象之形。“神”具有心物二重性特征,“得神”是指表现客观事物的神态情状、精神气质、个性特征和审美属性以及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情趣、理想。因此,“得神”,或取客体之神或取主体之神、或二神俱取。诗歌变形的审美规范要求:变形意象的营构要表现客体的本质特征;要有诗人真情的投射;要选择好形与神的契合点;要注意虚实结合;要运用意象流手法;要注意特定语境的创造。  相似文献   

11.
散文与结构     
60年代初期有论者指现,散文忌散,又有论者指出,散文贵散,要“形散神不散”,其实,散文之散,与骈文相对,而与作品结构之散无关,西方之prose和essay二词,通常译为散文,随笔等,这种文体与诗歌,小说相比,确实较为自由灵活,甚至容许“松散”,五四以来,不少人认为散文可以写得随便些,此说可能受到西方散文文体论的影响,然而,文学为艺术,文学作品重结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中国行秦至今的散文,其佳者莫不结构完善,前呼后应.“形散神不散”说至今仍然误导人。希望在辨释散文之本义与结构之重要后,“形散神不散”的误说,从此烟消云散。  相似文献   

12.
诗歌变形的审美规范原则是“曲形得神”。“曲形” ,即突破实存物象或事理之形 ,创造文体意象之形。“神”具有心物二重性特征 ,“得神”是指表现客观事物的神态情状、精神气质、个性特征和审美属性以及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情趣、理想。因此 ,“得神”,或取客体之神或取主体之神、或二神俱取。诗歌变形的审美规范要求 :变形意象的营构要表现客体的本质特征 ;要有诗人真情的投射 ;要选择好形与神的契合点 ;要注意虚实结合 ;要运用意象流手法 ;要注意特定语境的创造。  相似文献   

13.
“形”与“神”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一对重要而又极有特色的范畴。形神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与渗透。作者认为 ,魏晋时代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 ,其“内在人格觉醒与追求”以及弘扬人的自我精神的社会文艺思潮 ,使得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突破了汉代“惟贵象形 ,用以写图”创作思想的束缚 ,注重刻画表现对象内在“神”之形 ,文艺作品的“形”较前代而言获得了极大的解放。明后期封建纲常名教礼义大大削弱 ,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涌起 ,推动了文艺领域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艺术表现中“神”的解放。汤显祖的剧作“牡丹亭”的问世 ,标志着形神理论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神”,尤其是表现创作主体精神意趣的“我神”,作为独立于“形”又高于“形”的力量 ,获得了真正的解放 ,这时的文艺作品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有我之境”。  相似文献   

14.
形天是开题氏的祖先;“开题”即“形题”,也即“雕题”或“形天”。形天神话的背景在今甘肃西和县仇池山、洛峪镇一带,“奇股国”乃“形天与帝争神”之地。“奇股国”、“武都”之义大体相当,其得名与形天有关。  相似文献   

15.
关于生命构成问题,黄老道家在形、神的基础上加入了气的部分,认为人的个体生命由气、形、神三个要素构成,这是对中国传统形神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在三者关系问题上,以形为“生之舍”,气为“生之充”,神为“生之制”,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生命体。  相似文献   

16.
“:形”与“神”是绘画史论中一个古老的话题,在现实的艺术创作活动中,没有“形”“,神”则失去载体;缺乏“神”“,形”会失去动力和方向。“神”好比是生命,而“形”则是躯体“,神”通过“形”来体现。“以形写神”的理念应成为艺术工作者创作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7.
形天是开题氏的祖先;“开题”即“形题”,也即“雕题”或“形天”。形天神话的背景在今甘肃西和县仇池山、洛峪镇一带,“奇股国”乃“形天与帝争神”之地。“奇股国”、“武都”之义大体相当,其得名与形天有关。  相似文献   

18.
文学创作和哲学理论上的建树都与一定的思维方式有关,并且两者的思维方式往往有某些相同之处,通过这种相同的途径,思维方式的潜移默化,哲学便影响了文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老庄的弃形取神的思想对诗论的轻形重神、形似中追求神似的影响便是如此。老庄是不重形体而重精神世界的,他们甚至弃形取神,讲究形全不如神全,认为神绝对地高于形。老庄把“道”看成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生化一切有形实体的本根。“道”的永恒运动体现着宇宙的规律和生机,但“道”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实有而无形体”,不可感知,“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老子》)  相似文献   

19.
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说,与传统观念中顾恺之“神”的概念不同,此“神”为“神气”,它要求“神气”的传达通畅、表现多样、富有“妙”的技巧性。“形”指的是画中的人物及山水等。与传统观念上顾恺之“形”的概念相比,此“形”加入了新的内涵:自然、多样且表现画家的意志。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说主张以神为主而形神兼顾,不同于以往所认为的“神贵形轻”或“形神兼顾”。  相似文献   

20.
“形”与“神”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一对重要而又有极有特色的范畴。形神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社会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与渗透。作认为,魏晋时代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其“内在人格觉醒与追求”以及弘扬人的自我精神的社会艺思潮,使得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突破了汉代“惟贵象形,用以写图”创作思想的束缚,注重亥画表现对象内在“神”之形,艺作品的“形”较前代而言获得了极大的解放。明后期封建纲常名教礼义大大削弱,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涌起,推动了艺领域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艺术表现中“神”的解放,汤显祖的剧作“牡丹亭”的问世,标志着形神理论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神”,尤其是表现创作主体精神意趣的“我神”,作为独立于“形”又高于“形”的力量,获得了真正的解放,这时的艺作品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的“有我之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