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立雪  刘静 《声屏世界》2014,(10):72-72
<正>7月底,国产动画电影《秦时明月》以弹幕形式放映。8月初,由乐视影业发行的《小时代3》也有了弹幕专场,甚至连武侠片《绣春刀》都凑起了热闹。弹幕电影甚至一度引发"小时代迷"和"秦粉"关于"谁是弹幕电影第一"的争论。弹幕电影,更像是即时吐槽,或者是以电影的名义,人为制造一次吐槽者的集体狂欢。这是一个吐槽的年代,人人都可以拿  相似文献   

2.
弹幕一词最早出现在军事用语之中,形容"射速快、密度高"的火力覆盖网。而弹幕视频指的是这样一种视频:"当我们点开链接查阅视频时,大量的评论会直接从网络视频播放器所显示的画面中飘过,看上去就是飞行游戏中子弹网络。"因此,弹幕又被称为"会飞的字幕"。有人称弹幕的出现是实现传媒社交化的途径,本文对弹幕电视互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书业内外     
《鬼吹灯》类流行文学中的学问需要正视2月2日,明代太监景聪之墓被盗,盗墓贼的盗墓伎俩竟然是模仿了流行小说《鬼吹灯》。读者姜伯静在《出版人》发表评论说:估计这起案件很有可能会让《鬼吹灯》系列进入"第二个春天,"这不能不让人担忧更多古墓未来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美语里,"小鸡"(chick)本身是"小妞"的俚语。小鸡电影最初来自小鸡小说,是专指写给年轻女子看的时尚文学。在多元化的今天,小鸡电影以一种新型的电影形式出现在电影文化中。其制作、拍摄成本较低,然而却能够在各种黄金档时期扮演一种屌丝逆袭的角色,带来相当可观的票房。  相似文献   

5.
张聪  常昕  陈颖 《东南传播》2014,(12):12-14
"弹幕"是源自日本的一种在青年群体,尤其是90后受众中流行的新型媒体传播样态和媒体文化。弹幕改变了传统意义上传受双方的互动关系,并在其核心接受群体中形成了鲜明的共通价值观和传播语境。这种兴起于网络平台的传播形态业已被引入电视媒体,在多屏互动和媒介融合的时代,弹幕成为传统媒体吸引青年观众、扩大收视人群的一种尝试。长远看,如何对弹幕内容进行合理把关,如何强化线上与线下的互动,并在更广泛的受众层面上发挥传播效力,是弹幕传播未来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周允惠陈卓琼 《视听》2016,(11):120-121
弹幕视频网站作为新兴的视频分享网站,在青少年群体中广为流行。本文以热血美食动漫《食戟之灵》中的弹幕为例,通过分析青少年在弹幕视频的准社会交往行为特征及心理特征,探寻青少年在弹幕视频中的虚拟交往,发现弹幕使用者与视频内容、人物以及其他的弹幕使用者之间存在着一种虚拟的"友谊"关系,表现出极高的准社会交往现象。  相似文献   

7.
韩璐 《传媒》2015,(19):69-71
源自于"二次元"世界的弹幕电影目前正饱受关注,或质疑或欢迎,因此有必要对弹幕视频进行全面了解.客观来看,作为互联网和传统媒体融合的产物之一,弹幕电影也是优劣并存.互动是弹幕电影的独特魅力所在,它实现了观众与电影、观众与观众、观众与制作方之间的互动.干扰是弹幕电影客观存在的弊端,其特有的弹幕功能对观众自身及其他观众观影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干扰.  相似文献   

8.
张璐璐 《今传媒》2012,(10):80-82
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对塑造国家形象起着重要作用,宫廷剧中后宫争斗、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影片叙事内容不胜枚举。这种叙事角度虽然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但却容易在国外造成一种文化扭曲。当今影视剧中极其流行的宫廷剧,像《宫》、《美人心计》、《步步惊心》这些"穿越剧"很容易让他国对中国文化造成曲解。本文就这一现象,以中国古装宫廷剧为切入点,思考在全球化视野中,如何制作优秀的国产影视剧作品以及建构正确的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9.
前几天,《致青春》的投资方光线传媒的王长田在微博上透露《致青春》的票房已经超过5亿。对于一个制作成本只有六千万,除了导演赵薇是一线明星,其他主角几乎都是新人的电影,《致青春》又完成了一次"屌丝的逆袭"。  相似文献   

10.
《声屏世界》2013,(8):97
"只有现场直播才是检验真声音的唯一标准"——《中国梦之声》导演王磊卿。2013年7月14日《中国梦之声》吹响了"逆袭战"的号角,也宣告了《中国梦之声》节目正式进入每周直播的模式,这场逆袭战除了场内的几个学员主角外,场外《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快乐男声》均已竖起大旗,气  相似文献   

11.
弹幕视频网站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视频分享与网民互动网站,用户评论以字幕的形式出现在视频上,弹幕视频的功能并不是给用户带来大量有用的信息,而是通过一种集体围观吐槽某一视频的形式,为用户构建一种共享的观看经验。本文通过对弹幕网站和弹幕爱好者的观察,试图探讨这种小众化网络互动模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是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而拍摄的电影。本文以《辛亥革命》为例,来管窥我国目前主旋律电影的宏观意识形态和历史观点一直呈现出的进步态势。意识形态——日趋淡化用意识形态电影批评理论来看,"每一部电影都是政治的",而主旋律题材的电影对意识形态这一标  相似文献   

13.
2019年可谓是中国科幻类型电影的元年,在春节贺岁档上映的《流浪地球》,一夜之间刷爆了国人的朋友圈,正式在中国电影历史的长河中以里程碑形式成为现象级大片,这不仅改变了我国国产科幻大片长期没落的现状,同样也刷新了我国在影视特效方面与其他国家存在的技术短板。这样一部耗时4年的科幻电影巨著,让很多人都不敢相信这是出自中国团队之手。当影片在首映排片第四位的情况下,不出半天便赶超同期上映的《疯狂外星人》《飞驰人生》和《新喜剧之王》,一度逆袭成为票房冠军,病毒式的口碑炸裂,让该影片成为贺岁档当之无愧的票房黑马。本文将从对原著的深掘改编、电影特效制作以及电影主题意蕴的表达这三方面全面分析电影,探讨这部科幻电影外壳之下的中国科幻电影的情感诉求。  相似文献   

14.
有关弹幕     
我们应该认真思考新传播方式的流行到底体现了什么,而不是简单地否定它. 《北京晨报》评论版的编辑打电话采访我有关弹幕的事情,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我说了这样一些看法,见报时编辑的小标题是“互联网加的新形态”: 作为一个职业的研究者,同时又有些老派习惯的人,我本人的收视习惯,绝对接受不了这种边看边吐槽的方式.我更喜欢在安静、平静、干净的状态下,完成对内容的欣赏以及判断,哪怕内容很火爆、很有激情也是如此.那种边看边吐槽,说不定还有些评论者情绪比较激动发表一些冲动的批评,我觉得会把平静完全破坏掉.我的家人中,也有喜欢看弹幕视频的,屏幕上常有20条以上的字幕在滚动,我觉得没法看,到底是看内容,还是看吐槽呢?  相似文献   

15.
当前,"纸质媒体很快就会消亡"的论调在社会上颇为流行,甚至有人给出了具体的消亡时间,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教授菲利普·迈尔在《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一书中写道:"到2044年,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  相似文献   

16.
陈皓 《今传媒》2012,(1):75-76
在这个矛盾交错的社会转型期,更多的老百姓遇到的是一种共同的无奈,一种相似的命运。导演就像是异类,"打开一只关于电影的潘多拉魔盒,让你闻到电影本来有无穷无尽的活法",感受着角色们的感受。电影《月满轩尼诗》,导演:岸西;主演:张学友、汤唯;联合主演:鲍起静,李修贤;风格:爱情轻喜剧。茶楼、茶餐厅、巴士、公寓、街道、菜市场…,很现实、很随意、很自然。我一直非常欣赏香港的观众,即使演员们只是家长里短,他们也能融入其中。这不是件简单的事,太过熟悉的日常生活会有多少人愿意"凑热闹"呢?所以我选择分析《月满轩尼诗》,从现实主义着手解构其魅力。本文先简述了香港喜剧的几大类型,然后立足于现实主义创作的理论,从影片表现、影片情感、影片升华三方面切入分析影片,最后总结。这部电影靠一幕幕小人物命运的起承转合、笑对人生的小潇洒、追求爱情的小执着、插科打诨的小幽默、市井当中形形色色命运的交织纠结征服了观众,至少我很感动!  相似文献   

17.
沈璐 《记者摇篮》2012,(9):28-29
了解一点电影史的人都知道,1893年一对姓卢米埃尔的法国兄弟对电影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当《水浇园丁》、《工厂大门》、《火车进站》、《婴儿喝汤》等"影片"惊讶世人的那一刻,电影诞生了。从此,经过电影的短暂发展,人们越来越认可在众多艺术门类中给予"电影艺术"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第七艺术"以其强大的创造力和造梦的潜力吸引着无数的艺术家以及学者。而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电视的诞生与电影一样是有着准确的诞生日子的现代艺术。对于电视能否被称之为艺术,起初还存在过很多争执。有人认为电视只是一种大众传播工具,内容过于粗俗和简陋,形式变化之快让人难以捉摸,它与高雅艺术相去甚远。而另一些推崇"电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电影产业高速发展,大片产出不断,累计票房增长迅猛.在大片盛行的同时,也不乏有《冈仁波齐》《喜马拉雅天梯》等"黑马"出现,这样一批小众电影在被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成功逆袭,口碑、票房双丰收.广受好评的小众文艺电影《冈仁波齐》,它的类型明确、故事情节引发观众共鸣、"遇见"观众式宣发策略,这些成功因素对小众电影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5,(13):39-42
互联网不仅仅是基础设施,更是"全新的思维模式"。由互联网所衍生出来的思维模式正在深刻改变着影视传播的路径乃至其产业形态:"用户思维"让观众全面参与影视创作生产环节成为必然的现实选择,"平台思维"在电影生产过程中推动着各种资源的配置,"社交思维"则改变了影视营销的传统观念。互联网思维的背后,是电影产业全新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20.
大家都知道崔永元是著名节目主持人,机智幽默的语言和歪嘴"坏笑"的形象是他的特色。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崔永元还在兼做一项很有特色的事业——收集"口述历史"。3年间,他收集了容量惊人的"口述历史":他向1500多位老电影人,包括演员、编导、配音员、摄影师等采访老电影的拍摄经历,录制了11万分钟声像片。他将曾经脍炙人口的"英雄虎胆"、"铁道游击队"、"冰山上来客"等老电影的拍摄经历汇编成《电影传奇》在电视上播放。他"不择手段"地在旧货市场寻觅上世纪50年代的《新电影》、《外国电影》、《电影艺术》等杂志。他自建了中国电影检索系统,已经存储了200G的数据,打算义务向电影研究人员开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