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林纾的爱国思想研究已有丰硕的成果,而翻译爱国思想研究也较为丰富。学者们考察林纾译著的序跋,提炼出林纾的爱国思想,这方面工作做得较为充分。也有学者从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和后殖民翻译理论研究林纾译著本身反映的翻译意识形态,包括爱国意识形态。但到目前为止,林纾翻译爱国思想研究基本以定性为主。  相似文献   

2.
从林纾翻译获得成功的必然性、林纾翻译的目的与思想内涵、林纾文化互动的翻译观和林纾翻译捍卫了古文的地位等方面逐一介绍了林纾的翻译。可以说,林纾的翻译,不论从其翻译的目的考究,还是立足林纾的翻译观探索,都不难寻找出林译获得成功的必然性——林译体现了其"救国保种"和"捍卫古文"的爱国思想,适应了清末民初社会背景和内在需要,满足了当时读者的需求和期待,是该时代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3.
林纾的《修身讲义》自1916年出版,迄今整好一百周年,其内容涵盖了爱国强国、读书立志、孝亲爱人、克己修行等诸多方面,从中体现了林纾教育兴国、学贵创新、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和平易近人、生动有趣、注重联系实际、生发创新的教学特色,他的教育理念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走进林纾"是福建工程学院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而开设的一门人文素质公选课。该课程着眼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围绕客观认识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林纾展开,通过编写《林纾读本》及系列教材、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强化课堂内外互动等,开展大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探索。几年的实践证明,"乡贤文化""大学校史""文化创新"是开展富有区域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元素,也是培植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翻译家和古文大家林纾,正式职业就是教师,但其长达50多年的教学生涯却极少有人关注.为了从新的一个角度对林纾有一个再认识,文章在广泛搜集材料基础上,阐述了林纾救国兴学的教育理念、不拘一格严谨务实的教学活动及平凡执著的教书生涯.林纾的教育思想、教学实践,对当时的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乃至全国的教育教学,都有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即使对今天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将有很大的补益作用.  相似文献   

6.
刊首语     
2011年是近代福州巨人林纾诞辰159周年,也是林纾与末代帝师陈宝琛等闽绅共创"苍霞精舍"(即福建工程学院前身)办学115周年。为缅怀时任"苍霞精舍"总教习的林纾创校之筚路蓝缕,继承发扬"真诚勤勇"之校训精神,在"福建工程学院首届林纾文化节"圆满成功之后,本刊"林纾研完专栏"精心策划、  相似文献   

7.
阐述林纾翻译救国的动机及其译介西洋文学所体现的思想,对比论述了林纾翻译思想与福建精神的相似性和融合性:林纾的翻译报国思想体现了他爱国爱乡的赤子丹心;为开启民智和博取群长而翻译体现了他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在不谙外文的情况下,通过翻译捍卫中国文化,体现他敢拼会赢的大无畏精神;用翻译稿酬从事慈善,体现他乐善好施的高尚情操。最后,揭示林纾翻译思想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百年来,林纾的"五四"文化角色一直争论不休.忽而是"新文化运动的敌人",忽而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近年又被贴上了"文化专制主义"标签.如果从文化现象角度入手,回顾林纾当年的言谈举止,大量史实是不难让我们给予林纾一个中肯的评价.林纾是一尊古老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神.我们需要"五四",但也不能没有林纾.林纾是值得纪念的.  相似文献   

9.
林纾家书是林纾进行家庭教育的重要载体。林纾通过家书教导子辈为人之道、治学之道,发挥家书的家庭教育功能。林纾家书中倡导的立德修身、与人为善、诚实守信、勤以治学等思想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林纾家书的家庭教育思想,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当代家庭道德教育建设,营造当代家庭和谐的教育环境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林纾是一位有影响的文化人,林纾的人格魅力与文化品格包括心系民族和警醒社会的心灵世界、“畏天循分”和忠义侠胆的人格正气与魅力、博爱深广的情感世界、“木强多怒”心系国家和民族的爱国情怀等几个方面。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如何挖掘和总结自身固有的文化传统,并对之发扬光大。以福建工程学院为例,应该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挖掘和认识林纾的文化遗产与人格魅力、文化品格;二是如何弘扬林纾的文化品格与文化遗产,为建设当代大学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11.
林纾是福建工程学院前身校的创办人之一,以林纾的文化遗产设置校本课程“走进林纾”,是利用校史文化进行大学文化建设的有益尝试,是福建省首门以校史资源为基础开设的传统文化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该课程的设置,立足于林纾的文化研究,在课程规划、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创新、师资培养、教材建设以及以教学促进科研方面做了诸多探索与实践,这对了解、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该课程的开设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与创造性发展的有益探索,也是工科院校大学文化建设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2.
林纾论古文的审美艺术,推"意境"为"文之母也"、"神味"为"行文之止境",其下以"敛气蓄势"论"气势",以"天下之最足动人者"论"声调",以"最灵动、亦最绵远"论"筋脉",着意于对古文形式因素的考究,这也是林纾意境理论的组成部分,无论对古文的审美欣赏还是艺术创作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林纾和魏易翻译了兰姆《莎士比亚戏剧故事》。后来林纾、陈家麟主要从奎勒-库奇《莎士比亚历史故事集》翻译了4个莎士比亚历史剧,但是《亨利第六遗事》包含了不分行的、文言散文体的戏剧片段的翻译,有较多的汉化文言改写,而且林纾对莎士比亚的了解比现在人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相似文献   

14.
林纾作为清末民初重要戏曲家,撰有传奇《天妃庙》《合浦珠》《蜀鹃啼》三部,并有闽剧《上金台》一部。其剧作贴近生活,贴近现实,通俗易懂,但大都重抒情而疏于叙事,情感浓烈却情节平淡,缺乏戏曲冲突,成为极少演出而仅靠欣赏的案头文学。  相似文献   

15.
林纾是近代中国翻译史上颇具争议的一个传奇人物,因大量译介外国文学作品而备受瞩目,同时也因大量"讹"译而倍受指责;此处无意评价林译的功过得失,而只对林译《撒克逊劫后英雄略》中的数个译例进行微观分析,以小见大,探讨林译的改写策略及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福州近代文化巨人林纾在民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纾是民国小说史的首席作家,是捍卫传统文化的反潮流英杰,是福州近代“能轻重时人而取信后世”的文化巨人。林纾应该肯定的不止是翻译,“译界之王”、“译坛泰斗”不足以概括他的历史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林纾势将获得越来越高的评价。无疑,林纾是福州近代的文化巨人,他与政治巨人林则徐、思想巨人严复一起,堪称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三巨人”。  相似文献   

17.
吕永红  赵速梅 《海外英语》2012,(17):151-152,155
中国著名的翻译家,林纾,在翻译界享有着褒贬不一的评价。其翻译之特点甚至其翻译的过程都是与众不同的,其中最为出名的要属其翻译的"讹"了。间性,是翻译界现在很热门的一个研究话题,间性包括主体间性和文本间性。文章首先回顾了林纾先生的翻译特点,举例说明了林纾译作中能体现其"讹"的翻译选段。文章第二部分介绍了文本间性,即互文性,以及主体间性,探索林纾翻译的"讹"与间性断裂间的关系,指出林纾翻译特点"讹"的出现是其"无心"所为。文章最后则指出"讹"也是林纾"有意"根据中国当时的国情,在翻译过程中对翻译作品有些创造性的改动,并赋予文章第二次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