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叶韵是词的重要特性之一,但唐宋至明,词韵向无专书。沈谦《词韵》是清代词学建构中关于词韵建构的开山之作,标志着词韵问题正式进入清人的研究视野,具有重要的词史地位和理论意义。在作词层面,《词韵》总结宋词的叶韵规律,为清人提供了可依之矩;在词论层面,《词韵》对词韵的探讨,进一步廓清了元明以来词曲不分的局面,推尊了词体;在词韵学层面,《词韵》引发了清人探讨词韵的热情,推动清代词韵学走向繁盛和成熟。  相似文献   

2.
《碎金词韵》是清代词学研究繁盛的产物,其编纂体例繁杂,内容丰富,是一部在词韵韵部统领之下,融汇了丰富音韵学知识和词学思想的综合性韵书。同时,作为谢元淮《碎金》系列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谢氏"词为诗余""以(昆)曲歌词"的词学主张。以《碎金词韵》为中心开展课题研究,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对今人模拟宋词格律用韵,以及规范昆剧韵白声类都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目前学术界对该书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因而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3.
清代是中国古代词韵研究的发达时期,当时大概形成了三类韵书,对照其他韵书,《笠翁词韵》反映了清初的语音,具有典型意义。就《笠翁词韵》所录相关韵字采看,全浊声母仍然存在,但已经处于消亡阶段。全浊上声字的声调,也很大一部分转入去声,但并非如李渔所认为的全部转入去声,而是仍有在上声中的保留。另外,目前出版的各种《笠翁词韵》,尚存在一些刊误,文章予以了校证。  相似文献   

4.
当代的学者们一般根据《切韵》中的押韵规则来推导古代诗歌的押韵规律,认为相同的声调以及相同的元音及韵尾是押韵的必要条件。但是将这一原则运用到上古诗歌中时,就会遇到异调通押等难以解释的问题。实际上,上古时期并没有产生声调,异调通押只是一种正在进行中的离散式音变,是一种不同韵尾的互协现象。  相似文献   

5.
采用统计法,分析、归纳了海原“花儿”的押韵特点。海原“花儿”有10个韵部;有句句押韵,一韵到底,偶句韵,交韵,一二句押、三四句押,首句人韵和首句不入韵其余句句押韵等七种类型;有押韵较宽、虚字入韵、异词相押和押富韵等特点。采用比较法,对比了海原“花儿”押韵与固原“花儿”押韵的异同,讨论了分析“花儿”押韵对研究《诗经》押韵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本讲主要内容有二:(一)词韵的创始及其发展,谈谈早期的词韵以及各种不同见解和尚严、从宽两种主张的分歧。(二)词的协韵问题,说明从旧词用韵想到今后宜如何处理和旧有词韵的用途。词韵的创始及其发展词盛于唐、宋,而词韵专书则盛于清代.其所以如此是不难理解的.因词在初期与音乐密切配合,用韵但求谐耳,完全摆脱了所谓韵书的束缚.正如《四库总目提要》所  相似文献   

7.
以《红楼梦》中的诗词为研究对象,以明清以来北方说唱文学韵文十三辙为押韵标准,对《红楼梦》诗词的押韵情况进行系统考察。通过对《红楼梦》诗词韵脚字系联,将《红楼梦》诗词押韵韵辙分为十三类。《红楼梦》诗词基本上能按照明清十三辙押韵,偶见出辙押韵现象。其诗词出辙押韵,多是受时音、方音、古音等因素影响。从《红楼梦》诗词押韵中,透露出语音的时代信息、作者的方音痕迹以及作者对古音的实践认知。  相似文献   

8.
据《诗经》用韵研究古四声,有四点需要分辨:一,《诗经》押韵有必韵句和非必韵句的区别,非必韵句对声音(本文关注声调)和谐的要求宽于必韵句,不重复的必韵句韵脚更能反映古声调情况的客观。二,《诗经》同部字相押,有的既同部又同声调,有的同部但不同声调。在符合一定韵式的规律性转换中,同部不同声调也是诗人有意识的换韵,应当视为四声分押。三,因假借、引申派生、语法音变等原因,有些字一字多个声调,根据音义相应的原则,应区别其不同意义和不同语法功能,以定其在具体诗句中的实际声调。四,《诗经》中,平、上、去、入各声,阴、阳、入各声,用韵情况很不同,了解古四声发展演变的不平衡性,各声应区别统计。根据上述四点主张,发现一些新的定例、韵式,以义辨音。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诗经》用韵的四声数据库,从而利用计算机对全诗305篇、1133有韵之章、1696韵段、5308入韵句的用韵关系进行分析和统计。得到以下数据:4548必韵句中,通押183句,占全部必韵句的4.02%。各声通押比依次是平声2.27%,上声5.42%,去声16.71%,入声1.44%。阴、阳、入三声的通押比依次为阴声韵5.88%,阳声韵3.29%,入声韵1.44%。阳声韵中,平、上、去声的通押比依次是1.26%、15.05%、17.86%。阴声韵的去声和阳声韵的上、去声,在《诗经》时代可能处于四声系统上发展完善的晚期。  相似文献   

9.
词是格律诗之后又一诗歌样式。词的分段、句数、字数及其与音乐的关系,明显地不同于格律诗。但是,词的平仄格律,无疑受了格律诗的深刻影响。词的用韵,与格律诗的用韵,也有一定联系。 填词用的韵叫词韵,写格律诗用的韵叫诗韵。诗韵、词韵间有先后传承关系。南北朝开始出现供诗人选词押韵的韵书。隋代陆法言的《切韵》乃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后来有唐代孙愐的《唐韵》,北宋陈彭年的《广韵》,南宋刘渊的《壬子新刊  相似文献   

10.
近来学术界对《二十四诗品》的产生时代与作者发生争论,或曰明人怀悦作,或曰元人虞集撰,或坚持传统说法唐司空图著。我们考察、分析《诗品》24则的用韵,其中22则合乎《广韵》的“同用”押韵规定,另2则超出“同用”而通押(即真文通韵、支脂之微通韵)。《诗品》中2则通押,与初唐、晚唐、虞集的诗韵比例为:真文是1:25:1:0;支脂之微是1:50:10:0。此外,《诗品》24则韵脚分布《切韵》东、冬、钟、阳、唐等23个韵部,司空图《狂题十八首》18则韵脚也分布《切韵》阳、唐、登、庚、清等20个韵部。凡此种种表明,《诗品》的用韵特点与唐诗、司空图诗相合,而与虞集诗的用韵大相径庭。因此,《二十四诗品》世传司空图所撰,在用韵上亦可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1.
黄佐诗歌用韵可分为17部。有押仄声韵的现象,偶有韵字不避重复的现象,出韵的情况亦有之,元韵分为三类;从音韵学的角度,对两种不同本子进行对比,校正了几处错误。  相似文献   

12.
宋代江浙诗人用韵四声分押格局占绝对优势,这说明中古四声格局在宋代江浙基本未变.不过上声与去声之间有较多通押.宋代江浙地区全浊上声字正处在向去声演变的过程中.宋代江浙吴语中全浊上声调类可能存在,大概读成阳上.  相似文献   

13.
宋代江浙诗人用韵四声分押格局占绝对优势,这说明中古四声格局在宋代江浙基本未变。不过上声与去声之间有较多通押。宋代江浙地区全浊上声字正处在向去声演变的过程中。宋代江浙昊语中全浊上声调类可能存在,大概读成阳上。  相似文献   

14.
元代戏曲家周德清是江西高安人,他编撰的《中原音韵》是元代的一部重要曲韵韵书,对后代的戏曲创作影响很大,对汉语音韵研究特别是元代语音系统的研究也有重要价值。《中原音韵》音系是否有入声,在学术界意见分歧比较大。通过对《中原音韵》中周德清关于入声的论述以及其中一些关键词的分析,可以认为《中原音韵》音系是有入声的。  相似文献   

15.
宋词的创作,在按谱填词的前提下,经过词人的探索,产生了和韵、集句、隐括等创作方法。集句是指集辑前人的诗文成句以融汇成篇的一种作词方法。一般多用篇幅短小而形体整齐的词调,所集多为唐人五、七言诗句。它与和韵、隐括都是在某种限制之下进行创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晋剧“四小须生”的出现,为山西戏剧事业填补了空白,培养“四小须生”的方法与技巧与强调唱腔的情感、声韵母结合、鼻腔音、口形运用有莫大关系。  相似文献   

17.
"语音表达单位及其表达效果"说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理解相比较,表达可能更为重要。语音,是语言的表达要素之一。文章基于建立"语音表达论"的目的,主要从音节节奏、声调平仄、韵母押韵、双声叠韵和叠音等方面,分析了语音表达单位及其体现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8.
元代戏曲家周德清是江西高安人,他编撰的《中原音韵》是元代的一部重要曲韵韵书,对后代的戏曲创作影响很大,对汉语音韵研究特别是元代语音系统的研究也有重要价值。《中原音韵》音系是否有入声,在学术界意见分歧比较大。本人通过对《中原音韵》中周德清关于入声的论述的分析,并参照前辈学者成果,认为《中原音韵》是没有入声的。  相似文献   

19.
清代沈德潜在《明诗别裁集》里,评价高启诗歌"蹊径未化","未能直追大雅"。以这一评价为视角来反观高启诗歌,可视为一次对高启诗歌另类的审视。沈德潜作为诗论家,自有其评价"大雅"的标准,但其"大雅"标准过于狭隘,不能正确评价高启诗歌。其实,高启诗歌拥有秀逸的辞句,清新的音韵,齐全的体例和洒脱的气度,而这些方面的特色符合更广泛意义上的"大雅之作"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