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本我”、自我与“超我”郑州市教委寒礁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最原始的、无意识的心理结构。“自我”是受知觉系统影响经过修改来自“本我”的部分,受“超我”的影响和制约。“超我”是根据社会行为标准和要求而在人的内部...  相似文献   

2.
"奥登一代"包括路易司、司班德和奥登。其中奥登的成就是最大的。《名人录》是奥登的名篇之一。人格的内在冲突是了解这首诗的主要线索。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格可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本我受快乐原则的支配;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而超我遵循的是完美原则。《名人录》的主人公在本我和超我之间产生了深刻的矛盾,所以冲突不可避免。这首诗对于现代社会有很深的启示意义。对于一个压力很大的现代人来说,只有通过自我的作用,来协调本我和超我的关系,才能达到心理的平衡,从而避免名人的悲剧,拥有健康的人格。  相似文献   

3.
马国丽 《考试周刊》2012,(44):193-193
1.教师要有敬业精神。 能否成为一个好教师,首先在于有无敬业精神,是否喜爱这项职业。陶行知先生献身教育无怨无悔,关键在于有一种精神,从一个人心理角度看这是一种自我超越的境界。每个人都有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心理层次,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弘扬好的风气,鼓励教师为神圣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使每个人通过自我的修养,约束本我的不正当欲念,达到超我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一、课程设计理念 本节课内容是基于"自我统合"这一概念。"自我统合"也称为"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感",它是一种个人自我一致的心理感受,是一种关于"我是谁""我在社会上应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福克纳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著名的作家,他善于捕捉人的心理变化向人们展示美国南方社会的发展状况。《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这部小说中的人物体现了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矛盾。本文试从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个方面剖析小说人物的作用,揭示文章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结构图式主要包括三种心理因素:本我,自我,超我。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Alice Walker)小说《日用家当》的人物带有这三种心理人格的标记。作品中的母女三人分别表征着图式中的以本能冲动为行为准则的本我,理性地控制着人类的自我,拥有一切完美品质的超我。  相似文献   

7.
本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角度对《呼啸山庄》进行分析,提出希克厉、凯瑟琳、林敦分别是本我、自我、超我的象征,体现了作内心的激烈冲突。同时也揭示了人类心中本我、自我、超我的激烈冲突。  相似文献   

8.
莫言在《怀抱鲜花的女人》中塑造了一个内心一直处在彷徨与挣扎状态的人物王四,其心理冲突过程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的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的关系十分契合,而王四的父母则是外在环境的象征,正是由于王四的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造成了王四的悲剧。  相似文献   

9.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之第三章《心理人格的解剖》阐述了个体"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关系。明人冯梦龙所编《三言》在民间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其创造的故事人物也都极富个性。在分析故事人物个性时,必然离不开对形象的心理、人格进行分析,也就自然无外乎对分析对象"本我"、"自我"、"超我"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文章将《牡丹亭》分作上下本,以精神分析学理对杜丽娘和作家进行心理研究,解读分析杜丽娘的本我、超我、自我及对剧情的影响,提出了本我戏与自我戏的见解,也认为作家主情论与士不遇的创作心理分别影响了上下本的剧情设计。  相似文献   

11.
《雷雨》中的繁漪和《心经》中的徐小寒,她们虽然看似甚远,实者她们的情感都经历了多重欲望的挣扎,在"本我"、"自我"、"超我"的战争中,本能欲望虽然暂时得到满足,但最终还是没有逃离自我和超我的压抑,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焦虑。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中的本能原则、焦虑学说的知识来寻求繁漪和徐小寒这两个形象之间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2.
作者试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自我与本我、超我、外界的不平衡来重新解读麦克白的毁灭,从而阐明麦克白的毁灭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即本我与自我的失衡是其内因,超我与自我的失衡是其精神因素;而外界(社会和家庭)与自我的失衡是其外因。  相似文献   

13.
爱玛格尼是彼得·泰勒的短篇小说《爱玛格尼的手》中的女主人公。本文从弗洛伊德关于本我、自我和超我及日常心理分析的方法入手,分析了爱玛格尼自断其手而自杀的悲剧成因。  相似文献   

14.
笔者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解读理查德.柯内尔的短篇小说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间的象征含义并探讨他们的冲突与联系。雷斯弗德、惠特尼和扎罗夫分别对应精神分析的三个概念:自我,超我和本我。冷酷凶残的扎罗夫按"本我"的快乐原则行事,理性善良的惠特尼信奉"超我"的至善的原则,二者思想的激烈冲突使代表"本我"的雷斯弗德左右为难、备受煎熬,而小说正是通过揭示主人公雷斯弗德内心的矛盾、困惑与痛苦,达到反思人性和人类战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精神分析理论,通过分析《寄居者》中的女主人公玫在特殊年代下的人格缺陷及其不断完善成长的过程,来探讨小说中隐含的心理信息。玫生命进程里的三位男性,父亲、彼得、杰克布分别是她人格中本我、自我、超我的外化,在这三位男性的共同影响下,玫的自我最终在本我与超我之间找到了新的平衡,弥补了人格里的缺陷,修缮了曾经不健全的扁形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电影《黑天鹅》的女主人公进行自我传播分析,从自我价值定位、自我角色冲突、自我人格分裂三个方面分析其主我与客我的失衡、黑天鹅与白天鹅的夹攻、本我与超我的自残,透视其对待人生平衡的支点的心理和行为。本文希望能做到的,不仅仅是传播学意义上的分析,还有对寻找生命平衡的支点的执着和勇敢幸福生活下去的决心的追寻和反思。  相似文献   

17.
心理分析批评又称心理批评、弗洛伊德主义或精神分析学。它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通过对变态心理和无意识领域的研究而提出的一套分析人类心理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犹如一座冰山,意识领域好像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只一角;水面以下占绝大部分的是潜意识领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部分,即弗洛伊德从探讨人的精神机制和人格结构出发,将人的内在心理划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与此对应的是人格的划分:“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本我”是本能永恒的冲动,它遵循快乐原则,下意识地寻求发泄和满足;“自我”是一种…  相似文献   

18.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是本我、自我、超我的集合体。当这三方面不平衡时,人格就会扭曲,就会感到痛苦。德莱塞的《美国悲剧》中描写的女性也不例外。女性这一身份与人格结构的三方面相互交织,在资本主义上升阶段的美国,展现了女性"美国梦"的破灭。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的心理小说经历了一个从超我情结到自我的尴尬 ,再到本我欲望的书写过程。“超我情结”是一种个人欲求对社会规范的认同 ,是一种高蹈的救世情怀的体现 ,“自我尴尬”是本能欲望在与社会道德规范的冲突中 ,主人公的精神处于一种被围攻的尴尬境地。而“本我欲望”则是对“超我情怀”的颠覆 ,是个人化欲望的直接书写。在现实的生存原则中体现出的人的本真存在 ,才是文学的使命 ,作家的使命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分析《荆棘鸟》中颇具争议的拉尔夫这一人物形象。拉尔夫的尘世之爱,展现其人格结构中的本我和自我;拉尔夫的现实之爱,展现其人格结构中的本我和自我;拉尔夫选择天国之爱的必然性,展现其人格结构的自我和超我。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人格结构中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相互冲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