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医疗卫生新闻是重要的民生新闻,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民众比以往更加关注医疗卫生新闻。党报肩负着"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重要使命,党报是否能够专业而又用受众能够理解的方式报道医疗卫生新闻,关系着我国的医疗卫生改革能否被民众接受,关系着医疗改革中的难题是否能够被政府部门知晓。如何提高涉及医疗新闻的报道水平,是摆在党报医疗战线记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具体论述如何更好地报道医疗卫生新闻。  相似文献   

2.
如何吸引受众的兴趣,是各家媒体竞争的主要战场,现场感、视觉化一度被受众视为报道是否成功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新闻报道的载体不断细化,故事化新闻应运而生。从最早的特写、长篇通讯,到现在的社会新闻、经济新闻,体育新闻等,故事化写法无孔不入。  相似文献   

3.
(一) 现场短新闻用作者在新闻发生现场捕捉到的细节、材料来报道新闻事实,以"活动"着的视觉形象和现场画面来传递信息、报道事实、感染受众。报纸的新闻采写应该充分借鉴现场短新闻现场感强这一特点,这是它增强与电视传媒竞争的有力手段之一。 第一,现场感可以增强报纸新闻的真实感、可信性。 报纸新闻多选用现场发生的可触、可感、可视的事实材料,可使新闻更具有个性、具体性、富有动感和生活气息,增强报纸新闻的真实感和可信性,使受众信服。 解放军报1998年7月对日一版的新闻《共产党员的位置在水线》,记者运用视觉新闻或目…  相似文献   

4.
在阅读率、视听率为“第一生命线”的今天,如何提高传播效果,以争取最大数量的受众是各家新闻媒体殚精端虑、孜孜以求的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讲,传播效果的好坏与媒体所报道事实中的新闻价值在新闻传播中是否得到完美充分的实现密切相关。 新闻价值是客观的,这是由新闻事实本身的客观性所决定的。所以任何事实蕴藏的新闻价值都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不变的。然而,新闻事实的价值实现则是可变的,这与新闻在传播过程中所受到的传播技术、社会环境、受众接受情况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有关。在影响新闻价值实现的诸种因素中,传者对新…  相似文献   

5.
新闻传播若干“两难”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两难"问题。如:对有的新闻,不报道,可能会造成对受众知情权的损害;报道了,又可能侵害了社会公众的隐私权或产生新闻报道的负效应。又如:新闻报道时不连线现场,可能会让受众感觉缺少现场感,从而质疑新闻的真实性;一连线现场,又可能破坏了新闻传播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再如:新闻报道时只报道新闻事实而不加评论,可能会让受众感到新闻品种的单调和缺少引导;既报道新闻事实又加以评论,又可能造成"妄加评论",造成新的单调和引导无效。  相似文献   

6.
张勇 《传媒观察》2003,(10):59-59
随着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新闻改革的逐步深入,广大受众已不仅仅满足媒体对某一社会事件作动态性报道这个层面上,而与事件相关的背景介绍、前因后果、专家观点等,也是读者急于了解的内容。而新闻媒体为了打造新闻“航母”,吸引更多读者的“眼球”,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也在想方设法改变以往的报道模式和表现手法。于是,“新闻套餐”应运而生。笔者以为,所谓的“新闻套餐”,就是针对某一新闻事件或某一社会现象,运用各种新闻手段,通过整合相关的新闻资源,形成整体上相对集中、个体上相对独立的新闻大板块。实践证明,这种“新闻套餐”以其内容丰富、结构灵活、服务性强而深受各阶层读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7.
洪锋 《新闻世界》2008,(9):44-45
如果将都市报比喻成一个从党报党刊盛行的时代杀出来的“草莽英雄”的话,社会新闻就是它的“独门武器”。如今。在受众群体层次不断提升的情况下。都市报追求主流的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其显著特征就是不断加强对于时政新闻和财经新闻的报道力度,并逐渐取得良效。但,是否追求主流就应该忽视甚至舍弃社会新闻?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新闻写作的故事化已经被众多新闻媒体所提倡。所谓新闻故事化,就是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发掘新闻事实中的故事因素,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新闻事件。这种报道方式用平凡的题材提炼深刻的主题,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情味的因素,使新闻报道情理交融,增强趣味性,加大受众力度,更好地实现新闻传播的社会价值。那么,如何在新  相似文献   

9.
媒体传播的新闻作品是否能够满足受众需要,是否值得受众在众多新闻源中选择接受.不仅取决于新闻事实与现象本身所蕴含的新闻价值,而且取决于新闻主体对新闻价值的理解.取决于新闻主体在新闻价值形成与实现中所付出的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主体对新闻价值的形成与实现具有很强的能动作用,研究新闻主体在新闻价值形成与实  相似文献   

10.
王莉 《声屏世界》2011,(10):22-23
时政新闻要有民生视角 不管传播技术如何进步。传播手段如何先进,媒体的传播内容都要满足受众的需要。编辑在编辑稿件时要善于换位思考,研究受众需要什么新闻,乐于接受什么新闻,选择大多数受众关注的内容来报道新闻.要让受众喜闻乐见的民生新闻占一定的比重。然而,目前新闻节目中民生新闻并不是数量太少,而是质量不高。  相似文献   

11.
2009年底,台湾《苹果日报》推出的"动新闻"在新闻伦理方面受到了业界、学界的广泛谴责。然而,技术是中性的,跟随传播科技日新月异,在应对新媒体数字汇流的大潮时,报道者应该更多的思考如何将这种可视性强、报直观的技术手段与制播新闻相结合,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新闻报道事业进入全新的发展时代,以互联网、智能手机为载体的各类新闻如雨后春笋,受众对于新闻的需求量激增。本文主要使用文献分析法,结合笔者赴台交流学习的亲身体验,重点分析"动新闻"的发展空间和台湾地区给与大陆的借鉴。传媒机构应当在符合"新闻伦理"的前提下,规范"动新闻"的使用,使其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传播新闻正能量,为受众带来视觉新闻时代的新体验。  相似文献   

12.
“炒新闻”,又叫新闻“炒作”,是大众传媒在某一段时间一哄而上对某一事件进行渲染式报道,或者是某一传媒在较长时间内时并不具有很高新闻价值的事件作过于密集的、超常规的报道。这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违背新闻职业操守,违反新闻职业道德,漠视、愚弄、侵害广大受众正当合法权益的一种不良行为。  相似文献   

13.
如何写活经济新闻是长期以来新闻界不少同仁一直探讨的话题。我们认为,于社会新闻的角度来采写经济报道,是写活经济新闻的—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我们知道,社会新闻一般是关于社会风气、社会事件、社会问题和社会生活以及各种奇闻趣事的报道。这类新闻通常具有的趣味性、接近性、人情味、新奇性等特点,有较强的可读性,更容易赢得受众。  相似文献   

14.
杨宏斌 《新闻前哨》2000,(10):38-38
近来年,随着我国各类新闻媒体在报道形式上的创新,随着社会经济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随着人们对新闻信息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越来越多地采用“一句话新闻”这一报道形式。“一句话新闻”在节目、栏目或版面中所占的比重正在提高,这是一个可喜的发展,更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国外媒体更是如此,当前国外一些著名的广播电台播出的每一档新闻节目中,每篇稿件都很短,许多就是“一句话新闻”。 “一句话新闻”报道形式的兴起,其根本原因在于受众心理的改变和编辑记者新闻写作观念的改变。受众对许多事情只想了…  相似文献   

15.
<正>在新闻传播理念不断创新的今天,社会新闻要充分体现新闻本质和传播价值,发挥品牌优势,提升媒体形象,在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原则下,可以从把握好"角度"、"深度"、"适度"这三个方面入手,做好社会新闻。一、把握角度,提高新闻传播力依据受众心理找角度。记者面对新闻事件时,只有从群众最关心、最需要、最想知道的方面选择报道角度、提炼主题,做出来的新闻才能吸引、启发和感染受众,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比如处理一些经济和科技报道,一定要寻找到这些经济现象和科技成果中受众最感兴趣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语随着新闻资源竞争的日益激烈,媒体新闻同质化现象更加凸显。千篇一律的报道,令受众腻味,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新闻传播的实效。如何正确认识新闻同质化的现象,深刻剖析其形成和发展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迟之禄 《新闻三昧》2003,(11):32-33
新闻工作者抓“活鱼”,把鲜活的新闻奉献给受众,以深度的报道启迪受众,以形象报道宣传受众,这不仅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素质、新闻媒体对自身的业务要求,更是广大受众迫切的需要。以下就谈谈在日常新闻报道中,如何抓好“活鱼”、深度及形象报道:新闻敏感抓“活鱼”新闻之所以姓“新”, 是“易碎  相似文献   

18.
民生新闻以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取向,真实性、亲民性、实用性、本土性的特点,成为广大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形式,但目前民生新闻存在内容同质化、报道琐碎化和新闻平庸化等问题,如何深入开展"走转改",保持民生新闻的生命力,让民生新闻更具影响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新闻批评”的学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所说的“新闻批评” ,并不是指揭露性、监督性的报道 ,而是指像“文学批评”那样的理论范式。长期以来 ,在新闻学领域 ,一门被忽视的学科正在引起新闻界和新闻教育界的注意 ,这就是对新闻及新闻媒体批评的研究。这一学术兴趣的出现并非偶然 ,而是管理部门、受众和新闻从业者对新闻报道强烈反思引出的一系列复杂问题 ,即如何分析、评价新闻作品 ,如何认识和批评新闻传媒行为 ,日渐激起研究者的不断思索。没有系统的理念指导 ,或者说在缺少学说指南的氛围中 ,人们对新闻及媒体的批评只能凭藉各自的意图 ,不能不产生认识的盲区。但人们并不…  相似文献   

20.
提起时政新闻,人们感觉最深的就是这是围绕政治活动而产生的新闻,其大多是领导活动、会议报道或成就性报道,说教味浓,形式也较呆板。殊不知,就是这些在一般人眼中看似“冷”“硬”的新闻,却蕴含着大量的政策信息,其中的内容绝大部分是普通受众最关心和关注的。那么,作为新闻工作者,如何让党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更好地为普通受众所接受,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